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有些市场参与者比其他人技高一筹,而且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的动机并非牟利。有效市场假说假定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在现有的信息下会把价格推向经济意义上正确的水平,但是有些市场参与者并不是来市场里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而是有自己的目的。让我们来讨论以下两个例子。
(1)对冲投资者。这个群体以市场作为另一种形式的保险从而降低风险。举个例子,一个卖玉米的农民可能会以远期合同卖掉玉米,并非他认为现有价格过高,而是他想以此锁定价格。这个农民甚至可能相信现有玉米的价格已经过低而仍然持有卖空合同,因为他害怕未来玉米收割的时候价格会走得更低所以想规避风险。相似的,一个麦片生产商会买入玉米的远期合同以锁定原料的成本,而不是认为市场未来会走高。基于规避风险所做的决定会让对冲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这导致了价格偏离均衡,而非趋近均衡。
(2)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以达到经济目标或者是遵循国际协议也可以催化市价偏离自然均衡水平。经典的例子可能莫过于英格兰银行在1992年对英镑的支持了。彼时英国是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这样一个欧洲货币合约的成员国,目的在于保持各国的相对货币股价在一个预设的范围内波动。那时候德国的主要目标是要在这个协议签订后控制通胀,这个目标使得德意志联邦银行把利率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了避免货币从英镑外流至马克导致英镑贬值,以至于英镑估值无法保持在ERM协议范围内这样的结果,英格兰银行被迫也提高了利率。但是问题在于,当时英国正处于衰退,这样的经济现实并不适于提高利率,而相反应该降低利率。
即使英国的汇率处在汇率机制所制定的利率范围的低值,英镑的价值对于马克也是高于由两国截然不同的经济现状决定的均衡值。为了防止英镑其后对马克的价值下滑,英格兰银行只好干预市场并支持英镑。这个例子确实令人惊讶,但是现实中类似这样政府干预市场,并把价格推向均衡价格反面,给投机者制造机会的例子却并不鲜见。英格兰银行对英镑支持的企划最后被投机卖空淹没,其中的赢家有以100亿美元头寸卖空英镑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及其同事斯坦利·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一旦英格兰银行放弃营救英镑,英镑价值便直落到低得多的均衡价格。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在这个交易里挣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1]。
有些人认为英镑的这次大幅贬值的始作俑者是像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这样的投机套利者,我只能说这个结论本末倒置。英镑在一开始并未大幅滑落是由于英格兰银行的大力扶持,一旦这个市场干预力量撤出,英镑马上应声回落到由经济情况所决定的更低的均衡价值。实际上,投机者的作用只不过是提早结束了这场人为维持的英镑高估而已,并不是造成英镑大跌的原因。不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着火真正的原因是整个结构的不稳定。
简而言之,对冲投资者和政府的市场行为会导致市价偏离其均衡值并为套利带来机会,但是有效市场假说并不容纳这个解释。
[1] 关于这个事件更为详细的论述参见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所著的《富可敌国》(More Money Than God),2010年纽约企鹅出版社出版。此书提供了对冲基金行业的完整历史和主要交易员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