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供给内生理论产生的背景
货币的内生供给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争,银行主义者提出的“通货数量由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主张,已经具备了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雏形。20世纪60年代,以“拉德克利夫报告”为开始,一批经济学家开始对外生的货币供给理论提出质疑,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新观点。旨在考察英国货币政策的拉德克利夫报告指出:试图控制货币的努力会促使经济主体用其他流动性的资产来代替货币,以至于货币政策无法实施,只有对经济中的流动性资产加以控制才是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该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命题,但其论述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因而被视为近现代货币供给内生理论发展的起点。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肖,爱德华等(Gurley,John G.&Shaw,Edward S.,1955,1956,1960)从金融中介机构的同类性出发,分析了银行和其他非银行中介机构在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银行和其他非银行中介机构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是相同的,货币和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就使得货币供给不再仅仅取决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据此,格利和肖证明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托宾作为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拉德克利夫委员会,以及格利和肖的观点非常强调资产选择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托宾认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创造取决于公众的资产偏好和资产选择结构,而公众的资产偏好和资产选择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单纯从中央银行角度孤立地研究货币数量的决定。托宾批判了主流经济学中的货币乘数理论,认为这种将存款创造过程描述为一个拘泥于银行准备金的机械的乘数过程并不能反映真正的存款创造过程,真正的存款创造过程应该是一个反映银行与其他私人单位的经济行为的内生过程。托宾还考察了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存款/通货的比率的变动情况,指出这两个比率是由经济过程内生决定的,从而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
如上所述,货币供给内生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思想,早在货币供给内生理论作为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命题之前,许多前人的论述就已包含了这一思想。但由于凯恩斯在其《通论》中采用了货币供给外生的假设,直到20世纪60年代,《通论》都以“凯恩斯革命”的形式占据了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因此货币供给外生理论自然成为货币经济学中的主流,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发展一度停滞。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货币政策的失败以及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等事实,又重新为经济学家系统地分析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提供了现实背景。以美国货币政策为例,20世纪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主要是自由准备金净额、3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M,但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1953~1954,1957~1958,1960~1961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美联储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是不成功的。1994年美联储宣布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美联储的政策调整表明,正是由于把货币看作是外生变量而试图对货币供应量加以控制的无效性,导致了战后经济政策的失败和新古典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之间的论争。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了适应金融领域中激烈的竞争以及为了规避金融法规而在制度和工具上进行的创新。许多金融创新是为规避金融管制而产生的,例如自动转账账户(ATS)、可转让提款通知书(NOW)以及大额定期存单(CDs)等工具都是为了规避Q条例的某些规定而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金融创新是由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引起的,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供给而制定的各种规定,变成了货币供给内生的机制。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工具使得传统的M1,M2,M3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货币供应量日益成为一个动态变化、内生的经济变量。金融市场的各经济主体,包括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公众等,在对迅速发展的金融工程技术手段的适应性过程中,通过行为互动和理性选择而产生的内生性,合力对货币供给的支配作用日益增强,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和控制程度。这一现象从经验上对货币供给内生理论提供了支持。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最突出地体现在金融机构在货币供给内生过程中的主动性。近些年来,商业银行通过负债管理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表现在活期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地位明显下降,而联邦资金市场、证券回购以及其他非存款的资金来源在资金来源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准备金供应的依赖性,弱化了中央银行通过准备金数量影响和决定创造货币的能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着眼于资产的获利性,表现在准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和贷款组合的变化。银行行为方式的变化迫使中央银行对货币数量的控制更多地依赖于价格信号(利率),数量控制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
上述事实均表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不成功的,这与货币供给外生理论描述的恰好相反。这些事实构成了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系统化发展的现实背景。当今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代表者是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其主要的核心观点是: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是信用驱使、需求决定的,银行贷款创造了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再根据存款来寻找储备,而贷款又是由具有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决定的,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经济中的贷款量,因此也就无法控制货币存量。在此前提下,货币供给内生理论内部又有水平主义与结构主义之分。20世纪70年代的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展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