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金融学对金融中介存在和竞争优势的经济学解释
交易费用和信息经济学这两个理论和相应的研究范式,成为现代金融学研究金融中介的基石和研究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围绕金融中介功能优势展开研究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无论在范围还是深度上都获得了极大的进展和创新。这些研究的结论表明,金融中介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占有市场优势,源于金融中介具有金融市场无法替代的相对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有,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竞争优势、业务分销和支付优势、转换优势和风险管理优势等。
(一)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竞争优势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金融中介主要业务的功能可以理解为“生产借款人的有关信息”。社会上对这种信息的需要来自于信用交易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泛指买卖双方对交易对象掌握的情况不对等,卖者比买者知道更多的情形,包括卖者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为。对于金融交易而言,债务人对自己的财务现状和未来状况比债权人知道得更多。在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两类结果,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阿克洛夫(Akerlof,1970)的次品车市场模型(Lemons Model)开创了运用信息不对称分析范式研究金融中介问题的先河。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指,由于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其最终结果导致市场上充斥的是劣质量产品的卖主,而好质量产品的卖主逐步退出市场的现象。经济学中常举的例子是阿克洛夫分析的二手车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买主不如卖主那样了解二手车的质量和运转情况,因此,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全部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它反映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对于质量上乘的二手车的卖主来讲,该价位低了,车主不愿意出售。而对于质量低下的二手车的车主来讲,该价格偏高,大量车主愿意出售,但市场上没有信任度,愿意购买者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二手车市场成交量很小,不断萎缩。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特指金融交易发生以前,那些风险最大者最为积极地提出借款申请、并最有可能成为借款人时,往往是最大者的现象。在信用交易过程中,所有的借款人申请人都会尽力展现其业绩,掩饰其风险。由于缺乏对潜在借款人各种信息的准确掌握,贷款者容易按平均风险的利率,甚至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借款人会感觉受到损失,坏的借款人则感觉从中获利。因此,风险低的借款人将会逐步离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上仅留下风险高的借款人,最终导致金融市场萎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在金融交易发生以后的信息不对称的另一结果,它指借款人在借款后可能转向投资于其他潜在风险和收益都更高的业务的现象。一部分借款人之所以倾向于从事更具风险的投资和业务,是因为贷款人与作为业主的借款人之间在项目成功后分享的权益不一致:无论项目获得多大的成功,贷款人只能获取契约规定的利息收益,但是项目的成功给作为借款人的业主带来的风险回报却可能是巨大的;而在发生损失时,无论损失结果差异如何,作为借款人的业主损失的上限是确定的,即股权投资部分,但是贷款人却可能连本金都无法收回。
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巨大交易成本限制了信用活动和金融交易的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然而,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由于规模经济和间接融资机制的特点,使其显得比借贷双方直接融资或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交易更有效。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利兰和派尔(Leland and Pyle,1977),拉马克里士兰和塔克(Ramakrishnan and Thakor,1984)以及戴蒙德(Diamond 1984)等对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优势给予了精彩的分析和阐述。对他们的结论性观点总结如下:
1.信息揭示优势
一般的债权人很难获取债务人有关经营和投资项目的信息,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借款人。但是,无论哪类企业都在银行开有账户。通过对存款账户发生支付的长期观察,银行可以掌握借款人的收入、财富、支出以及投资策略,从而使银行可以比金融市场更有效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2.受托监控优势
由于对借款人行为的监督成本太高,大多数资金盈余-放款者把监督活动委托给银行处理。银行对借款人同时提供存款账户和贷款账户,每一笔交易和资金转账都会被记录下来。另外,贷款契约一般是不可交易的,银行对贷款契约一直持有到偿还期到期为止。贷款契约的低流动性特征降低了银行“搭便车”的动机,有利于银行对债务人长期实施监督。因此,在持续观察和监督借款人的行为上,金融中介比金融市场更有利。
3.信用风险的控制优势
通过其专业化的管理,银行在解决贷款的道德风险问题上一直具有相对优势:第一,银行可以设计非标准化的、针对性的契约来解决借贷双方利益背离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一系列信贷条款(事先约定)来限制借款人随意的经营和投资;第二,银行在贷款中往往要求有抵押或担保,这可以协调借款人与银行的利益冲突(Interest Conflicts),形成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le);第三,在一定环境下,银行可以在借款公司中持有股权,并享有特殊股东权益(在日本),或者通过所属基金所拥有的股票、以及接受股票存放者的委托(在德国),行使代理表决权(Proxy),从而可以在借款企业董事会中形成较多的股权控制。这两种情况都缓解了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提高了银行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力。(6)
必须强调,金融中介在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与它们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直接相关。银行在信用分析、监督和风险控制中以大量的贷款为基础,换而言之,由少量的贷款人来管理大量的借款人,自然会极大地降低在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各种费用。因此,以银行为中介的信用交易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方式。
(二)业务分销和支付优势
金融中介的另一个传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业务分销和支付系统,这个系统基于它们拥有庞大和昂贵的分支机构网络,形成了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在那些银行有分支机构传统的国家,银行一直通过星罗棋布的分支行体系来销售由总行“生产”的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业务是银行所提供的资金结算和支付。由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结算支付机制所构成的支付体系,在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得资金支付可以安全和便捷地进行。投资建设资金支付系统的成本十分昂贵,它提供服务所应支付的价格成本理应很高。然而,银行对其所提供结算和支付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并不高,这是因为银行可以从它所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中实行交叉补贴(Cross Subsidy)。
(三)转换优势
金融中介机构之所以存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们有效地把自身发行的间接契约转换成为最终资金需求者愿意持有的间接契约和直接契约(贷款或公司债券)。从而实现风险转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种转换优势在金融市场上长期以来难以完成。
1.金融商品消费支出的转换
任何消费效用的提高,其本质在于转换消费支出的模式。金融中介通过金融消费支出的转换,能够降低金融消费的交易费用。其分析是,金融中介机构在转移金融消费支出时有两大类情形:一是期内(intra-temporal)转换,它指将小额储蓄转换为对厂商的大额投资;二是跨期(inter-temporal)转换,它指金融中介通过对现金流的配置,“借短贷长”,使各类金融产品消费者的效用都提高。前者体现了金融中介的规模转换功能,后者体现了金融中介的时态转换功能,从而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
2.流动性转换
盈余-贷款者经常在机会成本与流动性风险之间面临两难选择。他们希望将盈余资金投资出去,以增加收益,同时又希望保持随时运用资金的权利,但是,个体的小额资金很难实现两者的有效组合。通过集聚大量存款,金融中介机构可以预测存款人对资金的需求,从而能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来满足存户的流动性需求,同时实现投资收益。例如,在正常情况下,银行的存款一半以上有可能到期不会提款,或者在部分存款被提取后,马上又有新的存款补充进来,这意味着银行在期限上可以“错配”其资产负债表,将流动性资产控制在最低水平。这种转换为盈余-贷款者提供了集聚-分散流动性风险(在金融中介理论中也被称为“非保险的保险”功能),满足了流动性风险厌恶者的需求。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 and Dybvig,1983)在其经典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一文中所提出了D-D模型,对银行流动性的转换功能有精彩的论述。
3.履约不确定性的转换
银行的资产组合中以贷款为主,所承担的履约不确定性程度(违约率)要比它们发行的存款大得多。银行之所以能把高违约率的资产转换成低违约率的存款,主要是通过:(1)信贷组合分散技术;(2)专业化管理降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3)稀释原则(大数法则);(4)持有足够的呆账准备金和权益资本,来抵消经营中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四)风险管理优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金融中介带来了两个最直接影响:第一,随着信息披露的强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金融体系的信息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与之相对应,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等功能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第二,新型投资类金融机构(如共同基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它们在功能的替代性上对商业银行构成威胁。来自金融市场和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迫使这些传统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转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个变化是,现在银行不仅是规避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大交易主体,同时还成为最大的生产供应商。与之相联系,银行的风险管理功能的核心作用凸现,特别对于大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功能。
这种现实在理论上引发的问题是,风险管理是金融中介的原生功能,还是继发功能?它为什么成为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相对于市场有什么优势?1998年,两位著名学者阿伦和桑特美罗(Allen and Santonmero)提出了基于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 Cost)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他们指出,风险管理是金融中介的原生功能,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一直是由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不同的阶段承担着,前面所论述金融中介的各种功能中,都可以发现风险管理的影子;另外他们还认为,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实际上都含有一个假定,即所有的投资者在投资中基本上是“全面参与”即参与投资的全过程,所以金融中介无需提供风险管理的服务。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只是“有限参与”(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其原因在于在市场上直接投资的参与成本太高(包括信息了解、投资费用、监控成本、时间价值等)。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在于金融中介具有风险管理优势,由它发行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提供的金融服务,绝大部分风险已经被金融中介“过滤”了。著名金融学家默顿(Merton)1995年在《基于功能观视角的金融中介理论》一文中,也对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给予了较详细的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