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球金融风暴是中国直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发展直销既然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一个内在要求,那么全球金融风暴就是中国直销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机遇。为什么说是历史性机遇呢?因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是很难遇到的,20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只有三次,所以,这次全球金融风暴是中国直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一、世界直销在“二战”后三次经济危机中得到大发展,为中国直销在金融风暴下快速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二战”前的经济危机中催生的直销模式,通过50多年的发展,迅速被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到中国已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这50多年中,共发生了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不含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世界直销在这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中逆向前行,得到了快速发展。世界直销在“二战”后三次经济危机中得到大发展,为中国直销在金融风暴下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世界直销发展情况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1957~1958年。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在“二战”结束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国际经济良性循环阶段发生的。问题在于,良性循环中各方的收益却并不平衡。日本和西德工资低,货币定值低,随着投资不断扩大,其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贸易顺差不断增长。而英国和美国则相对衰落,经济增长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国存在经常性的贸易逆差,英镑危机频繁;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断缩小,至1958年时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大量黄金外流。
危机以前,各发达国家都出现投资高涨,其中以日、德为最多。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也超过10%,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陷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这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部门),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与“二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批发物价指数下降7.4%。英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美国仍然用财政和货币两手对付危机。财政方面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筑支出(36.5亿美元),增加军费(58亿美元),从而使1958年、1959年国债总额增加142亿美元。在滞胀的前提下,支出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提高利率,则通货膨胀可以控制,但危机会加深;反之,则通货膨胀会加剧。无论如何,美国于1959年2月工业生产指数超过危机前最高点,进入周期性高涨阶段。但高涨仅持续一年,又陷入1960~1961年危机中。这次危机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机的余震,也是美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的体现。危机期间钢铁产量下降48.2%,汽车产量下降43.3%,建筑业下降33.6%。失业率最高上升到7.1%,全失业人数达500多万,半失业人数400多万,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有较大下降。危机期间,还爆发了“二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危机随后即影响了英国、西德、日本等各国,但除英国外,程度都比较轻,因此这次危机没有被认为是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的直销业没有受到危机冲击,反而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采用直销方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到60年代中期,上门直销形式的销售额已达40亿美元。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危机摧毁了美国国内原有的零售渠道,使企业的生产、销售都陷于困境。安利公司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危机下“逼”出了直销模式后,“二战”后的第一个经济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效仿安利公司开展直销业务,一般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另一方面,这一新颖的销售方式又吸引了众多失业工人和家庭妇女。“二战”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了很多,许多人没有工作而陷入困境,生活无法安排。当许多企业运用直销模式后,他们很快加入了直销员的队伍,一些人在直销企业产品中获得了成功,许多人通过直销解决了生活困难。美国在“二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中直销发展的经验,很快被其他西方许多国家引入并得到较快发展,比如日本、加拿大及西欧的一些国家,都开展了直销活动,对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期间,美国、日本等国还成立了直销协会,指导本国直销经济的发展。
2.“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世界直销发展情况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1973~1975年。当时由于美元贬值,美、日、德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除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外,各国制造企业纷纷开始向海外迁移,世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因此,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加速到来。终于,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二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从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因为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石油价格暴涨后,不但国内需求萎缩,而且国际收支出现困难。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纪录,达11738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年高88%。1975年倒闭企业超过1.3万家,刷新了纪录。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2100亿日元。官方公布的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12万,也创战后最高纪录。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1%,其中粗钢产量跌到12年来的最低水平,小汽车产量下降了12%。大批企业倒闭,565家的企业开工不足。危机中最高失业月份的失业人数达125万。企业纯利率从1973年的7.8%下降到1974年的4.9%和1975年的3.6%。英国股市崩溃,1974年12月股价比1972年8月的最高点跌落了76.2%。由于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危机期间贸易逆差上升到123亿美元,比1973年增加了115%。在生产下降的同时,1974年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却高达15.9%,1975年又增加到24.3%。批发物价指数更高,1974年达48.9%。西德的工业生产下降10.9%,首次达到两位数;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6%,失业人数增至119.4万,失业率从1972年的1.1%迅速上升到1975年的4.7%。但总的来看,西德受影响的程度比美、日、英等国轻。为摆脱危机,美国的对策是赤字财政。1975年财政赤字高达532亿美元,是“二战”后赤字最高年份1968年(当时正值越战高峰)的两倍多,而且此后财政赤字基本上是有增无减。西德三级政府的财政赤字从27.8亿马克增至585.5亿马克,而1966年到1967年危机时财政赤字最多仅为70亿马克。英国着重控制通货膨胀,通胀率从1976年的16.5%下降到1978年的8.3%,而代价则是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直到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点,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日本的应对措施看来最得力。在萧条期间,日本企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生产能力数量扩大的投资占设备投资的比重1965年占57.5%,1971年为49%,1975年下降为24.3%,1978年更降为15.3%。经过技术改造,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费下降27.8%,金融费节约27%,库存费用节省8.9%,营业所和工厂关闭节减费用9.5%,其他费用23.9%。以钢铁工业为例,连铸比从1973年的21.2%提高到1980年的60.7%。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5~0.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0.76。这样,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顺利渡过1980~1982年世界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后的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过程中,世界直销又一次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这次世界经济危机,许多国家的直销协会联合起来,组织世界性直销联盟机构。1973年,由9个国家的直销界代表倡议,发起成立了世界直销协会联盟。在1978年的由21个国家的直销协会和直销领导召开的第3届世界直销大会上,“世界直销协会联盟”正式命名,简称“世界直销联盟”。总部设在美国的华盛顿,秘书处由美国直销协会担任。至今为止,世界直销联盟的会员国和地区,已经遍布各大洲,它对直销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在欧美,其会员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在亚洲,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等都是它的成员。随着直销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这个国际组织的会员国和地区,将会越来越多。“世界直销协会联盟”成立以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发展直销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世界直销的健康发展。从1973年至1975年的三年间,全球直销的营销总额每年都突破了800亿美元,从业人员每年都保持在2000万人以上。直销业绩排名靠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加拿大等。这些国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比较重,所以,从总体上直销的业绩也比较大,占全球直销业绩的40%左右。
3.“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世界直销发展情况
“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1980~1982年。“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回升、增长乏力,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美国经济从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为高涨阶段,但37个月时间里工业生产仅增长15.4%,折合年均约4.8%,比以往各次高涨都低。英国则直到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连德国、日本经济都落入滞胀,无法自拔。然而,旧账未清,新账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而且危机程度超过上一次。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公司纳税后利润在1982年仅为556亿美元,比1979年下降43%。企业倒闭数急剧增加,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失业人口从1979年611万增至1200万,失业率高达10.8%,刷新上一次的纪录。危机期间,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4%。对外贸易逆差也创下364亿美元的新纪录,出口值从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工矿业生产指数降幅为12.1%,刷新上一次危机的纪录。其中纺织、冶金和建筑业下降最大,1981年第二季度与1979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9.3%、29%和18.6%。如果不是北海油田的开发,1980年英国工业生产还要下降8.2%,GDP还要下降3%。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和美国一样的是,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1979年、1980年、1981年的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3%、18%、11.9%,只是由于撒切尔政府采取以抑制通货膨胀优先的政策,1982年通货膨胀率才降到8.6%。
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11.7%,固定资本投资下降25.4%,失业率从3.7%上升至8.6%,失业人数从81.8万猛增到203.2万。同时,物价年平均上涨率高达35%。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亿马克。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危机持续时间最短,没有出现连续6个月的生产下降,而且生产下降幅度很小。以年率计算,1980年,1981年,1982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3.5%,3.4%,3.4%;工矿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7%,0.95%,0.35%。同时,物价上涨幅度比其他国家小。这是因为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结束后,日本节能型的家电、汽车涌向世界各国,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也给世界直销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世界直销联盟中各个会员国和地区的直销企业,已分属许多行业,销售产品种类多样。无论是从直销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来观察,还是从直销行业本身的增长潜力来分析,那个时候的直销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并已经开始逐步改变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直销联盟所属会员国和地区每年营业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全世界约有3000万人从事直销工作。在美国,直销已占零售商品总额的25%,日本也占了15%左右。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直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显得比较成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种方式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作为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服务的途径。在这一次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直销才从真正意义上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营销革命”。
二、中国直销经过三年的艰难调整逐步走出低谷,具备了在金融风暴下快速发展的能力
和其他经济发展一样,直销经济也有它的发展周期。《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实施的三年,是中国直销艰难调整的三年,也是中国直销逐步走出发展低谷的三年。主要表现在:
1.中国直销步入法治轨道后,各直销企业采取了积极调整的对策,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调整,这是我国直销行业三年发展的一个关键词。直销法规实施后,我国直销企业主要从五个方面作了调整:
(1)战略调整。所谓战略调整,就是指直销企业根据直销法规的要求,对整个发展作方向性调整。这样的调整是基于理性发展而作出的,很多直销企业在这方面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后的第三天,直销企业纷纷召开了媒体见面会,并宣布了三项战略调整措施:①调整开店速度:一些直销企业表示将对开店的速度作有效调整,并按照法规要求对其现有营运方式继续进行检视与调整,重新考虑在产品定价方式上的调整。②调整直销员的报酬:一些直销企业表示将根据奖金比例30%的上限,调低直销员的报酬,改变以往的直销员有20%的顾客服务报酬+月终销售佣金的模式。③调整经销商多层次模式:一些直销企业将禁止经销商发展多层次模式,但会在产品上给予经销商优惠和报酬。
(2)市场调整。直销企业在战略调整的基础上,对市场结构也作了行之有效的调整。各直销企业根据商务部门确定的直销地域,做了各种积极准备,如分公司的设立、服务网点的建设等,都作了有效的安排。在市场调整过程中,各直销企业认真分析了中国直销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各直销企业把市场调整的重点放在直销人员与店铺的有机结合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直销的新时代,受到了世界直销协会联盟的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直销企业开始出现了店铺营销,这是中国直销对世界直销的贡献。
(3)模式调整。在直销法规实施前,许多直销企业的运作模式实行的是自然人多层次的团队计酬方式,直销法规实施后,拿牌的直销企业改变了自然人多层次销售,计酬方式也进行了变革,整个运作模式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从目前的情况看,目前有四种直销运作模式:①以安利为代表的渠道模式:营销代表+网点负责人+营销部主管。中国直销法规实施后,安利便出台了《安利业务新纲要》。在这份全新业务纲要中,安利将推出一种“营销代表+网点负责人+营销部主管”的混合模式,三种人员将分别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和管理培训为导向”,打造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业务架构。安利抛出的全新业务调整革新纲要,树立了一个解决多层次公司痼疾的行业标准。《安利业务新纲要》中显示,在新的营销管理架构下,安利销售代表将以非公司员工的身份,在非固定经营场所销售产品、服务顾客;而服务网点则由公司择优选拔的、拥有工商营业执照及符合公司要求固定经营场所的服务网点负责人进行经营,为销售代表及消费者提供信息咨询、售货、退换货等服务,但所有服务网点与销售代表均由安利(中国)直接管理与监督。而在涉及的业务员和经销商新的工作计酬制度中,安利销售代表将继续按其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收入计算销售佣金,最高佣金比率为30%;服务网点负责人则采用预约定额的计酬方式,按其具体的服务内容及服务量,获得合同中预先约定的季度定额品牌推广服务费。②以雅芳为代表的渠道模式:零售+单层次直销。作为中国首家取得直销经营许可证的直销企业,雅芳从拿到许可证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着手改变雅芳在中国的经营模式,力求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直销法规。一方面着手改造雅芳;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雅芳,开拓市场。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确保与国家相关法规步调一致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新形势、发挥新作用,雅芳改造了自己的营销网络,服务网点为全国最多,而且覆盖面最广。针对直销员的订货问题,他们提供了四种方式:第一是互联网,直销员可以在任何有电脑的地方进行订货;第二是短信,直销员只要到雅芳艾碧网开通此项业务,就可以用手机短信来订货;第三是电话订货,直销员在全国任何地方拨打4008899668,以当地的电话费就可以订货;第四是传真订货。雅芳的每个服务网点都可以提供上述四种服务。雅芳的专卖店一方面承担了零售店的职能,同时又以服务网点的新面目现身于市场,最终雅芳的营销网络达到直销员、公司、服务网点构成“铁三角”,“铁三角”的中心就是对消费者负责,为消费者提供最好、最快的服务。③以如新为代表的渠道模式:销售员工+直销员+直营店。凡是加入如新的销售人员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这个模式对海外以直销为主的公司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一般的海外直销公司是不以直营店或聘请签了劳动合同的职工来做这样的事情的。销售职工是他们的职工,公司对销售员工有更强的约束力,可以对不规范的销售员工的活动解除劳动合同;同时销售员工跟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就产生了双方的劳动关系,形成了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向心力,这就能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再加上直营店是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职工能很好地服务于广大的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于购货、退换货的任何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和保障。同时,如新把兼职直销员招募和培训工作做好、做规范,还要做大,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④以天狮为代表的渠道模式:分支机构+销售网点+销售人员+直销超市。天狮集团创造性地发明了中国特色的直销运营方式:分支机构+销售网点+销售人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办了直销超市。
(4)人才调整。直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直销法规实施后,直销人才的竞争力度加大。各直销企业在人才调整中,都注意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各方面的人才,效果是明显的。各直销企业在调整人才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培养人才,受到了直销人员的广泛好评。
(5)产品调整。产品调整是中国直销行业在直销法规实施后一项中心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直销企业不断有新产品上市,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直销产品的多元化带动了直销产品的销售,大部分直销企业已逐步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趋势。
2.传销对直销发展的严重破坏,影响了直销企业的市场开拓,但直销企业经住了传销冲击的考验
近年来,我国的传销十分猖獗,对中国直销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为了保护直销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工商、公安等部门联手打击传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传销虽然影响了直销企业的市场开拓,但从总体上看,直销企业经受了传销灾难带来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配合政府打击传销。2008年以来,一些直销企业开展了“拒绝传销,从我做起”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在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实施十周年之际,由石家庄市打击传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雅芳(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反传销大篷车校园行”活动在石家庄市的十所高校内陆续开展。玫琳凯公司将“禁传”小册子向成都市民发放,并详细介绍了被国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的十大典型传销案例,得到了市民的称赞。这是中国直销企业“拒传”的一个缩影。二是严格按照直销法规合法经营。几年来,直销企业认真对照《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的若干规定和要求,从申请牌照开始到从事直销经营,基本上没有出现违反直销法规的情况。三是积极发挥直销牌照效应,扩大企业社会知名度。为了渡过难关,各直销企业注意积极发挥直销牌照的聚集效应,不断扩大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加大对传销的打击力度后,很多直销人员已从现实的教训中认识到直销牌照的重要,纷纷又回到了正规的直销企业。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从炒作公司中回流的直销人员明显增多,因此,各直销企业的业绩有了明显的回升。
3.民间资金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股市泡沫影响了直销产品消费的扩大,但直销企业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
在实施直销法规的三年中,我国股市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7年十大亚洲新闻,其中巴基斯坦的政治危机处在首位,而中国股市的大涨也成为关注焦点。2007年是中国股市泡沫元年,民间的资金流向股市从来没有像2007年那么多。由于资金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股市泡沫严重影响了直销产品消费的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直销企业都积极地采取了应对措施。这些应对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巩固老客户资源。为了巩固老客户资源,各直销企业注意明确客户需求,细分客户,积极满足顾客需求。比如,许多直销企业都建立了客户数据库,和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有些直销企业深入与客户进行沟通,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应的投诉和售后服务沟通渠道,鼓励不满顾客提出意见,及时处理顾客不满的一些问题。二是开发和培育一批新的消费群体。在直销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直销企业寻找新的“蓝海”,注意开发和培育一批新的消费群体,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有的直销企业开发了新的直销产品,直接服务了新的直销产品的消费者。有的直销企业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吸引新的消费群体,使一些新客户不断扩大。
三、国家应对全球金融风暴重要政策的落实,给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政策措施,给中国直销业的发展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看中国直销发展的机遇
2008年12月8~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阐述了做好2009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温家宝在讲话中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阐述了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部署了2009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会议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搞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绝不能降低工程质量,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要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支持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引导结构调整。要保持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投资者信心。
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业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提出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次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传递了如下新信息:一是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具体措施,中心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两年多时间内约4万亿元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为直接。二是扩大投资规模,优化结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在1998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再度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十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可以看出,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了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此举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三是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四是以投资带消费促增长。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扩大内需已成经济工作重点。初步汇总,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建设,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从十项措施可以看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为消费创造条件,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更是直接拉动消费的举措。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成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的一大亮点。五是百姓将从十项措施中受益。在这次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进一步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通过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以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意图十分鲜明。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有效办法。通过把民生工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在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中国直销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机遇呢?第一,直销发展的宏观环境宽松了。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迎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高潮。直销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高潮中获得了极大的“政策营养”,整个发展环境比以前要宽松得多。第二,直销发展与中央的民生工程贴得更紧了。这次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民生工程,和中国直销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直销事业,是改善和提升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的事业,而中央实施的一系列的民生工程,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直销的发展与中央实施的民生工程贴得更紧了。可以这样说,中央实施的民生工程为中国直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空间,同时,中国直销的发展也会成为中央实施民生工程的一个“助推器”。第三,直销发展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提高了。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人们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直销发展对抵御全球金融风暴的特殊作用,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对直销模式的认知度,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直销创造了宽松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2.中央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求,这是加大“消费兴国”力度的重要举措,中国直销在扩大内需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务院2008年12月1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近日作出决定,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家宝指出,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对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和保持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实施这些措施,总的要求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快”就是要迅速出手,争分夺秒,不可贻误时机;“重”就是要实施坚决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趋势;“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就是要抓好落实。温家宝部署了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中央出台的十条措施,主要有四类: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落实这些措施,要加强对重大投资的管理,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要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走势。要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稳定发展;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交易。四是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五是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各类企业都要苦练内功,加快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各项宏观经济政策都要有利于企业发展,要从财税、金融、贸易、产业、收费等方面,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六是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改进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银行、证券、保险业都要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各类金融企业要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和协调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大力开展财政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七是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求,这是加大“消费兴国”的重要举措。中国直销在扩大内需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销模式是直销服从和服务于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在“消费兴国”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如果2009年20多家直销企业的直销产品能销售600亿元人民币的话,那就是对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大贡献。如果2009年国家再批准若干家企业从事直销,那么,直销产品的销售额就要达到700亿元人民币。可见,直销模式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有着功不可没的特殊作用。
3.落实中央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中国直销业是吸纳失业人员创业和就业的重要基地,其贡献是独一无二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决策的重要部署,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008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明年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的就业工作,把上述三大群体作为2009年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直销业是吸纳失业人员的重要基地。目前,在中国做直销的人员有3000万之多,如果2009年直销企业营销业绩达到600亿元人民币,就要再吸纳1000万人参与直销。中国直销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贡献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因此,中国直销行业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抓手,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切实按照直销法规的要求,做好发展直销员的工作,真正使直销企业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