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临时委员会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签订了《牙买加协定》。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般称之为牙买加体系。由此看来,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不会取得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而且仍将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

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困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临时委员会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签订了《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为:

(1)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

(2)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储备资产;

(3)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4)修订基金份额;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

在《牙买加协定》发表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即着手进行第二次修订《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活动,修订的全部条款包括《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修正案》于1976年4月底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经60%以上的会员国和总投票权的85%多数票通过,从1978年4月2日起生效,于是货币改革告一段落。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般称之为牙买加体系。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 —牙买加体系是国际金融动荡的产物,几十余年来,这个体系尚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个体系也有一些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具体表现在:汇率变动剧烈;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国际收支严重失调;短期资本流动杂乱无章,货币集团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关系依然是困难重重,不稳定的因素有日益增长的倾向。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储备多样化与主要工业国货币汇率剧烈变动;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少对付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因此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可归结为:货币本位的确定、汇率体系的建立、调节机制的运作、金融危机的防范。

到目前为止,各种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层出不穷,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勃兰特报告、阿鲁沙倡议、十国集团报告、二十四国集团报告、特里芬的《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这些方案提出的具体建议可表述如下。

(1)建立单一世界货币及世界中央银行;

(2)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3)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且更为严格地执行;

(4)恢复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

(5)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6)设立汇率目标区;

(7)建立区域性货币联盟;

(8)在现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下继续推行金融自由化;

(9)解散现有的国际货币机构;

(10)实行“真正自由的”货币体系。

这十种方法虽各有其理由,但离现实都还有不小的距离,可行性不够。

事实上,在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大派系— — —计划的,或者市场的。计划派希望对汇率变动、资本流动予以较严格的限制,通过数量来调节国际收支;市场派则主张尽可能地对国际资本流动以及汇率的波动少加限制,通过价格来调节国际收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的分歧点也主要体现在计划与市场之争上,虽然两者都希望国际货币稳定,但前提不一样。发达国家认为这种稳定应以不破坏或最小程度损害自由竞争为前提,所以希望市场的成分多一点;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自由竞争的起点悬殊,这种稳定应包含着对发展中国家一定的保护或政策倾斜,所以希望计划的成分多一点。

现有的国际货币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确实是弊多利少,理由如下:它们的货币都不是国际储备货币,无从分享“铸币税”的好处;它们无力预测和影响汇率的走向,对汇率波动风险缺乏防范能力,对国际金融市场上规避汇率风险的多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工具也不像发达国家那样运用自如,也不存在追求暴利的对冲基金。因此发展中国家十分热衷于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然而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再次失望,因为从当今国际力量对比来看,国际货币改革不大可能按照发展中国家的设想去进行。

(1)无论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上,还是各大经济学流派的理论上,当前都是市场占绝对上风,一些奉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正忙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市场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现行的以IMF为权力核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符合市场法则,IMF本身就是按照股份公司的模式设立的。

(2) 20世纪60—70年代民族主义高涨,又有冷战作背景,而其时的发达国家则饱受滞胀之苦,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胜利;而90年代发达国家迈入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80年代“失去的十年”之后,一度成为发展样板的新兴市场国家现在又处于危机之中,曾经作为支撑点的冷战格局也早已不复存在,即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今天的谈判地位未必比70年代高。

由此看来,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不会取得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而且仍将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争取以及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尽管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框架得以维持,但若干趋向性改革还是要进行。

— — —在汇率制度上,新兴市场国家的联系汇率制被冲垮之后,浮动汇率制暂时变得十分流行,但其固有的弊病使得这些国家积极地寻求改革;一旦国内经济稳定以及投机性国际资本流动有所限制,不少国家又可以回到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上。在欧元成功的鼓舞下,一些开放经济小国群会着手区域性货币联盟的试验,作为其先行,汇率目标区理论会很有市场。而一些大国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如何避免国内经济衰退上,这决定了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将继续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 — —在储备货币上,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会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作为联盟形式的欧元日趋强大,正在并且继续将对美元霸权形成挑战;未来将要形成的亚元,在相当时期内尚不致对作为主权形式的美元的主流国际货币地位构成挑战,但发展前景很好;至于美元,尽管有起伏,但其国际货币地位不会继续滑落。

— — —在国际收支的调节上,资本账户将成为调节重点,若干西方大国将加大联合调节的力度。伴随着国际干预的增多,对不规则国际资本流动会有所约束,金融全球化的速度由此而放慢。

专栏6-1  “亚元”纵横谈

亚元的设想产生于2001年年底,被称为“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访问中国时,作出了一个后来在中国传播率极高的著名预测: “亚洲应形成单一货币”。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创立亚元的设想。亚元确实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原因如下:

1.从国际金融格局上看,亚洲需要本区域的核心货币。我们知道,国际金融市场的货币竞争十分激烈,这会导致世界上的货币有核心货币和外围货币之分,谁拥有核心货币,谁就可以不断地向外围货币收取“铸币税”,这会给相关国家和区域带来非常可观的额外收入。因此,核心货币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哪个区域没有核心货币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与美元抗衡,经过多年的发展,欧洲创设并推行了欧元,逐渐成为新的核心货币。而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也逐渐和美洲、欧洲一起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中心。显然,如果亚元不出现的话,亚洲国家在世界竞争中就会处于相对弱势。对此,很多专家指出,21世纪的货币体系应是“星系制”的而不是“太阳系制”的,因此,20世纪的货币体系亟待调整,应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在美元与欧元之外建立新的核心货币。从目前的情况看,亚洲地区地广人多,消费及需求市场空间庞大,随着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亚洲的核心货币— — —亚元最有可能走上前台。

2.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上看,亚元的推行有其发展环境。显然,建立亚元可大大简化亚洲各国间的商品流通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有研究表明,一个共同的亚洲货币可以使地区内的贸易量成倍提高。反过来说,亚洲经济一体化也会成为亚元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我们知道,关税会使本国的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通过减免关税可以使得区域内成本较高企业的资本分流到其他区域,从而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减免关税会使区域内贸易量增加。而按现行的汇率政策和货币体系,贸易量增加后,亚洲各国(地区)都要付给美国中央银行一定的铸币税。解决的办法只有调整汇率,如果大家平均分享调整汇率收益的话,就要对各国的货币进行加权平均的评估和计算,找出一个统一的结算单位,这个结算单位就是设想中的亚元。

从目前情况看,理论界对亚元的设想有这样几个方案:一是以日元为核心建立亚洲统一货币体系。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日元目前也是除美元、欧元等货币以外最为重要的国际性货币,因此,有人建议以日元为核心建立亚元体系。这一设想是最初的方案。二是以人民币为核心建立亚元体系。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正在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中心。很多人看好人民币的原因是与日本相比中国有着广大市场腹地,有能力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三是参照欧元的发展经验发展亚元,首先在亚洲建立记账的“亚洲货币单位”,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亚洲单一货币的流通。对于这些设想,很多经济学家指出,不论哪一种方案,都是远期方案,亚元从设想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阻碍亚元产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亚洲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国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与建立单一货币机制的要求大相径庭;二是亚洲各国(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仍不充分;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矛盾还时常发生,这给亚元的诞生带来了不利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有利于亚元设立的金融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启动。2001年11月在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达成了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200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发起倡议推进亚元进程。2003年6月,由亚洲11个国家共同出资10亿美元设立的亚洲债券基金,为催生亚洲共同债券市场搭建了平台。2004年5月,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议上,有关专家正式提出了由五个步骤组成的亚洲货币联盟计划,为亚元从设想到实践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由于中国尚未对外开放,也不是IMF的会员国,所以没能参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历次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现在我国已有充分的实力参与新一轮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货币制度。虽然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阵营,但毕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比如中国所面临的开放金融市场的压力就比短期资本冲击的压力大;又比如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特殊,任何偏向政治实力的改革方案均对我国有利;再比如在中国周边国家出现一个某种形式的区域性货币联盟的情况下,如何使其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等等。

国际货币改革涉及各国的根本利益,各国都要针对本国的不同情况提出一个问题:即何者对我国有利,而不会笼统地赞成一个促进全球利益的改革方案。因此,各国政府要协调它们的政策。如果各国的利益具有可塑性或可变性,那就容易缩小各国利益的差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这种利益仅仅是很缓慢地变化的,所以设计一套能最好协调不同国家利益的国际安排是相当困难的,这决定了货币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和曲折的过程。

专栏6-2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划时代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发生着划时代的巨大变化。世界货币体系正处在由“春秋” (美元一霸)到“战国” (多种货币共成储备货币)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持续10—20年。

20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大变化,从金本位制,到美元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到“一超多强”的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而目前正在向多强并存的货币体系(“后牙买加体系” )过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本位制开始瓦解,1933年超级大国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彻底解体。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美元本位”制,其特点是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

1971年出现了“美元危机”,美国经济衰退、资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表面上看美元贬值是原因,实际上美国经济地位下降才是真正原因。随着战后欧洲的重建以及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工业品生产比例下降到35%,经济总量只占大约23%;与此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48年的7亿盎司降到1970年的2.5亿盎司,近2/3黄金储备流失了。

1971年8月,面对30亿美元的黄金兑换压力,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此举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外汇储备开始漫长的多元化过程,也导致商品市场罕见的大牛市。

历史重现

现在的情况与当时很相似,美元再度出现危机。表面上看仍是美元贬值惹的祸,美国拥有1.15万亿美元的双赤字,美元贬值不可避免。本质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首先,美国尽管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相对经济实力在不断下降。195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产值的50%,而50年后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21%。1950年,美国的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60%,而到1999年只占25%。1960年,美国公司在全球的海外直接投资中占47%,而2001年这一比例下降为21%。

另一方面,美国军事实力异常庞大。美国国防部的开支是仅次于美国的另外12至15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如果把全球189个国家的军费加到一起再与美国比较,美国的开支也占了40%—50%。

大英帝国由于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费开支巨大而崩溃,为两次世界大战支付的巨额费用严重超过了其经济承受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的外债已高达400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英国1948年全年的经济规模。前苏联也在军备竞赛中被拖垮。同样,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张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许会慢慢显露出来。

其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不断崛起。2004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已超过2.5万亿美元,占全球储备总量的65%,比1996年提高了13%。1996—2004年间外汇储备增长幅度超过两倍的国家包括俄罗斯(6.04倍) 、印度(4.44倍) 、韩国(3.9倍) 、中国(3.19倍)和墨西哥(2.14倍)。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其货币会变得更加坚挺。人民币就是典型的代表,未来人民币必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世界上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元约占到60%)。现在,美元的贬值过程已经开始,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不断降低。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或机构不会无动于衷,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在逐步减少美元在其外汇储备中的比例。这正如博弈中的囚徒,越先转变的损失越少,后边跟风的损失越大。

储备分流

欧元是储备多元化的首选。欧元区在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方面与美国大体相当,欧元债券市场在广度、深度和流动性上也可与美元债券市场相抗衡,这些都为欧元在国际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中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欧元诞生以来,各国央行(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增加欧元储备,对改变美元单一强势地位、促进国际金融格局平衡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所占比例向20%靠近。

但不管是欧元还是日元,都挑不起外汇储备的大梁。另一种分流渠道,就是在美元内部转向各种能够保值增值的资产市场。20世纪70年代商品市场的大牛市就是这种转化的结果,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本位向多种货币体系转化。黄金从1971年的35美元/盎司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盎司,原油、白糖等众多商品都出现了暴涨行情。

现在,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春秋”到“战国”的过渡时期。与上次不同的是,当时美元仅仅是与黄金脱钩,但还是保留着霸主地位,而这次美元的霸主地位很可能要被极大削弱。过渡时间将是漫长的,黄金等资产的升值也将是长期反复的复杂过程。中国8 7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GDP在世界份额中的上升以及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将导致人民币长期缓慢地升值,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员。

资料来源: 《国际金融报》,2005年4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