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担保是指小微企业在向银行或其他信贷机构进行融资借贷时,签订担保合约,由有担保资格的信用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在小微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依据合约将由信用担保公司承担偿还责任。信用担保的实行将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借贷环境,增大其贷款获得的可能性。
融资担保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有以下三个: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对相关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掌握信息更多的一方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增加交易成本,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显然,小微企业在进行融资借贷和融资担保活动时,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资信水平较低的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活动时,往往难以提供有效足额的抵押物,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银行等借贷机构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时,由于了解信息的不完全造成其处于弱势地位,双方很难就借贷交易达成一致。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往往面临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和充足的抵押物等问题,因此很难像那些成熟的大中型企业一样通过向银行发出信号来传递自身的相关财务信息,而银行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难以进行全面调查监督,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小微企业自身信用的不足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小微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原因,故寻求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风险管理理论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借贷来说,风险管理是其借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风险管理是指为预防、避免和有效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较低的风险管理成本来预防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在融资借贷活动中,银行等信贷机构作为出借主体为了有效减少信贷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损失,会积极采取措施寻求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途径。而通过担保方式进行风险转移是其通常采用的主要风险管理手段之一,担保方式主要有抵押、质押、信用担保等,通过签订合约等方法将其可能面临的借贷风险有偿地转移给第三方担保责任人。目前银行等信贷机构更趋向于由专门的担保公司在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借贷时提供信贷担保服务,结合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状况和担保公司的担保实力来决定是否满足小微企业借款请求,这一系列流程就是银行等信贷机构进行风险转移的过程。
三、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这一经济学名词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提出,后续有不少学者对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信贷配给是信贷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均可以得到借贷资金分配,但其中一部分贷款申请人的借贷资金会被全部满足,一部分贷款申请人只能获取其想得到的借贷资金的一部分,剩余的一部分借款人发起的借款请求则会被拒绝,不得获得任何借贷资金。另一种情况是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会获得一部分贷款,另一部分申请人即使愿意付出更高的借贷利率也不会被满足借款请求。在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借贷时,出于对小微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信用情况的考虑,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担忧,银行等信贷机构往往会对小微企业实行信贷配给限制。为了排除信贷配给限制给小微企业造成的融资障碍,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驱使信贷配给的均衡状态向帕累托最优方向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状态。在新的均衡状态,伴随着信贷供给的增加,信贷均衡利率也会有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有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却解决了一部分小微企业迫切的资金需求。同时银行等信贷机构也会因此获取更多的信贷收益,而收益的增加正是由于专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引入,双方可以对增加的收益进行某种分配,实现共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