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阿包
中越沿边公路,既是一条国防公路,也是一条自驾、骑行的旅游公路。作者阿包近日踏上了这条坡陡、弯急、路窄的沿边公路穿越之旅。沿途风光绮丽,景色壮阔,边关肃穆,还有丰富的历史掌故……真可谓闯入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桃花源中。
● 中越边境线上的自然景观。供图/全景图片
几股龙卷风在不远处的海上从容地游弋而过,一时雨来风疾,转眼又是烈日当空。专属于热带的潮湿气息混着海风的咸腥迎面扑来,此时,我正穿梭在中越边境线上的热带雨林之中。在窄得只能勉强容纳两辆汽车相对错车的公路上,一辆又一辆的蓝绿色卡车载着货物,与我擦身而过,匆匆开往越南北部口岸城市——芒街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八个县与越南接壤。自古以来,因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这八个边境县经济落后。2002年,代号为“S325”的中越沿边公路开通,起点位于东兴市竹山村,途经东兴市、防城港市防城区、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县、那坡县8个边境县,这条全长725公里的沿边公路,直接改写了跨国旅行和文明交流的历史。
中越沿边公路从来都不是坦途,一路上以盘山公路居多,穿过热带雨林,越过十万大山,经过喀斯特地貌,在不长的道路上,海滩、峡谷、瀑布、河流……美景不断。崇山峻岭之中深藏着鲜为人知的异域风光,正如一间移动的画廊,令我对即将开启的秘境之地的未知征途,充满着好奇与渴慕。
越南小城芒街
东兴市,竹山港旧码头。中越沿边公路的“零起点”近在眼前,可我却临时起意,决定先去越南一趟。
东兴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中国通往越南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与越南芒街市之间仅隔一条北仑河,从东兴市出境,跨过不足百米长的北仑河大桥即进入了越南芒街市。
在东兴边贸中心附近,我和伙伴们找到一家私人旅行社,打听是不是可以办理签证。老板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到芒街市不需要签证,一人350元,他可以办理边防证,速度非常快,一个小时后就办好。边防证的有效期是24小时。当然这个老板的条件是他必须作为我们的向导随行,向导费另收。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车停到中越友谊公园,徒步到东兴口岸。过海关,向导把边防证发给我们后,自己跑上前去打点相关人员,让我们走免排队通道入关。我观察到,这里的游客并不多,来来往往均是提着大包小包来做生意的。向导告诉我,这些商人在中国批发大量的衣服,拿到越南去卖,又在越南进口咖啡、香烟、果干,一天来回几次,几十年来日日如此。
位于越南北方,东临中国北部湾的芒街市虽然只是个小城,却拥有越南北部最大的边境贸易市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几个世纪以来肩负着与中国贸易的重任。如今的它,又在2008年被越南政府正式升级,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
尽管才到五月,尽管来到这里只需跨过一条河流,芒街市却似乎比东兴市炎热得真实,灼热的骄阳几乎要把我们烤焦。令我兴奋的是四处可见的漆成明黄色、薄荷绿或蒂芙尼蓝的法式露台建筑,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戴着绿帽、挑着担子四处游走卖水果的越南小贩。长年累月的边境生活,锻炼了他们的普通话和生意头脑,逢游客模样的人便喊:“老板,杧果很甜,买一个尝尝!”
在街角的咖啡店,我花了十万越南盾买了一小杯颇负盛名的滴漏咖啡,坐下啜饮品尝一番后,决定离开芒街市,开始我真正的征途。
深山古镇那良
天还未亮,薄薄的云雾笼罩在雨林上空,显现出淡紫色的朝霞。我一头扎进十万大山,沿着北仑河向西北方向开去,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便赶到了那良镇。
那良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与越南隔河相望,自古就为“中国南大门”的要塞,也是重要商贸集散地。过往繁荣的商贸使得那良镇富甲一方,蜿蜒而过的北仑河也让这座小镇一度桅杆林立、舟楫穿梭。从广州、港澳等地来的富贾、官宦纷纷会聚于此,把西方人对建筑的审美带到此地,修起一座座法式洋楼。如今镇上仍然保留着几处老宅院,依稀可窥见这里的过往。
时光回溯到一百多年前的1913年,每逢那良镇的圩日(集市开市的日子),八角、玉桂、海鲜等农产品及日用品云集于此,大家各取所需,地方父老设一把“公称”,买卖者均用“公称”交易。20年之后,北仑河、那良江这一条黄金水道兴起,直通东兴出海。人们在江边下游码头处建了“上行关”,货物出入靠水运,当时那良镇拥有一支有一百多条拉摊木船的队伍,每圩从码头进出货物达十万多斤。到了1950年年末,政府陆续修通几条公路,随着时光流转,水路功用渐失,陆路交通愈加发达,古渡口已不复旧时的繁盛。
那良镇的美都在静深处,有时需要身在其中慢慢行走,不期而遇的乐趣才会越来越多。从镇上的大道拐进街巷之中,在古时最繁华的地带,依旧有古老的竹编铺子、理发店、修雨伞店;那良镇自古盛产桂皮,如今家家户户大门口依旧晾晒着桂皮,等人前来收购;走进巷弄间一拐角,随便一条无名的小道就可能通往北仑河,曲径之后一片豁然,远远望去河的对岸便是越南。
村里的老人家,依旧过着简单的生活,饮食习惯三百年来从未变更,依旧是鸡肉粉、春卷、酸辣鱼虾……皆是浓浓的当地风味。
上图 芒街市街头卖水果的越南小贩。供图/ Gaopinimages
下图 芒街市鳞次栉比、被漆成五颜六色的法式建筑。摄影/阿包
中越边境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摄影/阿包
那良古镇的老房子。摄影/阿包
马鞍坳的55个弯道
山中的气候瞬息万变,一时烈日当空,一时暴雨如注,加之盘山路窄,行程开始变得艰难。车子依旧颠簸得厉害,我费力地转过身去,最后看了一眼那渐渐远去的那良镇,那个曾经荣光又归于沉寂的圩,被我丢在了身后。
过了那良镇高林村瑶寨,继续前行,无论对车还是对驾驶技术,都是极大的考验。时不时从路边森林里蹦出来的野生动物,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提高警惕。
前往马鞍坳的路程更为艰险。听说马鞍坳有着每个走沿边公路的人都要驻足的风光,在海拔682米、高差580米的16公里的路上,浓缩了十万大山“无山不绿、无峰不秀、无石不奇、无水不飞泉”的独特景观。沿途有55个高难度的上下坡弯道,其中知名的有28个“胳膊肘弯”和17个“回头弯”,无论是谁车行到这里也要慢下来。越往深处,越像进入一片原始森林,公路的两侧是苍天古木,路边安静到只有潺潺流水声与山间风声,路边溪流清澈见底,眼前是高山层叠,白云蓝天似乎触手可及,我想世外桃源也莫不如此吧。
车载GPS信号极弱,手机运营商显示也在中越之间不停地转换。我索性关掉手机,不再分心,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大山。当驾驶山路耗尽我多半体力,七拐八弯令我头昏眼花之时,地图上一个叫“凭祥”的城市离我越来越近。
天快黑了,我知道,今天我将夜宿凭祥市。
一条文明交融之路
1885年,年迈的抗法英雄冯子材万万没想到,在自己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之后,还要经历一百年的时间,中越边境人民的生活才得以恢复和平与宁静。
镇南关就是今天的友谊关。它位于“中国南大门”凭祥市的西南端,自汉朝首次在此设关,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连两山之麓,气势磅礴。友谊关几次更名,从雍鸡关、界首关、大南关、镇南关、睦南关,到如今的友谊关都曾是它用过的名字;在这两千多年里,它也曾历经数次摧毁、重建,然而它用它的存在雕刻着每一个时代兴衰变幻的痕迹,最终见证了和平的到来。
行进至此,这次旅程要穿越的八个县已经走了四个。同伴告诉我,路程最难的一半已经完成,之后的道路不需要太费力气便可以收获美景。我松口气的同时,心也如跌入谷底一般失落:在路上的人们,总是热爱旅程胜过热爱终点,信仰行走胜过抵达。
中越两国以河道中心线为界,河对岸即是异国。在德天跨国瀑布脚下,两国政府没有设任何关卡和检查哨,两国边民往来简单而频繁。一根架在河上的独木桥,是边民每日的必经之路。来到界碑附近,越南边民并没有任何停留的意思,而是赶着骡马驮着大米直穿国界线——在他们眼里,国界线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眼前这条代号为“S325”的中越沿边公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交融之路,中越边民穿梭于不同的文化之间,亦或者,他们本身就属于同一种文化,从未被河流分开。
到了百色市的那坡县弄合村,中越沿边公路的穿越之旅也接近了尾声。正如60年前,公路精神的拓荒者凯鲁亚克在《在路上》所言:“我们的破破烂烂的手提箱又一次堆放在人行道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我自己就像一支永不停息的箭。”
而许多关于中越边境的故事,仍在我身后不断生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