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充当操作目标的变量
操作目标也称为近期中介目标。由于操作目标离中央银行的调节手段距离甚近,可控性极强,当货币政策总目标确定后,操作目标就成为中央银行操作调控工具的直接对象和掌握调控力度的观测指标。中央银行可选择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一)短期利率
货币政策时常运用的短期市场利率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随时可在货币市场上观察到短期利率的水平,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影响短期利率的水平和结构。例如,出于成本的考虑,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会对再贴现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作出反应。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必然会减少银行超额准备金,从而导致同业拆借利率提高,迫使银行降低其借入中央银行资金的意愿。这又会对银行的信用规模产生影响,并引起长期利率的追随性变动。然而,与长期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一样,短期利率也并非理想的操作变量,它易受通货膨胀、市场供求以及心理预期等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存款准备金
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是中央银行创造负债的一部分,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组成。准备金作为操作目标的优点在于:
(1)存款准备金充分满足可测性的要求,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的变量。即使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缺乏完全的控制力,但其通过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整对准备金控制力度也相当有力。
(2)存款准备金与货币政策目标有高度的相关性。在一定条件下,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增加,意味着信贷规模的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此时,如果经济处于过度繁荣,出现通货膨胀的话,则有利于缩减社会总需求,稳定市场物价,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相反,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减少,则意味着社会信贷规模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时,对经济的影响则与上述过程恰好相反。
以存款准备金作为操作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其主要表现在:(1)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中的超额准备金的控制力度较弱。因为每家商业银行愿意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是由商业银行根据该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及结构状况、财务状况以及对经济形势的估计和判断等自主决定的。(2)作为操作目标的准备金总量和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与准备金和存款之间的乘数关系不稳定有关。(3)现金和存款之间能相互迅速地转化。就现金本身而言,它的需求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信用发达程度、支付习惯、税法等各种复杂因素。正因为如此,各国中央银行便把操作目标由准备总量扩大到准备金总量加上流通中的现金——基础货币上来。
(三)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指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量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
作为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从可测性来看,基础货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其数额多少随时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中央银行很容易掌握这些资料。从可控性来看,基础货币中的存款准备金总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的操作,中央银行有较强的控制力。从相关性来看,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因此,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当然,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倍数关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现代研究表明,货币乘数并非一个常数,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其波动幅度不稳定。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货币供给理论中详细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