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将死于火。有人说世界将死于冰。从我的欲望出发,我赞同那些偏爱火的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Frost)
在它结束之前,它没有结束——。
—约吉·贝拉 (YogiBera)
无论是地球上的文明还是在外层空间的文明,能否达到掌握超空间的技术发展阶段部分取决于是否能跨过零型文明的一系列灾难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危险期是核时代出现后的几百年,当文明的科技发展远远超过了它的社会和政治上处理地区冲突的能力。
当一个文明已经达到Ⅲ型文明时,它的行星的社会结构已先进到足以避免自我毁灭;它的技术已先进到足以避免生态或自然灾害 (如冰川期或太阳坍缩那样的生态崩溃)。然而,即使是 Ⅲ型文明也很难避免终极灾难 ———宇宙之死。即使最强大、最完善的 Ⅲ型文明的飞船也无法逃离宇宙的终极命运。
19世纪的科学家就已经知道宇宙必定会死亡。查尔斯 ·达尔文 (CharlesDarwin)意识到这个深奥且令人沮丧的事实,他在《自传》中痛苦地写道:“我相信遥远的未来的人类,将是一种无比完美的生物。令人无法忍受的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持续的进步,他和其他众生注定要 毁灭。”
数学家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BertrandRusel)写道,人类最终会灭绝是 “彻底绝望”的一个起因。罗素写的下面一段话,一定是科学家看到过的最令人沮丧的一段话,他说:
人无法预见他们最终将取得什么结局;他的出生、成长、希望和恐惧、爱和信仰,不过是原子偶然搭配的结果;火、英雄主义、强烈的思想或感情都不能永生不死;所有的劳动、奉献、灵感、人类天才的光辉,注定要消失在太阳系的灭绝中;所有的人类成就必会被掩埋在宇宙的碎片和废墟中———所有这些虽然远未摆脱争论,但还是如此近乎的肯定,没有反对它们的哲学能够有望成立。只有在这些事实的框架内,只有在彻底绝望的牢固基础上,才能安全地建造灵魂的家园。
罗素的这段话写于1923年 (空间旅行到来前的几十年),太阳系死亡的阴影笼罩在他的心头,因为这是物理定律导出的必然结果。受限于他那个时代技术的约束,得出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自那时以来,我们已掌握了充足的关于恒星演化的知识。我们知道太阳会演化为红巨星,且在核火中将地球毁灭。不过,我们也了解了空间旅行的基础知识。在罗素的时代,大型飞船将人类送往月球或行星的想法纯属疯子行为。然而,随着技术呈指数级增长,太阳系死亡的前景对人类来说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可怕了。在太阳变为红巨星之前,人类或已死于核尘埃中,或已在群星之中找到了栖息之所。
不过,将罗素的 “彻底绝望 ”的太阳系之死推广到宇宙之死并不困难。在这一事件中,似乎没有任何方舟可以将人类从灾害中拯救出来。结论似乎是无可辩驳的,物理学预测,“所有的智慧生命形式,不管其自身有多么先进,在宇宙自身死亡的时候都终将灭亡”。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宇宙不是在一片呜咽声中将永远膨胀下去并最终无限接近绝对零度的宇宙温度,就是收缩为一个火球而崩坠,即 “大坍缩”。宇宙或者以开放的形式死于 “冰 ”,或者以封闭的形式死于 “火”。无论哪种方式,Ⅲ型文明注定会因为温度将趋于绝对零度或无穷大而灭亡。
为了弄清楚自己的命运 ,宇宙学家用爱因斯坦方程计算了宇宙中的物质-能量的总量。因为在爱因斯坦的方程中 ,物质决定了时空弯曲的量。我们必须知道宇宙的平均物质密度 ,以确定其是否有足够的物质 -能量使引力扭转最初宇宙大爆炸造成的宇宙膨胀。
一个平均物质密度的临界值决定了宇宙和宇宙中所有智慧生命的命-29
运。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小于 10克每立方厘米 (相当于 10毫克的物质分布于地球的体积内 ),那么宇宙将继续膨胀下去 ,直到变为一个均匀的、-29
寒冷的、毫无生气的空间。然而 ,如果平均密度大于 10克每立方厘米 ,那么就有足够的物质使宇宙引力逆转大爆炸 ,宇宙将遭受大坍缩造成的烈火的煎熬。
目前 ,实验状况是令人困惑的。天文学家们有几种测量星系质量推演而成的测量宇宙质量的方法。第一种方法 ,计算一个星系中恒星的数目 ,然后 ,用恒星数乘以每个恒星的平均重量。用这种麻烦的方法进行的计算,结果显示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值 ,因此宇宙会继续膨胀下去。这一计算的问题是 ,它忽略了不发光的物质 (例如 :尘埃云、黑洞、冷矮星)。
还有第二种方法 ,即利用牛顿定律来完成计算。牛顿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所花的时间 ,估算出了月球和地球的质量。以此类推 ,通过计算恒星绕星系运行所需的时间 ,天文学家就能利用牛顿定律估算出星系的总质量。
问题是 ,这两种计算方法给出的结果不一致。事实上 ,天文学家知道,星系中有超过 90%的质量以隐藏的、无法探测的 “缺失质量 ”或不发光但有重量的 “暗物质 ”的形式存在。即使我们将那些不发光的星际气体的质量的近似值包含进来 ,根据牛顿定律预测的银河系的重量也远大于统计恒星数目方法得出的值。
在天文学家彻底解决缺失质量或暗物质的问题之前 ,我们无法确定宇宙是坍缩成一个火球或者永远膨胀下去。
熵寂
假设宇宙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值。由于物质 -能量的含量决定了时空的曲率 ,因此我们发现没有足够的物质 -能量使宇宙重新坍缩。它将无限 膨胀直到温度接近绝对零度。这个过程增加了熵 (熵是衡量宇宙中混乱和无序的度量)。最终 ,宇宙死于熵寂。
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詹姆斯 ·琼斯 (JamesJeans)先生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谈及了宇宙终极死亡问题 ,他写道 ,“热力学第二定律预示宇宙的结局只有一个 ——— ‘热寂 ’。在 ‘热寂 ’中温度低得足以使生命无法生存。”
要理解熵寂如何发生 ,重要的是要弄明白热力学三定律 ,这三个定律支配地球上和恒星中的一切化学和核过程。英国科学家兼作家 C.P.斯诺 (C.P.Snow)提出了一种巧妙的方法记忆这三条定律 :
1.你不能赢
(也就是说 ,你不能无中生有 ,因为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
2.你不能收支平衡
(你不能回到相同的能量状态 ,因为无序总在增加 ,熵也总在增加)。
3.你无法摆脱这个游戏 (因为绝对零度是无法达到的)。
对于宇宙之死来说 ,最重要的是第二定律 ,它规定任何过程都会造成宇宙中无序 (熵)的净增加。第二定律实际上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 ,考虑把奶油倒进一杯咖啡 ,有序 (分开的一杯奶油和一杯咖啡 )自然地转变为无序 (奶油和咖啡的随机混合)。然而 ,逆转熵 (从无序中提取有秩 )是极其困难的。“分开 ”这个混合液体 ,让其回到一杯奶油和一杯咖啡的原始分离状态 ,在没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室的前提下是几乎不能完成的。又如 ,一根点燃的香烟可以使一个空房间充满烟雾 ,增加了那个房间中的熵。有序 (烟草和纸 )自然地转变为无序 (雾和炭)。逆转熵 ,即迫使烟雾回到香烟中、炭放回到未燃烧的烟卷中,烟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化学实验室也无法完成。
类似的 ,人人都知道 ,破坏比建设更容易。建造一座房屋也许需要一年的时间 ,但火灾可以在一小时内将其摧毁。花费了近 5000年时间 ,一群狩猎者造就了伟大的阿兹特克文明 ,造就了墨西哥和美国中部的繁荣 ,建立了高耸的纪念碑。然而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 ,科尔特斯 (Cortez)和征服者就毁灭了这个文明。
与我们的行星一样 ,熵在恒星中也无情地增长着。这意味着 ,恒星最 终将耗尽它们的核燃料并死亡,变成死的核废料。随着恒星逐个死亡并停止发光,宇宙将逐渐变暗。
鉴于我们对恒星演化的认识,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关于宇宙将如何死亡的绘景。随着恒星核反应堆的关闭,它们将在 1024年内变为黑洞、中子星,或冷矮星 (这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当恒星沿着结合能曲线向下滑时熵增加,直到核聚变不能再提取更多的能量。宇宙中所有质子和中子,在1023年内都有可能会衰退。根据大统一理论,质子和中子在这个巨大的时间尺度上是不稳定的。这意味着,所有我们知道的物质,包括地球和太阳系,都会最终分解为较小的粒子 (例如电子和中微子)。因此,智慧生命将不得不面对令人不快的可能性———它们体内的质子和中子将最终瓦解。
智慧生命的身体将不再由熟悉的 100种化学元素组成,在这个巨大的时间跨度上它是不稳定的。智慧生命将不得不寻找创造新躯体的方法,这些新躯体由能量、电子和中微子组成。
在难以想象的10100年之后,宇宙的温度将无限接近于绝对零度。在这个惨淡的未来中,智慧生命将面临终极灭绝。它们不可能栖身于恒星上,故而,它们将会被冻死。但即使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孤寂寒冷的宇宙中,仍残存着最后一点忽隐忽现的能源———黑洞。根据宇宙学家史蒂芬 ·霍金的理论,黑洞并非完全是黑的,它会在一段持久的时间内缓慢地向外层空间泄漏能量。
在这个遥远的未来,黑洞也许会变为 “生命维护者”,因为它缓慢地释放能量。智慧生命聚集在黑洞的周围,提取来自黑洞释放的能量,以维持他们的机器正常运转。智慧生命像瑟瑟发抖的无家可归的人齐聚在即将熄灭的炉火旁。智慧文明将被迫迁移至紧靠黑洞的可怜的悲惨的边缘地区。[1]
但是,我们可能要问,10100年之后,当蒸发的黑洞耗尽了它们的大部分能量时又会怎样?瑟赛克斯大学天文学家约翰 · D.巴罗 (John D.Barow)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瑟夫·西尔克 (JosephSilk)告诫人们,以当今的知识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例如,在那种时间尺度下,量子理论使我们的宇宙 “隧穿”到另一个宇宙是具有可能性的。
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极小。人们将不得不等待比我们现在宇宙的寿命还要长的时间间隔,才能看到它们发生。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在我们的一生中 ,宇宙会突然坍塌并带来一套新的物理规律。但是 ,在 10100年的时间尺度上 ,这些罕见的宇宙量子事件不能被排除。
巴罗和西尔克补充道 ,“哪里有量子理论 ,哪里就有希望。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宇宙的热寂将会发生 ,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地预言量子力学宇宙的未来。因为在一个无限的量子未来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且终将会发生。”
通过更高维度逃离
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太小 ,我们将不得不面临宇宙持续无限膨胀并最终冷却的悲惨结局。假设 ,宇宙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这意味着 ,持续数百亿年的膨胀过程将变为大坍缩 ,宇宙将终结于火而不是冰。
在这种情况下 ,宇宙中有足够的物质和足够强大的引力使宇宙停止膨胀,然后 ,宇宙会开始慢慢收缩 ,使遥远的星系聚在一起。星光将从 “移”变为 “蓝移 ”,表明恒星正迅速地相互靠拢。温度再次上升到天文学红极限。最终 ,热量将会变得足够大 ,足以将宇宙中所有物质蒸发为气体。
智慧生命将会发现 ,他们行星上的海洋已被完全蒸发 ,他们的大气层变为了一个火炉。当他们的行星开始崩溃时 ,他们会被迫乘坐巨型火箭逃离到外太空。
即便是外太空的避难所 ,也不一定是友好的居住点。温度持续上升到超过能使原子稳定的那个温度点 ,电子将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被剥离出来形成等离子体 (像我们在太阳中发现的那样)。在这个温度点上 ,智慧生命可能不得不建造一个巨大的护盾放置在他们的巨型火箭的外层 ,用他们所能输出的全部能量阻止他们的护盾在强热中被瓦解。
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将会剥离出来。最终 ,质子和中子将被撕裂分解为夸克。像黑洞那样 ,大坍缩可以吞噬一切 ,任何东西都不能残存。因此 ,不用说平常物质 ,就算智慧生命也不能在这个剧烈的大崩溃中幸存下来。
然而 ,有一种逃离是可能的。如果所有时空都陷入一场剧烈的火灾 ,那么 ,逃离大坍缩的唯一方法是离开时空 ———通过超空间逃离。这并不像听起来那样不着边际。卡鲁扎 -克莱因 (Kaluza-Klein)进行的计算机演 算和超弦理论表明:在宇宙创生之后,四维宇宙的膨胀是以六维宇宙的牺牲为代价的。因此,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互相联系的。
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当我们自己的四维宇宙坍缩时,我们的六维孪生宇宙则可能正在膨胀。在我们的宇宙坍缩到无之前,智慧生命可能会认识到那个六维宇宙此时正是开放的,并找到一个办法来利用这一事实。
超时空旅行在今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姊妹宇宙已缩小到了普朗克尺度。然而,在我们的宇宙发生坍缩的最后阶段,姊妹宇宙可能是开放的,这或许使空间旅行成为可能。如果姊妹宇宙膨胀充分,那么物质和能量可以逃到其中。聪明机智的能够计算出动态时空的智慧生命将可以制定一个现实可行的逃亡计划。
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杰拉尔德·费因伯格 (GeraldFeinberg)曾推测通过额外维度逃避宇宙终极坍缩的这一冒险:
目前,这不过是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情节。然而,假如所存在的维度确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多,或者说,在我们居住的四维空间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四维空间。那么,我认为很可能存在提供他们之间联系的物理现象。可以合理地认为,如果宇宙中的智慧生命坚持努力,他们将在大坍缩之前比数十亿年短得多的时间内,找出这种推测是否合理的答案,并学会如何利用它。
殖民宇宙
几乎所有研究宇宙死亡的科学家,从伯特兰 ·罗素 (Bertrand Rusel
)到现在的宇宙学家都认为,智慧生命在面对不可逃避的宇宙终极之死时将束手无策。即使是提出智慧生命能穿过超空间,避免大坍缩的理论者也认为,直到坍缩的最终时刻为止,这些生命将一直是被动的牺牲品。
然而,瑟赛克斯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 ·D.巴罗 (JohnD.Barow)和图兰大学的弗兰克 ·J.蒂普勒 (FrankJ.Tipler)在他们合著的图书《人类的宇宙原理》中,背离传统智慧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在我们宇宙生命的最后时刻,智慧生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的非 正统观点认为 ,在数十亿年间技术将继续呈指数上升 ,与现有技术成比例地加速。可供智慧生命居住的恒星系统越多 ,他们就能越多地在这些恒星系统中移居。巴罗和蒂普勒认为 ,在数十亿年后 ,智慧生命将占据大部分的可见宇宙空间。但他们又是保守的 ,他们不认为智慧生命可以掌握超空间旅行的技术。他们最大胆的猜测是 ,火箭将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进。
他们提出的这种观点应该受到重视。分析其原因 ,火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 (用大功率激光发动机推动 )到达遥远的恒星系统也许只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巴罗和蒂普勒认为 ,智慧生命的技术水平将在数十亿年间茁壮成长 ,他们就算用亚光速火箭也有充足的时间占领邻近的星系。这在理论上具有其合理性。
巴罗和蒂普勒假定在没有超空间旅行的情况下 ,智慧生命可以以亚光速的速度发射上百万个小型 “冯·诺依曼探测器 ”进入空间 ,寻找可殖民的恒星系统。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天才约翰 ·冯 ·诺依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他严格地证明了机器人 (或自动机 )能自编程 ,自修复 ,甚至能创建自身复制品。因此 ,巴罗和蒂普勒提出 ,冯·诺依曼探测器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它们的创造者。这些小型探测器与前一代的 “海盗 ”和 “先锋 ”探测器大不相同 ,后者是被动的、预编程的机器 ,它们服从于人类主人的命令。冯 ·诺依曼探测器更类似于戴森的宇宙鸡 ,但相比于宇宙鸡 ,它更加强大和智能。它们进入新的恒星系统,降落这些恒星系统里的行星上 ,开采合适的化学物质和金属。然后 ,它们将创建一个小型的工业综合体 ,能够制造无数的机器人复制品。它们以这些基地为始发地 ,继续发射更多的冯 ·诺依曼探测器 ,探索更多的恒星系统。
这些探测器是自编程的机器人 ,不需要接受它们母体的指示 ;它们将自主地探索上百万的恒星系统 ,并将它们的发现发送回来。数以百万计的冯·诺依曼探测器遍布银河系 ,它们 “吃”并 “消化 ”每个行星上的化学物质 ,创建了数以百万计的自己的复制品。在这种情况下 ,智慧文明将能节约浪费在探索毫无意义的恒星系统上的时间。(巴罗和蒂普勒甚至认为 ,遥远的文明很可能已发射了冯 ·诺依曼探测器进入了我们的太阳系。或许,在《2001年:空间奥德赛》影片中出现的神秘巨石 ,就是地外智慧生命的冯 ·诺依曼探测器。)例如 ,在《星际迷航》系列影片中 ,探索其他恒星系统的行星联邦是 相当原始的。探索的过程完全依靠于为数不多的星船上的人所掌握的技能。虽然这种剧本的戏剧性结果可能有利于激起人们的兴趣 ,但如果不适合于生命生存的行星数目巨大 ,影片中的星球探索就显得非常低效。与此相比 ,冯·诺依曼探测器虽然没有柯克船长或皮卡德船长及船员们的冒险活动那样有趣 ,但它在事实上更适合于星系探索。
巴罗和蒂普勒对他们的观点还提出了第二个非常关键的假定 :宇宙的膨胀最终会慢下来 ,并在数百亿年后实现倒转。在宇宙的收缩阶段 ,星系之间的距离将会逐渐减小 ,这使得智慧生命在星系移居上变得容易。当宇宙加快收缩时 ,对邻近星系的殖民速度也将加快 ,直到整个宇宙被完全殖民化。
尽管巴罗和蒂普勒假定智慧生命将遍及整个宇宙 ,但他们仍无法解释什么样的生命形式能经受难以想象的高温和宇宙收缩期产生的压力。他们承认 ,在宇宙收缩期将产生巨大的热足以使任何生物蒸发。也许 ,他们创造的探测器有足够的热阻 ,能承受宇宙坍缩的终极时刻。
重造大爆炸
艾萨克 ·阿西莫夫沿着这些线路推测智慧生命面对宇宙的终极死亡会有怎样的反应。阿西莫夫在 “最后一个问题 ”中问了一个古代的问题 ———宇宙是否必然死亡 ,以及当我们到达世界末日时所有的智慧生命将会怎样?然而 ,阿西莫夫认为 ,当恒星耗尽了自己的氢燃料 ,温度会骤降到绝对零度 ,宇宙将死于冰而不是火。
故事将发生于 2061年。那时 ,巨型计算机已可以设计庞大的太阳卫星,它可以将太阳的能量带回到地球 ,解决了地球的能源问题。模拟计算机巨大且先进 ,技术人员只是模糊地知道它如何运行。两个喝醉了的技术人员以 5美元为赌注 ,向计算机问询生命可否避免太阳的终极死亡 ,或问 ,宇宙是否会与太阳一起死亡。模拟计算机静静地思考后回答 :数据不够充分,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在未来的数百年后 ,模拟计算机解决了超空间旅行这个难题 ,人类开始在成千上万的恒星系统上移居殖民。模拟计算机非常大 ,以至于它在每个行星上都需要占据几百平方英里的面积。模拟计算机非常复杂 ,复杂到 可以进行自我维修和服务。一个年轻的家庭在模拟计算机准确无误的引导下正穿越超空间 ,在一个新的恒星系统中搜索居住地。当父亲无意地告诉孩子们恒星最终注定会死亡时 ,孩子们变得歇斯底里。“不要让恒星死去”,孩子们恳求道。为了使孩子们平静下来 ,他问模拟计算机 ,熵是否可以逆转。父亲读着模拟计算机的反应 ,向孩子们保证道 ,“看,它能解决任何事情。”他安慰孩子们 ,“当那个时刻来临 ,它会照顾一切 ,所以不必担心。”他并未告诉孩子们 ,事实上 ,模拟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是 ———数据不够充分 ,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在未来的数千年后 ,银河系本身已经有了移居者。模拟计算机解决了不朽的难题并学会了如何利用银河系的能量。但为了继续殖民下去 ,它必须找到新的可居住的星系。模拟计算机非常复杂 ,以至于没人能明白它具体是如何工作的。要弄清这个问题 ,也许要等待很久之后了。它不断地重新设计并改进自身的电路系统。银河议会的两位成员 ,都是几百岁的年纪了。他们争论着如何为银河系寻找新能源的紧迫问题 ,并希望搞清楚宇宙本身是否正在走向死亡。“熵能逆转吗 ?”他们向模拟计算机提问。模拟计算机的回答 :数据不够充分 ,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在未来的数百万年后 ,人类已遍及了宇宙的无数星系。模拟计算机已解决了从身躯释放心灵的难题。人的心灵可以自由探索浩瀚的数百万个星系,而他们的身体则安全地存放在一些星球上 ,哪怕这些星球渐渐被人们遗忘。两个心灵在外层空间偶然相遇 ,由于某种原因 ,他们想弄清楚在无数的星系中人类发源于何处。模拟计算机现在更为巨大了 ,以至于它的大部分躯体不得不安置在超空间中。模拟计算机的回应是 ,立即将他们送往一个不起眼的星系。他们很失望。银河系是如此的普通 ,就像数以百万计的其他星系一样 ,而那个原始的恒星早已死亡了很长时间了。这两个心灵开始变得焦虑 ,因为天上的数十亿计的恒星正慢慢地遭遇同样的命运。他们又问 ,“宇宙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吗 ?”模拟计算机从超空间中回答 :数据不够充分 ,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在未来的数十亿年后 ,人类社会将由无数个不死的躯体组成 ,每一个躯体都由一个机器人 (自动机 )照料。人类的集体意识随意自由地漫步在宇宙中 ,最终融合成一个单一的思想 ,进而与模拟计算机本身融合。这时,问 “模拟计算机是由什么组成的 ”或者 模“拟计算机被放置在超空间中的什么地方 ”已没了任何意义。这时的人们已统一了意识 ,“宇宙正在 死亡 ”。当恒星和星系一个接一个停止产生能量时 ,整个宇宙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人们绝望地问 ,寒冷与黑暗缓慢地吞噬星系是否意味着宇宙的终极死亡。模拟计算机在超空间中回答 :数据不够充分 ,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当人类请模拟计算机收集必要的数据时 ,它作出回答 :我将会做这件事。我已经这样做了上千亿年。我的前辈处理器就这个问题已问了自己许多次了。我所拥有的全部数据 ,尚不够充分。
一个无始无终的时间间隔过去了 ,宇宙最终进入了死亡阶段。在超空间中 ,模拟计算机用尽了浑身解数收集数据并沉思这最后的问题。最终 ,即使不再有任何人提问 ,模拟计算机还是发现了这个解。它精心编制了一个程序 ,然后开始逆转混乱的过程。它收集寒冷的星际气体 ,将死亡的星聚在一起 ,直到一个巨大的星球被创建为止。
当模拟计算机完成了这件事后 ,它在超空间中大吼一声 :让这里有光 !
于是 ,就有了光 ———
第七天 ,它安息了。
[1]英国瑟赛克斯大学的天文学家约翰 ·巴罗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瑟夫 ·西尔克在这场令人沮丧的情景中看到了一些希望。他们写道:“如果生命以任何形状或形式在最终的环境危机中幸存下来 ,那么 ,宇宙必须满足某些基本的要求。智能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是能源。“宇宙膨胀的各向异性、黑洞蒸发、残留的裸露的奇异性 ,都是所有生命的同一类保护者 ……在一个开放的宇宙中 ,有无限量的信息潜在可用。消化这些信息 ,将是任何智能生命的主要目标 ”。《超空间》重在为普通读者打开科学的心扉 ,将最前沿的科学思想告知大众 ,打开对未来科学的探索之门。作者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解释了维度问题 ,以帮助读者对高维世界的理解。通常来说 ,某一维度总会在它的次级维度中展示它在那个维度中的一个局部。次级维度的生物只能按此方法逆向构思上级维度的景象。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弦理论推导出十维宇宙。
其次 ,作者为我们分析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恒星的演化、黑洞的诞生、虫洞的可能性 ,以及宇宙之死的问题。从理性的角度层层推理 ,帮助读者理解时间的性质、天体理学的奥秘。最后 ,作者提出了建造时间机器的可能性。我们的四维宇宙死亡之时,正是宇宙大爆炸时我们的孪生六维宇宙发展之时。我们通过超空间开启虫洞之门 ,实现穿越时空的旅行。加来道雄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畅销书《平行宇宙》、《物理学的未来》、《心灵的未来》等。伍义生 ,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宇航研究院材料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翻译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译著:《平行宇宙》、《物理学的未来》、《心灵的未来》、《量子宇宙》、《终极理论》、《玻尔与爱因斯坦大论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