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建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原则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之系统、科学、合理和实用。
1.系统的实用性原则
系统的实用性原则指系统是能否按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实现会计核算等项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一定要从会计系统的目标出发,准确、快捷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除了完成传统的核算功能外,还要具有实时的监督功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系统的适应性原则
系统的适应性原则指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可维护性。企业是不断发展的,对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系统建立时要留有扩充系统功能的接口,要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
3.系统的可靠性原则
系统的可靠性原则指系统受外界干扰时产生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一般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例如,系统自动校错、容错、纠错能力,系统安全性和保密性等。
4.系统的运行效率原则
系统的运行效率指系统在时间上的处理速度和在空间上的存储效率两个方面,即系统处理会计数据的能力和效率。
5.系统的经济效益原则
系统的经济效益指系统收益大于系统支出的比例,要少花钱多办事,系统好用够用即可,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大而全。
二、建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步骤
单位建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领导重视是关键,经费充足是保障,此外,还要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步骤。
(一)制订实施计划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建立前要制订周密的计划,每一个阶段还要有具体、详细的实施计划,主要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计划,硬件、软件配置计划,软件开发计划,费用预算等。
(二)计算机系统配置
1.硬件配置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物质基础,计算机硬件设备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今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硬件配置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需硬件系统的构成模式,目前主要有单机系统、多用户系统和网络系统等模式,此外,还要考虑会计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环境的要求。
2.系统软件配置
系统软件主要指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选择系统软件主要考虑以下指标:与所选硬件的兼容性,与所选其他系统软件及工具软件的兼容性,处理能力是否满足会计软件的要求,提供的保密措施,性能价格比等。
3.会计电算化软件配置
电算化会计软件是指替代手工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通常有四种方式得到:本单位自主开发,委托外单位开发,与外单位合作开发,直接购买商品化软件。
(三)组织人才培训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具体应用,系统的日常操作和维护,需要有一批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才培训工作是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四)前期准备工作
系统实施前,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工作。
1.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制度
实施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重新设置电算会计岗位,必须明确各岗位分工与职责,同时,为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还必须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2.基础数据准备工作
(1)整理所有的手工单据、凭证、卡片、账簿、报表及余额等基础数据,并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
(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单位将来的发展、变化,建立规范的会计科目体系。例如,会计科目名称及编码,账簿类型、各级科目编码长度等。
(3)根据会计科目体系及单位核算和管理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管理和辅助核算科目体系。例如,对组织机构和业务部门设立辅助核算项目,设置部门编号、人员编号、往来单位编号等。
(4)按照所设科目体系,准备好每一个会计科目的数量、单价、金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发生额等内容。
(5)上述各项完成后,逐步进行正确性、合法性校验,为输入计算机做好最后的准备。
(五)系统试运行
系统的试运行分为两个阶段。
1.系统初始化
根据前期准备中所建的会计科目体系和基础数据,在电算化信息系统启动时,必须先将其输入系统中,以便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始进行日常账务处理,这种最初的建账过程称为系统初始化。
2.系统试运行
系统试运行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手工核算系统的并行运行阶段,其目的是检查建立的新系统是否满足要求,使用人员对软件的操作是否存在问题,两个系统的结果是否相一致。
(六)新建系统替代手工记账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替代手工记账应具备的条件有:使用的会计软件已通过评审并持有财政部核发的《会计软件使用证》;配备了适用的会计软件和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培训、配备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会计工作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计算机与手工会计核算并行运行三个月以上,并取得一致的结果;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