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互换的作用

金融互换的作用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正式启动。金融互换属于表外业务,可为银行创造大量的中介服务费收入。

9.5.4 金融互换的作用

金融互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金融互换的交易双方可以利用各自在不同金融市场筹资的优势,达到降低筹资成本的目的。在资产负债业务管理中运用互换交易,可以防范和转嫁利率和汇率波动的风险。

2.金融互换可以使某些筹资人进入原本很难进入的市场。特别是可以通过互换交易更方便地在境外市场融资,并有效降低汇率风险。

3.根据互换合同的特点,通过互换交易,筹资者可以按照自身需求,筹集到各种不同期限、币种、利率的资金,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来调整资产或负债的币种、利率形式。

4.金融互换为表外业务,可以逃避各种金融管制,如外汇管制、利率管制和税收限制。另一方面,互换交易不涉及名义本金金额,因此不增加企业负债总额,并且不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对企业的真实状况加以反映。

专栏9.5 我国金融互换发展简介

金融互换被金融界誉为“金融业务链条中的集成电路”,虽然自其诞生至今仅过了短短几十年时间,但是金融互换市场在西方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自身变得日趋完善的同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重要。而在我国,金融互换还只能算是一个新鲜事物,互换交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金融互换的有关技术和发展前景,分析金融互换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于金融互换在我国的健康、快速发展,乃至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的互换交易,但发展缓慢。直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汇率风险日益成为影响成本与收益的首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开放,金融互换业务逐渐获得发展。

我国的货币互换市场发展可集中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加入WTO后,货币互换在我国获得初步发展。2000年5月,基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东盟10国和中日韩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的协议,即《清迈倡议》;200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银行签署了总额为20亿美元的第一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2年3月,中日双方签署了人民币与日元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一时期,中国还相继与包括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国家签订了类似的协议。

而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正式启动。数据显示,2006年2月10日至当年末,人民币利率互换共成交339.7亿元,2007年则迅速增加至2168.4亿元,是2006年的6.38倍。自2008年底以来,我国与阿根廷、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白俄罗斯五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签订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外债和外汇储备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存在汇率和利率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金融互换在我国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金融互换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至少可以达到如下几方面的目的。

(1)规避风险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初步满足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需要,但也为广大市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互换交易,有利于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风险管理及资产负债管理工具,解决资产负债结构错配问题,从而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2)有效管理外汇储备 我国对外债的管理手段主要是计划管理、余额管理等计划经济手段,很少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积极的避险管理。因此,有必要根据其他外债的实际需要做相应的安排,而互换正是充当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

(3)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方面银行需要利用利率互换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业竞争激烈,且由于直接投资比重的加大,传统的信贷业务已无法创造足够的利润,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互换属于表外业务,可为银行创造大量的中介服务费收入。

(4)可以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 我国的债券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市场的流动性差,交易不活跃,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推出金融互换交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种局面:一方面使现有的投资者在利率变动时可以通过主动交易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新的投资者进入。

(5)有利于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开展金融互换有助于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资料来源:左品.我国发展货币互换市场的思考.商业时代,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