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最初是一种农具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
“钱”是我国对“货币”的俗称。为什么称货币为“钱”呢?原来,在远古时期还没有货币,在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中,人们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根据中国的历史文献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现象。
但“物物交换”很不方便。一个人有肉想换取粮食,而有粮食的人不要肉而想要鱼,有鱼的人却想要布,于是交换就无法进行。
最初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开始就用黄金,而是先用牲畜。但是牲畜大小、肥瘦、雌雄、健病各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携带、保管,就被谷帛代替。
后来人们改用一些质量不变并便于携带的东西作为媒介进行交易,珍奇的贝壳、兽骨、果实、皮毛、盐等都充当过货物交换的媒介物。这些媒介物的缺点是易于损耗且不便于加工。
特别是以谷帛充当一般等价物时也会出现“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为市”的投机现象,又因它们品质不一,作价势必引起麻烦,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以武器和生产工具等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
我国古代有一种农具,当时称为“钱”,最早曾仿其形状铸为货币。由于它较长时间被当做交换媒介物,因而货币也就通称“钱”了。
可见,“钱”字最早就是一种耕具的名称,在以物换物的时代人们经常拿它作为交换的媒介,后来的金属货币也曾仿制过它,久而久之,“钱”就成了货币的代名词,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