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层区划的概念

地层区划的概念

时间:2023-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解读地层记录的特征和属性是地层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任务,二者互相补充、密切关联、共同促进。因此,重视和加强地层区划研究,对推进地层学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层区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李四光和尹赞勋等编制的中国区域地层表的工作可谓是中国地层区划的先行。中国系统的地层区划始于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
地层区划的概念_地层学基础与前沿

从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解读地层记录的特征和属性是地层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任务,二者互相补充、密切关联、共同促进。地层划分对比侧重从时间演替的角度解读地层记录的特征和属性,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则侧重从空间分异的视野整合与集成地层记录的特征和属性,然而,地层学的发展现状是,地层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明显滞后于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因此,重视和加强地层区划研究,对推进地层学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地层区划是指依据地层记录特征和属性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和在时间上的阶段性所进行的空间划分(龚一鸣,纵瑞文,2015)。中国地层区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李四光和尹赞勋等编制的中国区域地层表的工作(王鸿祯,1978)可谓是中国地层区划的先行。中国系统的地层区划始于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黄汲清首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地层区划的目的、意义和一至三级地层区划,将中国划分为10个地层区(或称地层大区;一级),59个地层分区(二级)和118个地层小区(三级)(黄汲清,1962)。王鸿祯(1978)在总结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地层和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区划,将中国划分为15个地层区(或称地层大区;一级),80个地层分区(二级),并将15个地层区归纳为3类大区(大陆区、陆间区和陆缘区)。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和《中国地层典》等综合性岩石地层研究工作中也对中国地层区划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意见(高振家等,2000;程裕祺等,2009)。任纪舜、孙藜薇(2001)从全球构造的角度,基于中国的构造发展阶段,分阶段(南华纪—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早期、白垩纪中期—新近纪)对中国进行了地层区划。在中国,分地区和/或分时段的地层区划工作也有开展(金松桥,1974;贺水清,常桂琴,1983;殷继成等,1994;符俊辉等,1996;张二朋,1998;蔡土赐,1999;黄智斌等,2002;龚一鸣,纵瑞文,2015),但与地层学的其他研究相比,地层区划研究尚显零星和欠深入。

地层区划对地层学和地质学研究的意义可概括为4个方面:有利于从地层记录的时间与空间解读的结合上全面把握地层记录的特征与属性,促进全球和地区性高分辨率时间坐标的建立和融合;有利于从全国或全区一盘棋的角度规划和部署地层古生物工作和相关地质工作,如分区地层对比表和古生物图册的编制,分区岩石地层清理和分区层型剖面的建立等;有利于合理规划全国或全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选择地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区域,从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上探索和把握中国地质和区域地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由于地层是各种地质作用、地质过程、地质记录和地质现象的载体,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层记录丰富多彩,有针对性和客观的地层区划不仅能促进地层古生物工作的系统深入开展,对地质科学研究、生产、教学与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