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作为一项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和经济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因此,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要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生产活动比较简单,人们单凭头脑进行记忆生产活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当生产活动和劳动成果增多时,单凭记忆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又创造出利用简单符号记录,如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刻契记数”,古巴比伦的泥板,埃及的刻石,伊拉克的算板等,都是最原始的经济计算和记录活动,这些就是会计的雏形。在相当长的历史期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会计始终属于生产职能的一部分,即在人们生产活动之中,附带抽出一部分时间把生产的耗费、成果和分配进行记录和计算。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了,劳动过程中需要计量和记录的内容多起来,于是,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马克思在对印度古代历史的研究中发现,原始社会末期在印度太古的共同体里,农业上已经有了记账员,主要是为了记录共同体内共同劳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为整个氏族公社利益服务的。这说明会计已成为一项独立的活动,标志着会计的诞生。
早期的会计是实物计量会计,后来随着商品的出现、货币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就以实物和货币两种计量手段进行记录。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成为一切财富的价值尺度,同时,社会经济环境也要求会计提供综合财务信息,会计就发展到以货币计量为主进行记录,形成货币计量会计。
古代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据《周礼》记载,我国远在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会计”一词就已经出现,并设立了专司周王朝廷钱粮收支的官吏——“司会”,进行“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书中,将西周会计解释为“零星计算称为计,总合计算为会”,即年终的总核算和日常的核算合起来称为会计。
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官厅会计有了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如宋代的“会计司”;又有了比较严格的财计制度,如计账制度、审计制度、财物保管、出纳制度;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设置也日益完备,由流水账(日记账)和誊清账(总清账)组成的账簿体系已初步形成。特别重要的是宋朝初期创建和运用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之间的结算关系可用会计方程式表示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宋朝官府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手续时,一般都运用“四柱结算法”,编制会计报表称为“四柱清册”。这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它为我国通行多年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清两代,会计工作者又在“四柱结算法”原理的启发下,设计了“龙门账”的会计核算方法。它把全部经济业务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该”指全部负债。四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方程式表示为:进-缴=存-该。每届年终结账时,一方面可以根据有关“进”与“缴”两类账目的记录编制“进缴表”,计算差额,决定盈亏;另一方面还应根据有关“存”与“该”两类账目的记录编制“存该表”,计算差额,决定盈亏。两方面计算决定的盈亏数额应该相等。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核对账目的方法人们叫它“合龙门”,“龙门账”就因此而得名。随后,商品货币经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开始萌芽,在民间商业界出现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这种账要求对经常发生的一切账项,既要登记它的来账方面,又要登记它的去账方面,借以全面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这表明中国的会计已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过渡。我国的记账方法一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会计的发展滞后,并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会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输入中国,资本主义会计模式也随之输入,古老的中式会计逐渐被西式会计代替。
在西方,会计的发展也经历了几次变革,从原始计量记录时代进展到单式簿记运用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又演进到复式簿记运用时代。早在十二三世纪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专做贷金业的经纪人所用的银行账簿记录就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称为“威尼斯簿记法”。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伯乔利著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簿记法”,并结合数学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被公认为是复式簿记最早形成文字的记载.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近代会计的最终形成。随后,借贷复式记账法便相继传至世界各国,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直至今日仍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从会计产生到19世纪中期的漫长岁月里,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仍然是记账、算账,反映和控制过去与现在的财务收支事项,为管理当局提供信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会计单纯地看做是一种经济管理的工具。20世纪前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生产规模随着市场的开拓不断扩大,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企业面临竞争,经营稍有考虑不周,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事后记账、算账,更重要的是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实现对经营过程的全面控制。与此相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渗透到会计领域,传统的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丰富了会计的内容、职能和技术方法,把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世纪中叶,“西式会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传入我国,改革了以单式记账为主的中式簿记,推行了近代会计,成为我国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一次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又全面引进苏联的会计模式,建立了适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制度,成为我国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二次变革。1966—1976年十年间,由于错误路线干扰一度不重视会计核算,放弃了会计监督,使国民经济遭受了影响。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现代会计新的理论与方法也被引进和利用。1981年我国建立了注册会计师制度,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于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进入法治阶段。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3年7月1日我国又颁布实施了《两则》和《两制》,突破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接近国际惯例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会计管理体系。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次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实施。2001年1月1日实施部分行业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继续推行已经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顺时应势、创新、趋同,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会计的定义
从上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会计正是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不断完善,并成为独立学科的。作为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人们对会计的含义还有不同的认识。
其一是“信息系统论”观点,认为“会计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其二是“工具论”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的工具”,或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经济活动的一种工具。
其三是“管理活动论”观点,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项管理活动。
其四是“应用技术论”观点,在美国会计师协会的章程中把会计定义为“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系统而有效地记录、分类和汇总仅限于财务性质方面的交易和事项的过程,以及解释其结果的一种应用技术”。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