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不但物理空间扩大,产业门类也更为齐全,开放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有利于探索试验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新规则。但从实际运行看,还存在着一些阻碍。
负面清单在形式、内容、准入、透明度等方面与国际规则尚不接轨。仍然存在清单过长、分类定义不清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例如,保险、汽车制造、电信、广播电视投资、电影制作发行等行业,均要求外资以等于或小于50%的股权比例运营,而国际投资者更希望在这些领域中以独资的形式经营。
“大门已开、小门不开”问题仍然突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按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经开放的某些行业,由于政府条块管理的特点,企业的设立、运营仍然受到行业监管法律法规的约束。如医疗服务行业,上海自贸试验区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但按卫生部出台的《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外籍医师来华从事临床诊断和治疗业务活动不得超过一年期限。其行政管辖和事权管辖都不在自贸区,涉及中央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
事中事后监管能力还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诚信体系建设进度较为缓慢,中介机构发展还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中介服务业发展刚刚起步,尚未建立起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
对开放的最新议题准备不足,需要抓紧提前加以研究。竞争中立、环境标准、劳工标准、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GPA)等一些重要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是国际谈判的重要议题,也是难题,未来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都将面临来自这些规则的冲击。但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需要提前研究及准备,试验更高的标准,因应国际经贸投资规则革新的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