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尤其是带着商业秘密跳槽,对于跳入的单位自然是天大的喜事,而对于跳出的单位当然是巨大的损失,真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
浙江迪耳药业有限公司盐酸金刚烷胺等生产车间的209名职工做梦也没想到,曾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车间主任舒理建的出走,竟会使他们的车间停产,工人被迫下岗,并因此陷入对一场艰难诉讼的长久期待。
这是1998年2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的一起跳槽泄密案。1996年6月1日,浙江康裕制药公司在省城某报刊登企业形象策划广告,称“康裕”能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盐酸金刚烷胺,得益于一个“出茅庐”不久的大学生舒理建的偶然加盟。广告叙述道:想回老家工作的舒理建被“思贤若渴”的“康裕”总经理“三顾茅庐”请到“康裕”后,被破格提拔为盐酸金刚烷胺“项目试制负责人”。舒不负众望……在短期内便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医药产品移植试制”报告。
但几乎就在“康裕”刊登这篇广告的同时,“迪耳”却向金华市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有全厂职工签名的报告。报告中说:他们公司和浙江师范大学耗时七八年,投入455万余元巨资联合开发研制复方感冒药中组方需求量很大的原料药——盐酸金刚烷胺,1993 年11月3日通过省医药管理局新产品验收,目前,国内仅有东北制药总厂拥有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并明文确定盐酸金刚烷胺成果属职务技术成果,使用权利属于单位,不属个人。然而,就在“迪耳”科技投入产生效益之际,“迪耳”公司技术人员舒理建,于1996 年4月2日未经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批准和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携带公司工艺技术成果及有关资料擅自离厂出走。“迪耳”公司当即向金华市有关部门报案,请求保护技术成果机密不外泄,并尽快查清舒理建下落,追究其法律责任。
经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分局和金华市婺城区检察院侦查,查明舒理建在非法窃取和占有“迪耳”公司无形资产价值千万元以上的盐酸金刚烷胺全套有关技术成果资料后,在10万元技术转让费和生产盈利后可提取4%科技专利费等好处的诱惑下,私自将其转让给浙江康裕制药有限公司。
据“迪耳”公司介绍,历经一年有余,“康裕”不顾省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劝告仍继续生产盐酸金刚烷胺,并压价销售、致使“迪耳”属下的盐酸金刚烷胺等生产车间被迫停产,职工下岗,损失惨重。
“迪耳”公司1997年7月20日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请诉讼,请求保护技术成果机密,并索赔经济损失1000万元。
“迪耳”状告“康裕”一案在全国引起极大的震动,引起了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干部的关注。许多人说,现在跳槽泄密屡禁不止,国有、集体企业成了别人的“实验室”。如不采取措施制止,将严重威胁着国有、集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