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怎么制定的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怎么制定的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50年3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人民币汇率频繁且大幅度贬值。人民币汇率的高估严重地妨碍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的第一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改革发生在1979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使我国的汇率制度变得极其复杂,由此而产生很多问题。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六个时期。

(一)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时期(1949—1952年)

这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实行机动调整,变化很大。在1950年3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人民币汇率频繁且大幅度贬值。在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以美元为基础,共调整过52次,由1949年的1美元折合80元旧人民币,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折合42 000元旧人民币,相差525倍。这主要是由于该阶段国内物价不断上升,而国外物价相对稳定,所以,以人民币表示的外币价格不断上升。1950年3月到1952年底,人民币汇率转为持续升值。人民币汇率由1950年4月的1美元折合42 000元旧人民币,调至1952年12月的1美元折合26 170元旧人民币。这是因为全国财经工作统一以后,国内物价转而下跌,趋于稳定。与此同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刺激了世界性物价上涨。另外,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措施,推动必要物资的进口,人民币汇率的适当升值也是必要的。

(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时期(1953—1972年)

1953年,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入有计划的建设时期。国内物价稳定,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健全,进出口贸易已由国营对外贸易机构全部垄断,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已不再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工具。

从国外看,在这个时期,西方各国之间的汇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人民币汇率在原定汇率基础上也基本保持了稳定,只是在个别国家货币公开贬值或升值时才作相应调整。

(三)人民币汇率高估时期(1973—1980年)

从1973年起,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西方国家货币汇率频繁而大幅度地变动。同时,在我国国内,商品价格逐渐上涨,人民币对内价值下降。但此时,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1971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1∶2.2673,而到了1980年11月却变为1∶1.5291。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上涨了32.6%。同一时期,人民币对英镑上涨了39.2%,对西德马克上涨了12.5%,对瑞士法郎上涨49.4%,对法国法郎上涨22.7%。这就形成了人民币汇率的高估,这一高估表现在人民币汇率水平低于平均出口换汇成本。1980年,全国出口商品平均换汇成本为1∶2.75,比这时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1∶1.52高1.23元,即出口1美元商品亏1.23元,出口越多,亏损越大。人民币汇率的高估严重地妨碍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81年起我国实行了不对外公布的内部贸易结算价。

(四)内部贸易结算价时期(1981—1984年)

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加强外贸的经济核算和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从1981年起,我国实行两种汇率,一种是使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对外公布的汇价,一种是使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内部结算价。内部贸易结算价定为1美元合2.8元人民币,它是按1978年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1美元合2.53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出来的,直至1984年底停止使用,中间没有调整过。

(五)人民币汇率不断贬值时期(1985—1994年)

1985年以后,我国的外贸体制在改革中变化很大,人民币汇价改变了以往只随外币浮动而变动的情况,而是根据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使之逐步起到调节对外经济的作用。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的高估,以及内部贸易结算价的取消,使得出口变得日趋艰难,为了支持出口,有利于其他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币汇价不断调低。1986年7月5日,将1美元合3.20元人民币调至3.70元人民币;又于1989年8月调为4.72元人民币;1990年12月调至5.21元人民币。上述几次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的变化。

199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时作一些小幅度的下调,1992年12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下调至1美元合5.8860元人民币;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后,人民币与美元间的汇价变为1美元合8.70元人民币。因此,1985至1994年间,人民币汇率总体是不断下跌的。

(六)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时期(1994年至今)

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后,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外经济运行平稳,汇率稳中有升。尽管1997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沉重打击,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金融市场此起彼伏的风暴危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内地金融运行基本保持平稳,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换8.28元左右。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呈平稳发展状态。国际收支连续12年出现双顺差局面。自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公开升值以来,人民币再度小幅升值,目前,人民币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换7.98元人民币的水平。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人民币汇率政策及其改革面临两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汇率制度的选择,即根据什么准则确定和调整汇率;二是汇率水平的确定,即如何根据已确定的汇率制度来具体确定和调整汇率水平。就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复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的第一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改革发生在1979年。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务院决定在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建立外汇调剂市场,除保留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外,另外制定内部结算价,从1981年1月1日起实行,从此人民币出现双重汇率。人民币的官方汇价主要运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人民币的内部结算价则主要运用于进出口贸易的外汇结算和成本核算。

然而复汇率有两个难以克服的缺点。第一,管理成本高。由于汇率种类多,计算复杂,给管理增加了难度,势必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使管理成本大幅提高。第二,不利于国际经济合作。复汇率是一种不公平汇率,它使不同企业处在不同的竞争地位。有些国内企业在复汇率的保护下轻而易举地获得经济利益,而国内和外国的某些企业却会遭受损失。因此,复汇率容易引起经济伙伴国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甚至发动贸易战,有损于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不利于我国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使我国的汇率制度变得极其复杂,由此而产生很多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复汇率很难一直维持下去。

(二)汇率并轨

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消除双重汇率制的弊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1994我国政府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外汇公开牌价与调剂价并轨,汇率为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宣告复汇率时代的结束。

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单一的汇率。在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实行单一汇率,我国所有涉外经济活动都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来进行结算。

(2)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由外汇指定银行自行确定和调整,不再由行政当局直接制定和公布。中国人民银行以国内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和前一天全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加权平均汇率为依据,确定并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套算人民币对其他可兑换货币的汇率。

(3)汇率可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各外汇指定银行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中心汇率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人民银行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不定期地对浮动幅度进行调整,各外汇指定银行在外汇交易中的挂牌汇率应随中央银行的调整而作相应的调整。

(4)有管理的汇率。新制度下的人民币汇率是有管理的汇率,受人民银行监控,必要时中央银行可入市进行干预。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所有企业必须将全部外汇收入按当日汇价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经审批。

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出现大的贬值,相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逐步滑向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这既有国际贸易持续保持顺差,以及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外资大量涌入的因素,也有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积极影响;在汇率形成机制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结束了人民币汇率长期依靠行政定价、跟着换汇成本走的历史;银行结售汇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我国已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第2、3、4款的义务,对经常性国际交易的支付和转移不加限制,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1994年的这次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汇率并轨顺利完成,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这次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为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即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 7·21汇改”

进入新千年,人民币不断面临升值的压力,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的声明是历史性的,它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钉住由十几种主要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之后,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中国政府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临时性措施。如果不是投机资本蠢蠢欲动,中国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恢复到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了。各国的经验证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往往不能对经济失衡及时进行调整,使得矛盾不断积累,最后通过货币危机的形式,对经济的失衡进行纠正。恢复有管理的浮动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突破,使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基本上是国际上所说的“BBC”型(“篮子、区间和爬行”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制度将能抑制投机、减少汇率的过度波动。例如,当日元兑美元大幅度升值时,在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下,人民币会对美元有所升值,同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人民币兑日元的贬值幅度将会有所减少,反之则反是。值得注意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钉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中国的汇改非常成功,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但对今后的汇改,还需看到当前汇率制度的弱点。参考篮子浮动的汇率制度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缺陷,即人民币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变化受国际利率格局变化的影响非常大,这很容易导致这些汇率变化与我国经济状况变化的不一致性。随着我国汇率浮动弹性的提高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应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用有管理的汇率独立浮动制度逐步取代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汇率的做法。这样才能克服当前汇率制度的诸多缺点,并从根本上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操纵汇率的指责。

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国家之间的资本自由流动程度较高,这些国家利率的相对变化对汇率的影响也相当大。而我国的情况与这些国家不同,资本项目仍然存在着管制,经常项目收支在我国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较高,如果让人民币独立浮动,那么贸易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就会比较大。主要受国际利率变化影响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很难与由我国贸易收支状况变化决定的人民币汇率变化相互一致。这种主要受国际因素变化影响而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变化,不但难以发挥其作为经济信号和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而且还可能会加大我国经济的波动性,从而加大我国调节经济内外不平衡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削弱了,因为需要管理这种不合理的汇率变化及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货币政策也难以利用汇率变化来协助调控国内外经济平衡。

专栏4-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前,人民币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长期高估。

1981年起,人民币实行复汇率,牌价按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1981—1984年,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

1985年1月1日起,取消贸易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1美元合2.7963元人民币。

1986年7月5日,由1美元换3.1983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换3.7036元人民币。

1989年12月26日,由1美元3.7036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换4.7221元人民币。

1990年11月17日,由1美元换4.7221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换5.2221元人民币,贬值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相当大。

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1994—1996年,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和大量资本内流,以及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承受巨大压力。

1997年之后,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较窄范围内浮动,波幅不超过120个基本点,并没有随宏观基本面变动而波动。

2003年起,国际社会强烈呼吁人民币升值。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论战不断升级。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步子渐大、思路渐清、方向渐明。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仍将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原则。有管理的独立浮动则更加有利于发挥浮动汇率制度的优势,甚至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对汇率进行管理方面的操作,在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下要比在目前的制度下更加简便可行。因为,在参考篮子浮动的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变化滞后于国际汇率的变化,市场容易预测到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行为,从而从中套利。但是在汇率独立浮动的制度下,这种情况就不再存在了。

我国汇制改革的远景目标仍然是两个:一是人民币从局部可兑换到最终完全可兑换,二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变成把市场供求作为主导的力量。

以市场为主导,并不意味着放弃宏观调控。放眼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放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只是调控的方式不同而已。市场经济越不发达、越不成熟,调控的方式更多的是直接的;市场经济成熟时,更多的是用利率来调节。

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货币完全自由兑换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往来,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配置资源,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因一时的不适应和管理不成熟产生各种难以应对的问题。一旦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国际资本包括投机资本和游资进出我国将变得更加容易,外来资本的大进大出对于一个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管理上还有较多漏洞的国家来说就会造成巨大的冲击,给国内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人民币实行自由兑换的进程中需要权衡利弊,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实施计划。一般认为,一国货币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外汇储备充足;(3)金融体系完善;(4)政府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5)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健全。根据这些条件来推理,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只能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一国货币完全可兑换的实现都是依照以下顺序进行的:实现经常项目的货币可兑换→完善资本项目的管理→完成货币的完全可兑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各国是不可能在货币自由兑换进程中出现超越阶段式地发展,因此,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必然应该是渐进和有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