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从2000年前后开始有意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到现在,中国房地产的最近15年,你经历了几个阶段?可以划分一下吗?
王谦:我对中国房地产宏观分了四个阶段,但我不是参与了每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以前,你可以没钱也没有专业,但只要是有关系就够了的阶段。2002年以前的房地产是不温不火的,我那时候没有进入房地产业,也无法参与其中。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我开始参与的阶段,是在靠关系拿地,但是你必须有钱的阶段,就是2002年以后这个阶段。
我在这个阶段所做的事,就是2003年第一个项目,给特罗斯基金在海口寻找项目的时候,2005年之前。
那时候中国房地产刚刚开始回温,所以外国人对中国房地产特别热衷追捧,我那时候想利用这个市场的上扬,就想去把外资拿进来。这个想法跟大形势是符合的,所以特罗斯方面很容易同意。
问:那个时候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王谦:那个时候就是普遍的房价上涨,很快速的。
我切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这个阶段,关系依然是重要的,但是你必须要有资金,而且资金必须到位。金钱方面,那时候我找了海外的房地产基金。关系方面,我要去建立关系,所以就通过中凯集团去建立。中凯集团有一套关系,还有我自身的这些关系网。
第二阶段,确实房地产业的势头非常猛,一直往上走,但是由于经历了两三年这个好势头,大家都开始进来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第三个阶段,专业变得重要了。
市场就是这样的,竞争激烈了,大家的钱都不是问题了,那专业就重要了。专业重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想是不是要借助“美国模式”?所谓的“美国模式”就是说通过行业细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投资人做投资的事,该管理的做管理,把它分开。我们当时认为,再过三五年,比如说到2008年、2009年,或者更晚一点,迟早要进入这种专业细分的阶段,跟西方一样。
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成立了中凯开发。
现在看来,我们那个时候成立得可能稍微早了一点,所以才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制约这种管理公司,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你去拓展业务的时候,对方有很多的顾虑没法儿打消。要消除顾虑,一定要靠法律等手段来制约和管理的。
问:还有一个是不是有教育的问题?大家根本对这个模式都不了解,也从来没有接触过?
王谦:对,其实那个时候由于房地产的火热,很多其他行业的人都想进来做房地产。就像搞纺织的,手上有5个亿,他就要做房地产。但是,由于市场上没有这种专业的所谓的管理团队,没有这种开发商,造成他搞纺织的自己要去成立房地产公司。但那时候还好,简单,就是你找一帮人弄就行了。因为那时候主要是市场好,赢利模式上面对专业的需求并不大,没有大到你不得不用专业的房地产开发管理公司。所以,当时,如果我只是把“专业输出”作为商业模式的话,确实是会有问题的。
到了第四个阶段,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个骤然的下跌,到2008年年底房子都卖不动了,恰恰2008年年底,春节前又是一个资金需求最大的时候,所以就造成了我们当时的阵痛。结果,4万亿元进来了,救了我们一命。这个阶段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问:反思的习惯很重要。
王谦:嗯,我的十大习惯之一——反思。要不停地反思,尤其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你今天靠运气克服这个困难就过去了,不要以为你这个幸运永远在,不可能的。我的反思就是,我不能再那么玩了,那个东西太虚,太依赖于市场的繁荣。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永远是周期性的,当你遇到低谷的时候,如果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只是靠运气,而不是核心竞争力,那你就有可能是一败涂地。因为4万亿这件事不会总发生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个人决定要收缩,在范围上、地域上收缩,但是要深挖,把一个项目做透,要落地。
那时候,因为4万亿来了,很多人又继续享受这种高速发展,不思悔改,又继续习惯性地去认为这个繁荣是没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