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心理分析流派,分析证券市场的理论依据是,将证券市场人性化处理,对证券市场特性和变化规律进行人本化研究。它主要包括两个研究方向:其一,认为证券市场投资是单个投资者参与的。分析影响市场表现的行为和结果的因素,是通过个体投资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称为个体心理分析。其二,认为证券市场投资是群体参与的。影响市场表现的行为和结果的因素,是群体心理活动和群体心理特征综合表现出来的,称为群体心理分析。
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依据是把投资者假设成逐利的“经济人”,基于“人的生存欲望”“人的权力欲望””人的存在价值欲望”三大心理分析理论,旨在解决投资者个体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证券投资心理分析中的个体心理分析,从个体的个性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投资者所做的投资决策过程和投资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
群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基本假设,基于群体趋同心理理论与逆向思维理论,旨在解决投资者在市场进行投资过程中,如何让个体决策保持正确的观察视角的问题。群体心理分析则重点对群体心理现象和人际关系、个体行为与群体意志间、个体与群体趋同、在群体压力所产生的从众行为、个体与群体背离、在个体加强意志下做出的逆向思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均会对投资结果带来影响。
同时,心理分析流派也分析研究证券市场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之间的影响问题,而且还关注社会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心理学在证券市场投资过程中的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范畴。
由于投资者个体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不同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过程中,他们的投资决策与行为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别,不同的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投资偏好和投资心理体验,表现在投资风险度的控制、投资品种与时机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
一、个体心理与投资心理分析
1.气质、能力与投资决策、行为的偏好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态度、气质、能力、意志和性格等方面。
我们进行心理学分析过程中,可以以人类的气质为例,分析人类的个体心理特征。“气质”这一概念与我们平常说的“禀性”“脾气”相似。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是后天性格形成的重要的生物学条件(气质的先天性很强,所以很难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间的活泼好动,或安静沉稳,或情绪细腻深刻等,是气质的不同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在。
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并影响到一定性格特征的形成或改造的速度。譬如,多血质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动作敏捷,情感明显表露于外;而黏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情感不怎么表露出来。再如,要形成自制力,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作极大的努力和克制;而抑郁质的人则比较容易形成,他用不着特别控制自己就能办到。
气质在个人后天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也受到了性格的改造和掩蔽。个体的气质类型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观察或他人的评价,还可参考一些气质量表的测量结果。
从严格意义上讲,气质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有对具体的工作或活动的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不同的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如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反应灵活,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情绪不稳定,精力易分散;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而有力,但是脾气急躁,易于冲动;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善于自制,但是对周围事物冷淡,反应迟缓;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刻而稳定,观察敏锐,办事认真细致,但是过于多愁善感,行为孤僻。
传统分析方法是把气质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表7-1)。
表7-1 个体气质四种典型的类型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了人的神经活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在投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强度、速度,表现的显隐,思维与反应的灵敏或迟钝,决策与行为的速度与节奏等。气质给投资者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的表现涂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根据心理学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气质类型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决策和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人类的气质类型的差异,因此造成投资收益期望值特点与投资偏好、风险承受力也不同(表7-2)。
表7-2 典型的气质类型个体的特质与行为表现
续表7-2
不过,上述四种气质典型的类型划分是一种理论抽象,生活中很少见到某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人,大多具有混合的特征。严格的气质类型划分可以包括:①胆汁;②多血;③黏液;④抑郁;⑤胆汁-多血;⑥多血-黏液;⑦黏液-抑郁;⑧胆汁-抑郁;⑨胆计-多血-黏液;⑩多血-黏液-抑郁;胆汁-多血-抑郁;胆汁-黏液-抑郁;胆汁-多血-黏液-抑郁等。
在证券市场投资群体中,存在着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在投资过程中,不存在优劣和好坏之分,只是导致投资决策过程和投资行为出现差异。四种气质典型的类型差异表现为:胆汁质的人投资行为比较冲动,在决策时表现为果断,风险控制差,投资失败的承受力强;多血质的人投资行为积极,决策中能够把握各种机会,采取行为时反应快,风险控制意识较好,能够承受失败;黏液质的人投资行为比较谨慎,比较认真地对待各种机会,决策时比较注意分析研究,注重考虑风险因素,害怕投资失败;抑郁质的人投资行为比较持重,决策过程比较长,需要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后才进行尝试,对成功期望高,害怕失败,风险意识强,不能接受失败。
气质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发展的一个前提,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譬如,苏联的四位著名文学家就是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普希金属胆汁质,赫尔岑属多血质,克雷洛夫属黏液质,果戈里属抑郁质。
气质本身是不能预测成就大小的。对个体气质划分的意义在于:尽量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个体在证券投资活动过程中,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和调整投资心理预期收益。
气质是人类先天固有的心理因素,将导致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投资者后天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教育、训练等改变自己的性格来弥补气质缺陷,这种性格的改变就体现在能力的培养上,而能力是与工作紧密相连的,对于不同的工作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对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有人说,证券市场投资是能力的较量,因此证券投资分析过程又可以理解为博弈过程。其实这种说法一点不为过,因为他们的能力的表现形式,可以直接通过投资收益转化为可度量的价值。
心理学把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它是一切活动都需要的;特殊能力对证券市场投资者而言,是指完成证券投资活动的能力,包括市场感觉能力、投资机会判断与决策能力、市场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投资风险控制能力、对投资资金收益控制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投资活动成功的关键。单纯的一种能力是不能保证完成证券投资活动的,而是需要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能力叫才能。证券投资活动需要的才能是:敏锐的观察能力、信息记忆能力、果敢的决策能力、信息分析研究能力、对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能力等。
证券投资的个体心理分析来源于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根据证券投资心理分析的理论,结合对个体行为心理过程的研究,应该注重对投资者行为的激励机制的研究。
2.证券投资的个体心理与激励
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与手段,激发人们的正确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智力效应。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活动过程中,一次投资活动的基本心理过程所包含的内容有:由于投资获利的目标对投资者形成刺激,激发他们产生投资需要,投资需要引起投资动机的形成,投资动机诱发投资行为的发生,在行为过程中有目标行为和非目标行为并存着,个体必须排除非目标行为的干扰,使目标行为予以实现。最后投资行为的结果将与目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与投资目标的差异,投资者会因此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
当需要得到满足后,又有新的目标诞生,新的目标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诱发新的动机,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周而复始。这就是证券投资活动中投资者行为的心理过程。
研究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模式,分析激励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激励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激励的形式也非常繁杂,但激励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投资者的劳动效率。投资者劳动效率的直接体现是反映在投资收益率中,效率高收益肯定理想,效率低收益就差些。
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收益的增加与减少,一方面来自对市场投资获利的机会把握,另一方面也是投资者群体之间博弈的结果。如果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都普遍增加,那么肯定是市场一直走强,证券的价格普遍上涨,也许会导致证券市场泡沫的增加,后果必然导致证券市场投资风险的积聚和提高,这当然是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的。
从理性意义上讲,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投资者的劳动效率提高,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关心证券市场的发展问题,只过分强调投资者劳动效率的提高,等同于杀鸡取卵。换句话说,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而投资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证券市场投资分析应该关心的问题。在探索激发投资者的劳动效率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增加,而应该关心证券市场的发展问题,以及培养良好的投资人际心理环境问题。
在研究证券市场主体心理问题时,我们认为证券市场的群体心理状况和投资环境对投资者的个体心理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个体心理问题时,需要对群体心理问题进行研究。
二、群体心理与投资心理分析
1.群体心理环境影响个体投资决策和行为
尽管我们都非常注重对投资者个体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研究,然而也需要对证券市场的投资人际环境、市场主体的群体心理进行研究。相关的研究认为,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证券市场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证券市场内的一群人,各成员间互相依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行为上互相作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结合在一起。他们带有明显的组织,如券商群体、基金公司群体、社保投资机构、QFII投资机构、QDII投资机构等机构投资者群体。而非正式群体则是没有法定程序,没有文件规定,而是基于投资证券市场的人际环境自然形成的。如在相同的证券营业部进行投资的群体、拥有相同投资品种的投资群体等。尽管正式群体的投资环境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投资活动是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预期收益,投资活动具有严密性和目标性。然而,非正式群体也具有以下六个特点:即很强的凝聚力;心理协调力;群体对个体心理有一定的影响;自然形成核心人物;信息沟通灵;成员的重叠性。
证券市场中的正式群体是指各种类型的组织和机构,他们的投资获利目标、分析研究及决策过程、投资行为模式等,相对来说是有系统性的,他们可以通过组织管理来实现对个体投资行为的控制。而非正式群体是游离于组织之外的,他们对证券市场的环境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积极的是信息传播在成员之间是无序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安慰可以消除市场造成的紧张心理,成员间的互相教育可以提高投资决策水平;而消极的是消息传播渠道的畅通造成谣言四起的局面,干扰正常的投资环境,影响个体的投资决策等。
2.群体心理与健康投资环境
证券市场的群体心理问题,主要是投资心理环境的建设与人际关系的问题。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交往和各种联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这种交往与联系,经常受到双方各自的心理特征的制约,并伴随着一定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反应,如满意或不满意,主动或被动等表现,反映和维系着投资者群体之间相互交往与联系的关系,就是投资人际关系的基本范畴。
投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群体的投资环境,而且对投资者个体的投资行为经常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是经常伴随的,如果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投资者个体的投资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就会得到群体的认同,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心理体验。相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得不到群体的认同,就会对投资个体造成心理冲突,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
不同的投资群体形成和培养着不同的群体心理环境。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是由国家的各种政策、经济形势、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因素决定的,而投资群体之间进行着智慧与技巧的博弈过程,投资者处在竞争的环境中,靠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理性,在好的环境中,投资者的信心会提高,决策也会趋于理性。如果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充满信心,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理性的,那么证券市场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证券市场可以说就是人气市场,是投资群体的感知、认识、态度和情感的客观集中的反映。在1994年至1996年上半年,证券市场投资获利的机会是巨大的,但大家就是没有投资动机和参与投资的热情,因此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而从1996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市场的风险在提高,而投资者热情不减,因而市场一直火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至2004年底,市场的发展就像激情过后的温柔,投资者群体的抵触情绪使市场的人气涣散。到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演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火爆性的行情,投资者在疯狂的市场过后,换来的是近十年的投资氛围的颓废和市场的长期萎靡。这就是市场反映的投资群体的心理状况,给投资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当然,投资者的心理体验是多方面的。只有良好的个体心理体验,才是证券市场投资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前提。证券市场的良好投资心理环境,需要依靠投资者群体共同培育,而良好的投资环境又反过来对个体带来健康的投资心理体验。
3.群体心理对个体投资的影响
群体心理对个体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是受其他群体成员的认识、感情和行为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个体在单独情况下的心理反应。群体心理对个体投资决策的影响表现在助长作用、标准化倾向和从众行为等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中的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即使他们之间互相不沟通,由于其他人在场,也会激发工作动机,使工作效率提高,这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投资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多数人在一起工作效率并不会提高,有时还分散注意力,增加决策干扰。但群体的智慧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有助于分析研究,降低投资风险。
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事物的知觉、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决策的速度和投资预期收益期望值,在自我的情境下差异很大。但个体在投资群体中,其个体差异明显变小,趋于一个基本的标准,称为社会标准化倾向。这是由于投资群体间相互暗示与模仿,使投资者按照群体的示范代替了个人的反应。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对投资活动的预期收益的期望值,受到投资环境中群体投资平均收益水平所影响。也就是说,群体形成的投资环境对个体投资者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压力,表现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与群体内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行为。从众行为与个体心理特征和能力有关,智力低者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焦虑者容易受环境压力而从众;自信心差者容易从众;与人相处持依赖别人者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意见。
在证券投资活动过程中,群体的投资心理倾向是形成市场发展趋势方向的基础,如果投资群体都认同市场后期良好的投资回报,就会推动市场走强,反之市场走弱。只有在群体之间出现冲突时,市场才会波动起伏。事实上,投资者在强市或弱市时,投资行为的从众性是正确的。
一般来说,在证券市场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一致时,心理上感到安定。有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经常会出现“叛逆”,特别是在群体对市场发展的认识一致性地看多或看空时,而理性的投资者多会运用“叛逆”进行决策。对于“叛逆”,心理学称为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证券市场投资活动过程中投资者个体经常使用的,也是证券投资心理分析的依据。逆向思维是个体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定向思维模式,体现在证券市场只是少数人的投资行为能够获胜,尽管从众行为可以形成市场发展的趋势,但真正的投资获利机会是打破惯性思维模式的过程进行投资所形成的。
在证券市场的投资中,如果把投资行为的有效性作为衡量投资者投资成败的依据,那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不正常的“臆想家”群体,因为他们投资的是在证券市场中获得证券的预期收益,是建立在信用和期望中的。相关研究认为,在华尔街进行证券投资的投资者群体里,他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所消耗的心理诊疗费用占个人收入的比例最高可达1/3,比其他行业用于此项开支都高。因此,对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与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重视的,需要加以研究。
三、社会心理与投资心理分析
1.投资者的态度形成过程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心理学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相关研究表明,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而投资者的态度则是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或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中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投资者的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投资者的投资活动的内在心理体验,又包括他们对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行为倾向。
投资者的态度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会逐渐对周围的世界形成种种的态度,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en)通过研究,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形成过程,可分为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
这样,我们对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态度形成过程,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刚进入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为了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获得回报而采取的是表面服从行为,服从行为不是他真心意愿的行为,而是害怕失败而学习和模仿别人的投资决策方式,这时他们的投资行为表现为跟风和盲从(这个阶段称为服从阶段);接着,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现有的投资理念或其他投资者的观点、信念,尽量使自己的投资行为与过去的成功经验保持基本一致,使投资者的认知程度和情感得到健康发展,这个阶段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表现为从众行为和追涨杀跌(实质上这个阶段是同化阶段);然而,证券市场的变幻莫测,投资者从别人的学习与同化中不能很好地获得满足,这时投资者会自觉地分析和学习成功案例的理念,自我地分析和研究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反复地实践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理性投资态度(这个过程称为内化阶段)。
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模仿、体验、尝试等认识和行为活动,逐渐形成对证券市场投资的态度。态度的形成是受欲望、知识、个人的群体观念、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的经验等因素影响的,投资者对投资获利欲望的满足影响着投资者态度中的情感和意向成分。如果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获得成功(盈利和成功逃避风险),那么他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投资者的知识水平影响着投资者态度的认知成分,不同知识水平的投资者之间对证券市场投资的期望和认识就存在差距。在证券市场中群体的行为规范和群体的意志对投资者个体的态度行为具有支持和采纳的倾向,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在投资群体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学习,市场的表现就是投资群体的意志和行为的结果,违背证券市场的走势的投资行为是会受到挫折的。
对于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形成的态度是有差异的,由于投资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投资者的炒作行为表现为稳健型、冲动型和放手型等。投资者的经验对他的态度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投资者的证券市场投资的经历对他的个人态度的形成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通过研究投资者的态度的心理结构不难发现:认知因素是指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各种机会和投资品种的真假好坏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内容包括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各种机会和投资品种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赞成或反对等;情感因素是指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进行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喜欢或厌恶;意向因素是指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变化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证券市场的变化和机会作出某种反应,如想参与或想回避等。这三个心理因素是互相协调一致的,多数情况下是十分和谐的,不会出现矛盾,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
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使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从而对其行为会发生一定的倾向作用。态度对于投资者的行为影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知觉与判断,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与学习的速度和效率。
2.投资者态度的特性与功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具有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稳定性和潜在性等特征。
证券市场是投资者云集的场所。换句话说,证券市场是个小社会,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形成的态度与证券市场的环境(小社会)互为影响和作用,这就是投资者态度社会性的基础。
投资者的态度对投资者发挥的作用体现在,能够把握证券市场中特定的投资品种或机会,也就是说态度要具有明确的对象,如投资者对股票与债券等交易品种之间的偏好与喜爱,对大盘股与小盘股类型之间的钟情与厌恶等,这就是投资者态度针对性的源泉。
投资者正常的态度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等心理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投资者由于注重投资机会的把握和品种的选择(认知),因此他们在选择品种和把握机会时非常认真,会很好地认同投资品种和珍惜投资机会(情感),并做好投资决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意向),这就是投资者态度协调性的依据。
投资者的态度形成和强化,是在投资获利需要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投资活动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形成的。其中情感的成分占有重要位置,并起强有力的作用,使得投资者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成为投资者个性的一部分,使投资者的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这就是投资者态度稳定性的理由。
由于投资者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它虽然包含有行为倾向,但不是行为本身,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因此可以说投资者态度具有潜在性。
心理学家卢森堡(M.J.Rosenberg)提出的态度的内在结构动态图解见表7-3。
投资者的态度一旦形成,就会表现为认知、情绪、动机的功能。投资者的态度形成后,会对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也会影响对后继刺激的接受,对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发挥判断作用和理解作用。态度能够使投资者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会曲解地接受错误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偏见。态度形成后,投资者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就会带来满足感,否则就是不满足或失望。态度具有动机作用,形成的态度会驱使投资者趋向或逃离某种事物,它规定了什么是偏爱、什么是期望、什么是渴求、什么是想要避免。
表7-3 态度的内在结构的动态表
态度形成是“定势→固定定势→总的兴趣倾向性→价值定向体系”的发展过程。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成功的投资过程会首先成为基本的心理定势,如果这种定势得到周围投资者的认同,而且在今后的投资过程中得到肯定,就会成为固定定势。投资者在后来的投资活动中会受固定定势的影响,如果得到进一步的认同和更多的投资群体的认可,就会成为总的兴趣倾向性。如果总的兴趣倾向性成为投资者的个人价值的取向,就逐渐形成投资者的价值定向体系。投资者的价值定向体系是投资行为和决策的内在动力,它是非常难以改变的。
3.投资者的态度与行为、价值观的关系
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经历和投资者的社会阅历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理想和态度。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来自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这是态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个体的态度与自身的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价值是指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人们对待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他们的需要、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而价值观代表着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也是个体对某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就相同的事物而言,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此投资者对在证券市场中进行投资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影响着投资者的态度形成。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等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态度。譬如,投资者是简单地为了投资获利,那么他们的态度表现为对每次盈利是愉快的,亏损则是懊恼的。如果投资者是职业的投资经理,他们把投资作为自己的职业,他们注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成就,而对于每次投资的成败的情感体验就不会那么强烈。
投资者的价值观不同,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不同个体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态度。而且,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投资者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譬如,市场中的投资品种基本面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对希望把握这种机会的投资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他们的态度肯定是希望得到更多有利于自己投资的信息,并分析其信息对该品种价格影响的大小。而对于不参与的投资者而言,这种信息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他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事件,信息的影响大小都是合理的,他们的态度是无所谓。
投资者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并对行为起到准备作用。一般情况下,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行为与态度不是一对一的,而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因为行为不是由态度唯一性所决定的,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受当时情境,尤其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影响。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的态度具有隐蔽性,直接观察投资者的态度很难,但态度可以通过其行为表现分析得到。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态度是以价值为核心,态度影响行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在投资活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态度,而态度一经形成,就会对投资者后续的投资活动产生定势作用。这种心理定势对投资活动会带来积极的一面,但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还会产生负效应。
传统的投资经济理论,对证券市场投资问题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关注人们利用证券市场,对资源进行转移和再分配。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关心的是将拥有的资源通过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取得资本的保值与增值问题,把投资者经济活动的效率与效用作为评价活动的经济指标,这也就是“经济人”的理论。人的活动是逐利的,人的活动目的受利益驱动,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动因。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人的经济活动有时是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效用来分析,特别是经济活动中非经济利益化的行为更是如此。有时人们会为了满足非利益性需要而进行经济活动。
我们分析研究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他们面对自己的投资活动带来的是资本的损益时,依然会保持高度的投资积极性,他们的投资活动和行为用传统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会得出这样的结果: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缺乏理性的,他们的投资行为是非正常人的行为方式,他们中只有10%的人获得目标实现的满足,20%的人徒劳地努力着,而70%的人没有满足感。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正常人,至少可以说是有某些偏执,他们会是消极的情绪、情感集中的人群。但事实上,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是正常的自然人,他们都快乐地生活和努力地工作着,他们没有因为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损失而消沉,反而对证券市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通过学习体验经济的理论以后,用人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去看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群体,对投资者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就豁然开朗。原来我们难以理解和困惑的投资者的情绪、情感的现象也就一目了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