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不再规定金平价,不再规定对外国货币的中心汇率,不再规定现实汇率的波动幅度,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制度是一国对汇率决定、调整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度安排。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汇率频繁而剧烈地波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浮动汇率制还会助长金融市场投机活动的盛行,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浮动汇率制度

一、浮动汇率制概述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限制,而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1973年2月以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先后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不再规定金平价,不再规定对外国货币的中心汇率,不再规定现实汇率的波动幅度,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按照政府是否干预来区分,浮动汇率制可分为自由浮动(Freely Floating)和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ing)。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 (Clean Floating),意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完全听任汇率随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自由涨落。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 (Dirty Floating),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浮动。目前各主要工业国所实行的都是管理浮动,绝对的自由浮动只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已。

按照浮动的形式,浮动汇率制可以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单独浮动是指本国货币不与外国任何货币发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单独浮动。目前有美元、澳大利亚元、日元、加拿大元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采取这种单独浮动。联合浮动(Joint Floating)指货币体系或集团各成员国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汇率,而对非成员国货币则采取共同浮动的做法。

专栏4-1  汇率制度种类

汇率制度是一国对汇率决定、调整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度安排。从最灵活的汇率制度到最僵硬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共包括8种安排,这里按灵活性逐渐减小的顺序分析如下:

1.自由浮动汇率。外汇的价值由市场自由决定,中央银行不干预外汇市场,对外部和内部冲击名义汇率及时做出反应,不需要高额外汇储备,这种制度的缺点是名义(和实际)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汇率的随机性和通货膨胀偏向较大。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纯而又纯的浮动汇率。

2.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中央银行偶尔干预外汇市场,但不捍卫任何确定的平价,干预的频率根据汇率目标而定。主动的干预(对冲的或非对冲的)导致外汇储备的变化,间接的干预(通过改变利率、流动性和其他金融工具)并不引起储备的变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优点是避免了汇率的过分波动,主要缺点是央行行为缺乏透明度,可能引起很多不确定性,干预只能带来短期效果,而且这种效果还可能是负面的。

3.在一个区间内浮动(目标区)汇率。名义汇率允许在一个区间内自由浮动,这个区间的中心是一个固定汇率,这个固定汇率要么钉住一种货币,要么钉住一篮子货币,中心汇率又称为基础均衡汇率,即期汇率围绕着这一基础均衡汇率波动,波动幅度有上下限限制。

在实践中,波动幅度往往是“软波幅”,货币当局并没有绝对义务在即期汇率冲击目标区边界时进行干预。如成立于1979年的欧洲汇率机制(ERM),汇率波动的区间在+2.25%内。这种汇率制度的优点是:其汇率波动区间和中心点有助于引导公众预期,但1992年至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表明这种汇率安排易于受到投机者冲击。

4.爬行区间汇率。汇率在一个区间内波动,中心平价随时间而改变。中心平价的爬行可以按照两个原则进行:一个是回顾性爬行,如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调整中心平价;另一个是前瞻性爬行,如根据预期的或目标通货膨胀率调整中心平价。这一汇率制度可以使高通胀国家采用区间调整的汇率而不必调整中心平价,缺点是回顾性爬行可能引入通货膨胀惯性,而前瞻性爬行则可能产生汇率高估,引来货币投机。

5.爬行钉住汇率。在高通货膨胀国家,钉住汇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小幅贬值重新确定,而这种调整可以是每周一次的。第一种调整方法是汇率调整的路线是事先公布的,爬行的比率故意设得比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以努力走出通货膨胀。第二种方法是放弃治理通货膨胀,汇率根据物价水平指数化,以保持实际汇率的稳定。

爬行钉住汇率的缺点是如果得不到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的支持则很难维持,而通胀率指数化的汇率带来了通货膨胀惯性,可能使汇率失去名义锚的作用。

6.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或可调整钉住汇率。名义汇率是固定的,但货币当局并没有维持一个固定平价的义务,对平价的调整成为一项强有力的政策工具。这是20世纪最流行的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这种制度。这种制度下,汇率的调整(贬值)常常是突如其来的,带来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和通货膨胀压力。

7.货币局制度。货币当局根据对应的外汇储备额按某一固定比价发行国内货币。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持汇率的可信度但不利于汇率的调节,外部冲击只能通过国内经济活动加以吸收,中央银行丧失了其最后贷款者的职能。历史上一些小国家采用了这种制度,但并不成功。

8.货币联盟。一国使用与其邻国相同的货币,包括统一货币(如欧洲货币联盟统一使用欧元)和美元化两种形式。巴拿马和一些东加勒比岛国采用了美元化的货币制度,而美元化使一国放弃了铸币税收入,丧失了货币政策的主权,是固定汇率制度中的一种极端形式。

二、浮动汇率制利弊分析

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汇率频繁而剧烈地波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汇率波动对国内资源的配置形成不利影响。这就是说,当汇率大幅度下跌时,该国资源就会流入对外竞争能力因此而提高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部门。然而,一旦汇率回升时,这些资源在贸易品部门就会过剩而重新流出。浮动汇率制还会助长金融市场投机活动的盛行,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但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是按市场供需变化决定的,因此汇率比较能反映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对比;浮动汇率制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国际收支的均衡也无需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浮动汇率制对世界性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绝缘作用;由于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并无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因此就不需要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么多的外汇储备;浮动汇率制能使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一国就可以避免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些为维持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贸易管制措施,从而避免了本国资源配置的扭曲,提高经济效益。

专栏4-2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由于20世纪80年代很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很高,学术界更关注固定汇率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对一种名义锚保持承诺,且有公信力,则一国的通货膨胀可以降低,汇率可以保持稳定,但后来出现的危机使人们开始从汇率的可持续性、从危机预防的角度分析在国际资本高速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问题。有影响的理论有:

1.原罪论

提出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 Barry(1994)和哈佛大学的Ricardo Hausmann(1999)。他们认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有较大的脆弱性,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另一种是在国内,本国的金融部门不愿意放长期贷款,所以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两难:如果从外国借贷,存在货币不匹配问题;如果从国内借贷,存在“借短用长”的期限不匹配问题。这就是原罪。后果是无论是汇率浮动还是利率变动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并进而影响到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此外,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如果存在货币不匹配,那么政府不愿意汇率浮动,在汇率固定条件下,就不能通过汇率的适当贬值来减少投机冲击;在期限不匹配条件下,政府也不能提高利率来保卫货币,在投机冲击时,只好等待金融崩溃。因此,在“原罪”条件下,无论是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都会存在问题,在有些国家,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美元化。

2.害怕浮动论

该理论是由马里兰大学的Guillermo A.Calvo教授和Carmen M.Reinhart教授于1999年和2000年提出的。指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却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一个狭小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幅度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因为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害怕浮动的现象在全球(包括发达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一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害怕浮动的原因主要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本国货币升值,因为货币升值会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会损害这些国家所做出的贸易出口多元化的努力;同时也不愿意本国的货币贬值,因为会伤害进口。主要政策建议是害怕浮动是合理的,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结构性原因的体现,包括出口结构、产品结构等,最好的办法也是采取美元化。

3.中间制度消失论

该理论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 Barry于1994年和1998年提出的,认为唯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或是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在这两种制度之间的中间制度都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其逻辑是: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一国货币当局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稳定和货币独立,与“铁三角理论”类似,一国要么选择汇率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要么放弃汇率稳定而坚持货币独立。这一理论对现在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挑战。

4.退出战略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制度退出的战略,研究一个国家应如何退出现有的钉住汇率制度,选择更合理的制度,应如何退出。1998年Eichen-green·Barry和Paul·Masson在IMF的官方报告中提出三个结论:一个高通胀的国家在实行钉住汇率之后不久就应改为采用弹性汇率制;退出的时机应选择外汇市场比较平静的时期,或者是有大量资本流入的时机;如果已经出现了危机,属于被动退出,就需要迅速行动,并采取配套措施,防止本币过度贬值。以上结论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是对未来选择汇率退出机制的国家的一种战略建议。

从现在汇率理论的发展来看,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没有突破,而有关汇率制度选择却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