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事件地层学建立的理论基础

事件地层学建立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件地层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新灾变论”和“突变观”。新灾变论思潮猛烈冲击了地学中统治达1个世纪之久的渐变论,开辟了地学新思路。事件地层学的提出和崛起,主要起因于利用突发的甚至灾变性的特殊事件去划分、对比地层。
事件地层学建立的理论基础_地层学基础与前沿

事件地层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新灾变论”和“突变观”。

新灾变论(neo-catastrophism):新灾变论最初为德国著名古生物学家Schindewolf (1954)提出,他把地史时期(生物)大灭绝(mass extinction)与宇宙间超新星爆发这种“天外横祸”相联系。1980年,Alvarez et al.发现中、新生代界线黏土层富铱(Alvarez,1980),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大灭绝,引起强烈反响,使新灾变论很快波及到整个地学界。新灾变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宇宙和地球演化中出现过一系列灾变事件,如超新星爆发,外星体撞击地球,地球磁极倒转,大规模火山爆发等;特点是瞬时、高能、突发和剧变;同时引起生物大灭绝,导致灾变成矿等。灾变普遍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是宇-地的一种基本现象,对新事物诞生和旧事物消亡起主要作用。由于居维叶已提出过灾变论,故现代所说的灾变论称为新灾变论。它与旧灾变论的区别:一是强调宇宙因素;二是完全抛弃了神创观(殷鸿福等,1993)。

新灾变论思潮猛烈冲击了地学中统治达1个世纪之久的渐变论,开辟了地学新思路(殷鸿福,1986)。事件地层学的提出和崛起,主要起因于利用突发的甚至灾变性的特殊事件去划分、对比地层。McLaren(1983)将地质界线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静界线”(smooth boundary),即通过界线没发生突变或灾变性事件;另一类是在界线处发生过剧烈的突发性事件,称“事件界线”(event boundary)。据现有资料,在前寒武系—寒武系(pre∈-∈)、寒武系—奥陶系(∈-O)、奥陶系—志留系(O-S)、泥盆系的弗拉阶—法门阶(F-F)、泥盆系—石炭系(D-C)、二叠系—三叠系(P-T)、三叠系—侏罗系(TJ)、中侏罗统—上侏罗统(J2-J3)、侏罗系—白垩系(J-K)、塞诺曼阶—土仑阶(Cen -Tur)、白垩系—古近系(K-E)、始新统—渐新统(E2-E3)、新近系—第四系(N-Q)、下更新统—中更新统(Q1 Q2)、上更新统—全新统(Q3-Q4)等重要的年代地层界线上或多或少地发生过某种等级的灾变性事件,其中以pre∈-∈,F-F,P-T,KE和E2-E3五条事件界线最为引人注目(Raup et al.,1982;Raup,1986;张克信等,1989;殷鸿福等,1993)。在许多界线上往往是多种事件并存,如K-E界线可能存在天体撞击、火山爆发、全球森林大火、古气候突变、海平面升降和生物大灭绝多种灾变事件的复合现象(Alvarez et al.,1980;许靖华,1980;Kump,1991;Pope,2002),可以称作是一个包括许多灾变事件并发的灾变事件群。

突变观(saltatory evolution):当前地学领域中流行的新灾变论、间断平衡论、幕式沉积说及间断加积旋回说等,都是以“突变观”为基础,而且是与事件地层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几个方面。灾变是突变的一种极端形式。突变是一种非连续的跳跃式的变化(吴瑞棠等,1989)。基于这一原理,对地层格架的形成和地层格架所反映的自然历史本质,可用“突变观”的非均变的哲学观点进行探讨和阐述,从“突变观”出发,地层格架的形成(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不是均变的,而是间断地跳跃式形成的。正如Dott(1983)指出:“在许多地层序列中,间断代表的时间要比保存的地层所代表的时间长。”事件地层学之所以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所在是用突发性事件划分对比地层能大大提高精度(Einsele,1991),这是因为突发性事件具有瞬时、大区域或全球等时、不受岩相控制、特征明显易辨认等优点,如白垩系—古近系事件界线和二叠系—三叠系事件界线(殷鸿福等,1993;张克信等,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