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到中国捞情报成为谍界新“时尚”

到中国捞情报成为谍界新“时尚”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令许多国家、许多境外企业和许多“友邦人士”垂涎三尺,以至到中国窃取商业秘密,居然成为许多经济间谍追逐的新时尚。在北京举办的一次中国科技展览会上,某国一情报人员,以商务人员的身份混入其中,拿着产品介绍书四处活动。某大国情报机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内,已经储存了一大批中国的“有关人员”。

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令许多国家、许多境外企业和许多“友邦人士”垂涎三尺,以至到中国窃取商业秘密,居然成为许多经济间谍追逐的新时尚。

目前,外国及港澳商界仅驻北京的分公司与办事处就有一千余家,四千多人。你也许未想到,这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在从事“与其身份不相符”的活动。

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名间谍,1998年来我国,在一个贸易机构以经商为掩护从事经济情报活动,搜集了我国某部门工业布局、内部生产项目等大量经济情报,直到被我安全部门发现而驱逐出国才终止。

在北京举办的一次中国科技展览会上,某国一情报人员,以商务人员的身份混入其中,拿着产品介绍书四处活动。当他与北京某公司建立联系后,又以洽谈业务为名,了解到该公司隶属某高科技研究部门,便设法结识了这家公司的代表马工程师,施以小恩小惠,并许愿帮其出国留学,在一年多时间里,秘密约会十余次,向马某套取了大量科技秘密。

中央某部的一名采购员,有一次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巧遇一位外国人。此公不仅好“侃”,还兼有吹牛的毛病。他谎称是在沈阳军区后勤部供职。老外一听,越发与他亲切。两人“侃”得热闹,哪里知道这位老外竟是某国情报机构的间谍。双方约定了第二次见面时间和地点。第二次见面,老外掏出外汇券送给了“中国朋友”,并约定下周再见。第三次见面,老外才露出真面目,迫不及待地提出要他搜集经济情报,此公这才深感问题严重,找到我国家安全部门交代了情况,摆脱了外国间谍的纠缠。

有位外国“客人”在参观我国某尖端科研工厂实验室时,效仿日本间谍参观法国一家照相器材厂的窃密手法,让领带末端“不小心”醮到了桌子上的一盘溶液。巧好负责陪同参观的我方一名负责人不久前进行保密知识培训时,听保密干部介绍过日本客人用领带窃密的故事,立即断定他是在试图窃取盘中溶液的样品。他将计就计,也用法国人对付日本间谍的办法,吩咐女服务员给外国客人换上了一条新领带。

善良热情的国人也许并不知道,海外间谍机关在中国寻觅、制造、安插“钉子”的方式并不是电影电视里那样夸张的粗暴与神秘。现在他们往往是先利用各种渠道摸清“猎物”的情况,包括其经历、表现、性格、爱好、社会关系、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甚至个人隐私等,然后利用其弱点引诱上钩,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在不伤害“感情”、“面子”的情况下,逐步下陷,直至不能自拔。

某大国情报机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内,已经储存了一大批中国的“有关人员”。他们的工作十分细致而“科学”,将中国“有关人员”按职业、政治态度进行分类,并列出哪些人应当作为一般官员交往,那些人可以通过吃吃喝喝搞到“一般”情报,哪些人可以通过心照不宣的办法建立情报关系,均一一登记在“册”。

某些外国大公司的驻华机构为了窃取中国的商业秘密,常常将其聘用的中国高级雇员以及中国某些经济部门的骨干请到该国“学习”,名义上是帮助我国培训业务骨干,实际上是为他们培养义务情报员。他们对中方“培训人员”的招待非常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天给一叠零花钱,“重点”人物回国时还赠以彩电、录像机等等,临别时也无特别交待,只递一张名片,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请多关照”。

中国的一句俗话真是至理名言: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中方培训人员回国一段时间后,对方就会打来“讨债”的电话: “××先生或小姐,我最近正在研究××课题,能否请您帮忙提供贵国××资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让你难以拒绝。

有人以为,中国目前经济不发达,技术不先进,没有什么密可保。他不知道,就在他麻痹大意的时候,已经有许多双贪婪的眼睛在盯着他了。来自国家安全部门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国际经济间谍把中国列为窃密的主要目标,加紧了对我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收集。他们往往以商人、学者、专家、投资合资者等身份出现,利用贸易、文化、科技等交流机会,采取各种手段,搜集和窃取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情报,直接威胁我国经济与科技的正常发展,尤其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为中国企业家,不知是否都已感受到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