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Bohm-Bawerk,1851~1914年)是奥地利经济学家,他在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时差利息论”。该理论认为利息的产生和利率的高低,都取决于人们对于等量的同一商品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7)。为此庞巴维克将商品分为两类:“现在财货”和“将来财货”。“现在财货”是直接满足现在欲望的商品,“将来财货”是满足将来欲望的商品。由于人们具有时间的偏好,所以人们对“现在财货”的评价优于对“将来财货”的评价。这种心态由三种原因造成:①现在与将来在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差别。如人们目前有迫切需要,同时预期将来经济会比现在发展更快,因此将来可供使用的物品数量一定会比现在增多,从而使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下降;②人们对未来估计不高。如人的生命有限,寿命长短也不能确定,因此未来难以预期,只有目前的物品才是切实可靠的;③“现在财货”如果用于资本形成,就能使生产能力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将来财货”。此外,某些“现在财货”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自然增加。总之,由于人们心理上的时间偏好,使人们对“现在财货”的评价总是高于对等量的“将来财货”的评价。因此,等量的同一商品由于在不同时间人们的评价不同而产生了价值上的差异,即所谓商品价值的“时差”。价值时差的存在,要求“现在财货”在同“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或者说债权人现在贷出的“现在财货”与债务人将来归还的“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债务人必须付给债权人等于这个差价的“补偿”。庞巴维克认为,这种“补偿”就是利息。庞巴维克实际上是从供给的角度,认为利息是人们延期消费而提供资本所获得的报酬。
费雪在庞巴维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供求方面分析利息的形成,认为利息的产生取决于两类因素:一是心理的因素,即人们在心理或主观感受上,认为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这种基于心理因素的时间偏好又称为“人性不耐”。他认为人们现期不消费而宁愿为将来的消费积累更多资本的忍耐心,即自愿储蓄倾向决定了资本的供应;二是客观因素,即“投资机会”。费雪认为,人们都可利用资本来获得收入,而资本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对这许多不同用法的选择,就叫做“投资机会”。人们可以在一系列的“投资机会”中为其资本选择最佳的用法,这就决定了对资本的需求。这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决定了利率水平(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