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业率与货币利率

失业率与货币利率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菲利普斯曲线就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菲利普斯关于货币工资上升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互为反向变动关系的结论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利普赛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系统中推导了菲利普斯曲线。用他们的话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可供政策制定者“在不同程度的失业和价格稳定性之间作出抉择的菜单”。

一、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构成了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内容。菲利普斯曲线就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1958年,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时,运用英国1861~1957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货币工资率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升降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较稳定的非线性,负相关的关系,即在失业率较低的时期,货币工资上升得较快,而在失业率较高的时期,货币工资则上升得较慢甚至反而下降;这种反向变动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来表示,如图18-4所示。

img130

图18-4 菲利普斯曲线

在图18-4中,横轴代表失业率(以u表示),纵轴代表货币工资上升率(以W·表示),向下倾斜的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从图18-4可清楚地看出,当W·上升时,u下降;反之,当W·下降时,u则上升。虽然货币工资的上升率与失业率互为消长,但两者并不以某一固定的比率作互逆的变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换言之,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的反向关系是非线性的。具体地说,随着失业率的逐渐下降,货币工资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上升;反之,随着失业率的逐渐提高,则货币工资以越来越慢的速度下降。

菲利普斯还观察到,虽然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但实际观测数据也会偏离图18-4中的曲线。在商业循环的不同阶段,对应于同样的失业率,货币工资的上升率也不尽相同,图18-5中的环形就表示这种情况。在失业率为OR时,有两个与它相对应的货币工资上升率,A和B;A表示商业循环处于下降时期,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因而货币工资的上升率低于其平均上升率(即低于菲利普斯曲线上的点);B则表示商业循环处于上升时期,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因而货币工资率的上升率高于其平均上升率。

img131

图18-5 商业循环不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菲利普斯把他所考察的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加以分析。在对1861~1913年这一阶段的分析中,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升降之间存在如下函数关系:

y+a=bxc

(18-1)

其中:y——货币工资变动率;

  x——失业率;

   b,c——常数。

利用这一函数式,菲利普斯对1913~1948年及1948~1957年这两个阶段的统计资料作了验证,发现除少数年份因战争等特殊原因以外,其他年份的情况均与他前面所得出的结论一致。根据这个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的关系就被描述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阐释

菲利普斯关于货币工资上升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互为反向变动关系的结论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大量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都以此为基础。但菲利普斯的这一结论只是统计分析的结果,这种稳定的反向关系究竟是纯属偶然,还是有其客观必然性呢,许多经济学家试图从理论上对菲利普斯曲线给出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利普赛(R.C.Lipsey,1960)提出的观点。

利普赛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系统中推导了菲利普斯曲线。为此,他用到了两个假设:一为新古典学派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即认为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和对劳动力的超额需求正相关。这一关系可用图18-6(a)来说明。

设D为劳动力需求,S为劳动力供给,在图18-6(a)中,横轴代表劳工的超额需求的程度img132;纵轴代表货币工资上升率(以W·表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直线OR表示。由图可见,当劳工的过度需求为零时,即当D-S=0或D=S时,货币工资上升率也为零。这表示如果不存在劳工的过度需求,则货币工资将保持不变。随着劳工过度需求的扩大,货币工资也不断上升。因此,劳工的过度需求与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存在着线性的正相关关系。

img133

图18-6 利普赛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利普赛用到的第二个假设是劳动力的超额需求程度与失业率负相关。这可以用图18-6(b)表示。图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对劳动力的超额需求程度。显然,劳工的过度需求越大,则失业率越低;反之,劳工的过度需求越小,则失业率越高;而当劳工的过度需求等于零(D=S)时,失业率等于un。利普赛认为,un是当劳工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所存在的摩擦性失业。在这种摩擦性失业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若劳工的过度需求上升,将降低失业率;而若劳工的过度需求下降,则将提高失业率。但是,无论劳工的过度需求上升到什么高度,失业率都是不可能为零的。因此,劳工的过度需求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是“非线性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利普赛对劳工市场的分析中包含着两个动态关系:第一个是工资变动与对劳动的过度需求之间的正向关系,第二个是过度需求与失业以及失业变动率之间的逆向(和非线性)关系。把这两个动态关系合并在一起,即以货币工资上升率W·代替图18-6(b)中的劳工过度需求率img134,就可得到如图18-6(c)所示的利普赛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形式来表示:

W·=f(u),f'(u)<0         (18-2)

利普赛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Samuelson and Solow,1960)将之进行了修改,以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率代替货币工资上升率,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直接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逆向关系。

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用一个成本加价公式对原来的利普赛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它是假设公司基于单位劳动成本,以一个固定的成本加价来决定其产品的价格。这样,可以写出如下的关系式(5):

img135

其中:Pt——t时期的商品价格;

Wt——货币工资;

Nt——劳动者人数;

Xt——实际产出水平;

a——成本加价,它包括一般的行业利润水平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对上式进行整理,得到:

π=f(u)-λ=g(u),其中g'(u)<0(18-4)

这一函数关系画成图18-7中的曲线,即为通货膨胀率π与失业率u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

img136

图18-7 萨缪尔森和索洛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一定的失业率的组合,政府当局可以根据适用于本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选择较为合适的某种组合,以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用他们的话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可供政策制定者“在不同程度的失业和价格稳定性之间作出抉择的菜单”。(6)在萨缪尔森和索洛看来,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避免,而在价格上升和失业的不同组合中,政府当局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比较适当的组合。当失业率或价格上升率超过人们可以接受的限度时,政府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分别实行扩张性的,或收缩性的财政金融政策,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以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