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理论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理论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国内的货币供给量Ms与名义收入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Md不一致时,在收入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反映到一国的国际收支上来,通过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增加或减少一国的货币供给量Ms,使之在长期的调节过程中与Md即货币的需求相一致。国际收支逆差和国际储备的流失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过度,国内收支顺差和国际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货币需求过度。

三、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理论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理论(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是把货币主义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国际收支领域而得出的结果,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约翰逊(H.G.Johnson)、蒙代尔(R.Mundell)等。货币分析理论立足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是:国际收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国的货币供求变动会引起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这种国际收支的失衡反过来又影响国内的货币供求变化,最终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条件下,国际收支会自动在长期内趋于均衡。

货币分析理论是国际收支的长期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产生于一国货币存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一国货币作为经济变量中的存量,在长期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有一个稳定的需求函数(Md)。这种函数关系表现为需求的名义货币余额的数量是名义收入的正函数。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名义收入也必然提高,从而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数量也会增加。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下,一国有创造货币或缩减流通中货币的能力,是基础货币较为稳定的倍数(m)。

一国货币的供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信用所创造的部分(D);另一个是来自国外的部分(R),由国际收支顺差而形成的国际储备存量的增加。用公式表示为:

Ms=D+R

这样,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Ms)可由两个因素促成:一是D的变化,即一国国内货币供应的改变;另一是R的变化,即一国国际储备存量的增减。当国内的货币供给量Ms与名义收入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Md不一致时,在收入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反映到一国的国际收支上来,通过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增加或减少一国的货币供给量Ms,使之在长期的调节过程中与Md即货币的需求相一致。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人所持有的各种形式的资产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人们持有的资产和货币存量超过人们持有的资产结构的预期水平,其资产结构也会随之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支出,由此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为了清楚地表达这一传导过程,可将上式移项而转变为:

R=Ms-D

又因为前面假定在长期中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Ms=Md

由此导出基本的方程式(国际收支与本国货币供求的关系式):

R=Md-D

即:国际收支差额(官方储备的增减)=本国货币需求-本国货币的供应

可见,国际收支是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和国际储备的流失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过度,国内收支顺差和国际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货币需求过度。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项目”的变化上。因此,国际收支被看作是一个“安全阀”,这个阀门既能以逆差的方式放出过剩的货币供给,又能以顺差的方式注入不足的货币需求。

货币分析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了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至少在短期内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影响一国经济动态,并且告诫货币当局不应通过过度的货币扩张加剧逆差或使逆差持久化,这有其合理之处。但国际收支是各国宏观经济的综合反映,影响它变化的因素是众多的,单一的货币因素绝不能全面地解释国际收支的变动及调节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