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18日,沈阳维用猎头中心在震耳的爆竹声中宣告成立。当那幅“君欲求职寻宝,请到维用猎头”的奇特广告第一次出现在报端上时,人们都惊诧地瞪大了眼睛——猎头?真新鲜的词语!
猎头一词是舶来品,其英文是head hunting,是猎头公司的简称,其意为猎取智慧、猎取人才。因为“头”者,智慧集中之所也,猎头自然就是猎取有智慧的人才,因此猎头公司也称作挖人公司。
世界上最早的猎头公司诞生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因为它特殊的挖掘人才的功能而备受青睐,很快流行到世界各地。据悉,香港目前在册的猎头公司已达80多家。
与一般人才交流中心不同的是,猎头公司主要采用猎取性、竞争性和功利性的工作方式,为客户猎取所需的高级人才,同时也为那些不愿或不能参加公开应聘,无法做到主动“跳槽”的中高层人才寻找合适的单位。猎头公司挖掘的人才层次较高,大都是有特殊技能与才能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香港的猎头公司专门猎取年薪300万元至600万元的“打工皇帝”一族。爱得乐集团委托广州天马猎头公司“猎”两名电子工程师,条件竟是“底薪要求3000元以下者免问”;电白县一家开发公司请天马“挖”一名大型餐厅经理,月薪2000元~5000元,还包住宿、包探亲来回机票。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断言:“整个生产过程不是屈从于劳动者的直接技巧,而是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并认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果敢行为、首创精神、发明创造、建设性活动都取决于掌握着先进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现代的经济学家也普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主要是劳动力的素质。跨入市场经济大潮的中国人,也深深体会到了,当今的企业竞争,本质上就是智力竞争、人才竞争。要在激烈角逐的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优秀人才。谁拥有了优秀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挖人才成为许多企业的公开策略,而猎头公司便是专门的挖人公司。
沈阳维用猎头中心正式挂牌营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建立起了1.2万人的高级人才库,先后与国外十几家猎头公司建立起业务联系,为国内上百家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猎取各类人才。继此之后,全国各大中城市一下子冒出了近千家猎头公司,还有一大批名为咨询、公关、人才交流,而实为“猎头”的中介组织。
1993年10月底,华南第一家专业猎头公司——天马猎头公司开张营业,差点被求贤若渴的企业家与热切的求职者踏破了门槛。有300多名“猎人”穿梭在人流中寻找“猎物”,按照客户要求在指定期限内“捕获”理想人选。
上海滩的“猎手"们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大型商务活动中。据悉,一种被称为“猎头机器”的电脑装置正在上海火爆起来。“猎头机器”的主要作用是测试所挖人员的个性、智商、职业特长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南京,有家“南京国际商务培训公司”,专门设有一个“猎头部”,目前已建立了千余人的高级商务人才网络,可随时给客户提供所需人才。
据统计,江苏省昆山市近几年从全国各地引进的500余名厂长经理有相当一部分是“猎”来的。该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从上海、内蒙古、江西、重庆、南京等地“猎”来人才75名,占总公司员工的一半多。
中国广阔的人才市场中,“猎头”何以能独树一帜,且生意越来越红火呢?究其原因,猎头公司重在一个“挖”字。他们不是被动地等人才,而是主动地挖人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社会上捕捉目标。其次,他们既免除了用人单位刊登招聘启事所带来的“百里挑一”式的繁杂程序,也减少了求职人员四处求职的麻烦。猎头公司首先将求职人员的情况输入电脑,随时可供用人单位挑选。另外,猎头公司“挖”人才的保密性尤其受到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对于那些觉得不宜公开宣布管理或技术人才空缺,又没有时间去搜寻适当人选的公司,以及那些不愿过早暴露跳槽想法的高级人士提供了方便。马丽蓝国际俱乐部是沈阳市的一家高档宾馆,其董事长希望“维用猎头中心”能帮助找一位总经理作搭档。他的要求极高,条件苛刻。“维用”为此派“猎人”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一家研究所有位归国硕士条件相当,便精心布阵促成两人面谈,董事长经过面谈考察,当即拍板录用。
猎头公司的出现,把已经激战不休的中国人才大战推向了又一个新高潮——高级人才争夺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