心仪的学校:麻省理工学院
在美国申请读硕士研究生和国内一样,都要提前一年准备。
本科尚未毕业,王谦已经在考虑继续深造,读硕士研究生。
读本科的时候,王谦刚到美国,尚未适应,还处于两眼一抹黑的摸索阶段。当时能来美国就算是谢天谢地,做不了太长远的打算。所以,他当时对于选择什么学校,眼光不算太高。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王谦向来喜欢挑战,也不否认自己当时的虚荣心。硕士研究生,王谦想要读美国最好的学校。
他觉得这样能让父母高兴,回国也更有面子。
最好的学校,在中国是清华、北大,在美国就是哈佛、麻省。
作为理工男,王谦对麻省心仪已久。
麻省即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是美国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一所研究型私立大学,其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在世界上地位很高。只要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学院。麻省蜚声海外,是世界理工科精英云集之地,成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的科学圣殿。
想走进麻省理工,成为它的学子,难比登天。麻省理工的录取率极低,每年只录取2000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从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本科考去麻省理工的硕士,基本上就类似于从北京的某个工厂子弟学校高考考入清华。
而能从麻省理工走出去,顺利毕业,则比登天还难。就如他们一位教授所说,“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在这里紧张的理工科学习被称为“高压锅”,新生们第一学期上的课都不用字母表示的成绩,只给打“通过”或“不通过”,算是校方尽力想给学生们缓解点压力。
据说麻省理工的学生,在3S,即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一般学生只能做到两个,有谁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超人”。麻省理工的学生必须拿满360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而在竞争激烈、要求严格的麻省理工,每一个学分都很难拿到。麻省理工的学生,读起书来不管时间,睡起觉来也不管空间。当然,即便如此,麻省理工的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依然高达92%(全美排第三名)。
麻省理工如此严进严出,令无数学子又爱又恨,又恨又爱,却丝毫没有削弱它对王谦的巨大吸引力。或者说,这种令人爱恨交加依然无法割舍的特质,正是名校的魅力所在。
然而,雄心壮志说起来容易,但要真的付诸行动,却让王谦犹豫了很久。
要是万一没考上呢?当时才二十多岁的王谦顾虑的第一件事,是自己的名声。经历之前出国的三次被拒,他深知受挫的滋味。他那么爱惜名声的一个人,报了麻省却考不上,用北京话来说,实在太跌份儿了。可为了避免眼高手低,保证安全,报一个差学校,他能甘心吗?
何去何从,让王谦摇摆不定,想了很长的时间。
车祸:大难不死
而最终让他下定决心选择报麻省,并且为之全力以赴的居然是一次交通意外。
那是1992年的暑假。大学一放暑假,同学当然都是各有打算,有的人去勤工俭学,有的人去旅游。
王谦每次都选择去洛杉矶到表哥家里。往常他都是坐飞机,那次暑假,刚好班上有个墨西哥同学,跟王谦关系不错,他提议,要不咱们一起开车去洛杉矶吧?公路旅行(Road Trip),顺路还可以玩玩。
Road Trip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美国是汽车国家,已经有百年的汽车文化。美国很多小说、影视作品会反映Road Trip,典型的例子就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它类似目前中国的“自驾游”这种旅游形式,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中式自驾游一般是有目的地的,开车只是到达目的地的手段而已。可是美式Road Trip一般指目的地不重要(甚至没有目的地)地到处开车玩,在路上有很多冒险,各种际遇。过程比目的地更重要。
所以,一般美国Road Trip者不会选择高速公路,而是会走老路,因为老路上有更多的风景,更多的小镇。
在美国,这是非常受欢迎的旅行方式,因为既自由又经济。
王谦从未尝试过,于是兴致勃勃地一口答应下来,两个人搭伴就上路了。
当然,王谦他们这次自驾还是有目的地的——洛杉矶。但他们并不着急赶赴,所以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边玩边走。
他们两个人轮流开车。
第一天夜里,先是王谦开车。开到夜里一点多的时候,轮到他休息,墨西哥同学开车了。
王谦下车,换到副驾驶的位置上,把椅子放倒,系上安全带,准备睡觉。
这时候,悲剧发生了!
这位墨西哥同学估计也是个文艺青年,公路旅行还带了一只猫,而且开车的时候,还老要把那只猫抱在怀里。
他那会儿刚刚睡醒,迷迷糊糊地坐到了驾驶位,迷迷糊糊把车启动了,这时候发现猫不在手边,于是回头伸手就去抱猫——结果,方向盘就失控了!
美国的那条路不像现在中国的高速路高架桥有护栏,那就是平的路,路两边一片荒凉,基本没什么大的障碍物。
他们的车一下子就从路上翻了下去!
不幸中的万幸是,那哥们儿坐下去刚启动没多久,速度还没有提上去。车子翻出去,又打了个滚儿翻了过来,既没有掉落到深渊,也没撞到什么东西。
万幸中的不幸是,两个人惊魂未定,那位墨西哥朋友一动方向盘,整个车居然又转起来,干脆翻到对面的路边去了!
翻车的过程中,王谦一直躺着。车是往他那个方向翻的,冲击力非常大。
王谦系着安全带,人没有飞出去,但胳膊把旁边的车窗打碎了。而且那个玻璃还不是钢化的,破碎之后全是尖锐的玻璃棱角。
他感觉到胳膊很快就要触及地面,那个撞击力完全够他来个骨折。出于本能,他赶紧起身把胳膊往回拉。往回这一拉不要紧,碎玻璃把整个胳膊都划开了,长长一道,深可见骨,顿时血流如注。
紧接着他的额头又磕到了车顶,血流满面。他身上穿的那件牛仔夹克没一会儿就全被血浸透了。
交通意外都是说时迟那时快,短短一瞬间的事情,王谦的人生就差点儿颠了个个儿。
车完全翻过来之后,车盖后面都瘪了,前面那两个轮子还撑着。
两个人冷静下来互相看看,还行,都还在喘气。
从车里爬了出来,王谦从行李箱里拿出一条毛巾,把自己包一下,祈祷千万别得破伤风。
虽然人没事,但车看样子是不行了。
眼看身上还在继续流血,怎么办呢?只能赶快到路边去拦车啊,希望能找个顺风车把他们带去安全的地方。
但那个点根本没车,就算偶尔有一辆车,也没人敢停——那个地方太荒凉了,鸟不生蛋的地方,何况这二位还这个造型。
拦了老半天,实在没车,两人一合计,王谦拿了主意,算了,看看自己的车还能不能动吧。
一试,还真能动,但那个速度啊,基本上就已经不算是机动车了。
两个人开了将近半小时开到一个加油站。
王谦浑身都是血,一直捂着头。人刚受伤的时候,因为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不怎么会感到痛,肢体是麻木的。而且这两个人都第一次亲自遇到车祸,大难不死,到了加油站还是很兴奋,觉得没什么事。
事实上,王谦身体的受创程度已经相当严重了。
说起来也巧,刚好有一个美国军医路过加油站,遇到了他们。军医的后备箱总是有急救包的。
他看到王谦这样,赶紧用加油站超市里的水帮王谦清理。清理完以后,他说,你别动,你等着,我们已经喊了急救车。
后来王谦才知道,遇到这个军医,他真的很幸运。因为医院太远了,等了40多分钟,急救车才来。如果没有这位军医的紧急处理,任由耽误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救护车一来,把王谦送到附近的小医院进行缝针、包扎、打破伤风针。
第二天,王谦就改坐飞机,去了洛杉矶。
痛定思痛:好了伤疤没忘了疼
到洛杉矶后,表哥听完他的遭遇,拍着他的肩膀,居然说,你中彩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走,我们去拉斯维加斯玩一把!
两个人真的一起去了拉斯维加斯,一下去了七天。
这七天,王谦在拉斯维加斯玩得乐翻天,完全没有换药。
倒不是因为他疏忽,而是因为他误解了医生的意思。在医院的时候,医生说,你前面七天每天要换药的,结果王谦的英文当时不大灵光,或者是撞糊涂了,他给听成了七天换一次药。
他在拉斯维加斯玩疯了,什么都不想,回到家一看,糟糕,伤口化脓感染了。
接着他又进医院。化脓感染的问题,前前后后折腾了好久,受了不少罪。
好了之后,手臂上留了碗口大的一个疤。
这次车祸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身体留下的创伤是可以治愈的,但它给王谦带来的教训却是持久的。
这次车祸告诉王谦:第一,大难不死全凭运气;第二,在异国他乡,英文一定要学好;第三,他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实在太蠢了。
车祸之后的决定:考麻省
1992年那个暑假假期结束,研究生报名。
王谦在报名表上填了麻省理工。
他以前没有这个勇气。因为自己感觉没到位,麻省理工,顶级名校,太高太远了,可望而不可即,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既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去做呢?那时候他有点畏首畏尾。
但是车祸之后,王谦重新理解了生命。从考清华,到留学,到本科毕业,他一路走来,算是挺顺利的,没经历什么病痛灾难。一个人太顺利就容易把自己放大,觉得世界都在自我掌控之中,个体的想法和做法似乎是最重要的。但事实上人作为万物之灵,在单纯的生命意义上,跟蚂蚁没什么区别。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是无法被人控制的。
但是,正因为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人反而应该更积极地去面对自己的选择,去做好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积极过好每一天。当下认准了就要去做,因为人生短暂,机会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要以为总还有明天,一切都是不一定的。
这种“努力活在最后一天”的思维模式自此深深种在了王谦的人生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选择,他都保持着二十几岁那个愣头儿青的本色,面对不可能,也要试试看。
选学院、专业
王谦想读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Planning,简称SA+P)。
建筑与规划学院是麻省理工的五大学院之一。建筑与规划学院包括五个机构或项目:建筑系(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城市研究与规划系(Department of Urban Studies+Planning),媒体实验室(MediaLab),房地产中心(Center for Real Estate,也就是王谦日后第二个硕士学位所就读的机构),艺术、文化与技术项目(Programin Art,Culture and Technology),形成了具有强烈特色的跨专业综合性学科群。
王谦当时选的专业是:建筑与城市规划(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开设的学位是Masterof Science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是为已经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认可的5年建筑学本科学位(Bachelor of Architecture)的人士提供的硕士课程,学制两年。
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首先,当然是因为喜欢;其次,因为麻省的这个专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与哈佛不相上下。
精心准备,突破关卡
为了读麻省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王谦花了不少时间,仔细研读它的入学条件,一条都不漏。
他总结出了五个条件,是申请麻省这个专业一定要具备的。到现在这几个条件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可以供后来者参考:
第一,英语考试成绩。外国人一定要考托福、GRE,而且成绩一定要过关。
第二,本科课程成绩。
第三,推荐信。
第四,一个设计作品集。
第五,自荐信。
这五个条件是五道关卡,王谦反复掂量,琢磨,研究,打算各个击破。
在他眼里,第一个条件,英语成绩不成问题。真正需要斟酌考虑如何达到的是后四个条件。
一、本科成绩。
王谦的本科课程成绩是过关的,虽然不算最好,但申请麻省不会造成障碍。这一关算过。
二、推荐信。
麻省要求提供三封推荐信,王谦准备了不止三封。
第一封是他在校期间实习过的规划局的局长写的;第二封是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建筑系主任写的;还有一封来自耶鲁的讲师,王谦大四的设计课老师,是当地资深的教授,在专业领域很有权威;最后一封,王谦请了清华建筑系的一位资深教授——高义兰教授来写。
其中,高义兰教授在中国建筑界是非常德高望重的。王谦请父亲去拜访他,告诉他自己的目标和请求。去之前其实真的没有抱什么希望,因为高教授是很有名望的人,为一个无名小卒写推荐信,是非常难以想象的。结果高教授真的写了。
这几封信涵盖了各个身份的推荐者,王谦考虑得很全面了。他算是攻下了一道难关。
三、作品集。
在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王谦那一届,他算是花了最大的经济代价和时间去做作品集的人。
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刚刚面世,包括彩色打印在内。当时彩打是很昂贵的,但王谦不惜代价去做自己的作品集。这不是因为他特别有钱,如果有钱,他就不会为了节约资金选择一个相对便宜的学校了。
王谦认为,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很多人都比王谦更富有,但他们不愿意把钱花在作品集上。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没有那么重要。
而王谦认为,在建筑系,对一个设计师来说,作品集是最能直接体现自己专业水平的东西。为了做好作品集,就算花掉自己最后一分钱都是值得的。
所以,他把自己的作品集制作得非常精致。
这一关,王谦认为,除非极度挑剔,否则通过应该也是顺利的。
四、自荐信。
王谦精心准备了一份自荐信。在信里,他准确表达了自己为什么要读麻省理工,陈述了今后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以及麻省理工应该选择自己的理由。
一切准备都井井有条,向着目标前进。
但他没料到,会在阴沟里翻船!
只欠东风:托福考砸了
英语成绩是申请读麻省理工最基础的一个条件,而且是很硬的条件,板上钉钉的标准在那里,没什么好商量的。
王谦所有条件都想到了,都精心准备了,以为万事俱备,结果在最不应该出问题的地方栽了跟头:他的托福考砸了!
更糟糕的是,考托福有时间限制,当时在报名期内已经没机会再考了。
毛遂自荐:我就是喜欢麻省
如果其他人遇到这种事,大多是怨天尤人,回家摔摔打打再躺几天,然后认命拉倒,最多是鼓起勇气明年再来。
但王谦决定主动出击,亲自到麻省去给自己争取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王谦的性格本色就在这里显露无遗。
他直接买了一张机票,去了麻省。
他在麻省谁都不认识,上哪儿找人问招生的事都不知道。
但就这样,还硬给他找到了负责招生的一位美国老太太,麻省理工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and Planning)建筑与城市规划部(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and Urban Planning)研究生招生办主任。
他直接杀过去,就坐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硬是死等,等到了办公室的负责人上班。
美国一样有官僚主义,一样会让你走投无路,但你如果真找上了门,他们也一定会接待你。
王谦也不怯场,上去就介绍自己是谁,为什么跑到这里来,表达了自己对麻省的一片热爱。
他说,我真的很喜欢你们学校,希望能在这里继续学业。
他能提这个要求,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去的。
他手里有牌:他当时已经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
麻省理工研究生,要求看托福成绩,但是哥伦比亚大学是不要求看的,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也是响当当的好学校。他们事实上已经录取王谦,就等他去报到入学了。
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这说明这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否则也不会被百里挑一的哥伦比亚大学选中。
要不是因为有这张牌,换个人去麻省理工表心愿,也未必就能如愿以偿。
王谦说他已经被哥伦比亚录取了,但就是不想去,心心念念的还是麻省。他其他条件都没问题,就是托福成绩不好,没达到要求。
他提出,能不能保证一学期之内再考,而且一定考过关,否则自动退学。
那位负责人看了他半天,居然同意了!
如愿以偿,顺利进入麻省
就这样,1993年,王谦来了麻省。
按照事先约定,他第一学期就很顺利地通过了托福。于是,他也得以继续留在麻省,攻读他喜欢的专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很多人的故事里都有悲欢离合,有很多成全和放弃。但有些时候,有些事,需要的并不是放弃,而是想尽办法达成。
王谦从来不觉得自己聪明,如果要问他如何从低到高一路走来,他往往会说,他的强项在把握当下。利用手里已有的机会,拼出120%,再来看回报和结果。
他从来不觉得路还长,从来不觉得未来比眼下的事更重要。“以后还有机会”这句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时候,你可能就这一次机会了。
如果当时没有把握机会,王谦就与麻省无缘。而他把握了,而且把握住了。
读麻省第一个硕士学位的意义
直到拿到第一个硕士学位,王谦都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去做地产,当时的兴趣还是想开事务所。当然他想做的也不是纯粹的专业人士,而是想做有专业背景的生意人,或者叫作Service Provider,职业设计师。
他当时还没有在社会上混过,对于专业给自己定了一个职业方向这一点,并没有十分清晰和强烈的意识。
多年之后,他变身生意人身份,进入地产界,他却仍然认为麻省的教育经历是他的宝贵财富。
首先,说得虚一点,麻省是他的一块金字招牌。多年后,他说起,作为国内二、三线城市开发商去和高大上的投资者谈合作,可能人家见都不见他;但是如果说有一个麻省硕士在这个二、三线城市做项目,对方尽管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座城市,却可能单单因为“麻省”这两个字,他们会愿意跟他谈。尽管最后对促成他们合作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非这个敲门砖式的理由。
其次,说得实在一点,这是专业上的一笔财富。他作为专业人士接受到的教育,为后来进入房地产行业打下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
麻省的教育确实是比较好的,一方面是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是教育的方法,再就是教育的内容。比如当时他们所学的城市经济学,它的课程的组合不是局限于画图或者设计,它更多的是经济学。这些对于王谦后来做地产,都是重要的理论层面的支持。
拿到第一个硕士学位
王谦1993年进入麻省理工深造,读了2年硕士,读的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制其实是3年的,但他已经有了本科的建筑师学位认可,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1995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他把父母请到美国波士顿参加毕业典礼,并为自己感到自豪。
那时候的王谦,在建筑与城市规划这一行上,已算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