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铜钱为最佳货币

论铜钱为最佳货币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适主张铸造足值铜钱,认为只有铜钱才是最佳货币。叶适在铜钱中只推崇开元钱,认为铜钱流通以“开元钱为准,始得轻重之中”。这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正好牴牾。叶适十分重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轻视贮藏手段的职能作用。叶适从理论上否认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这与他否认纸币的作用相一致,要“使所藏之钱复出”,是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实现铜钱的正常流通而努力。

二、论铜钱为最佳货币

叶适主张铸造足值铜钱,认为只有铜钱才是最佳货币。这是他与吕祖谦(1137—1181)都是货币金属论者的共同之处。

他认为“贵莫如珠玉,贱莫如泥沙,至钱而平矣。先王之用币也,钱居其一;而后世之用钱也,它敝至于皆废,诚以为轻重之适也”。先王采用的货币有金币、银币和铜钱,铜钱只是其中之一。此说不同于司马迁的认识。叶适对于金银从币材行列中退出原因的分析,只抓住表面现象,看到铜钱“轻重之适”的缘故,到底是价格(当时还谈不上价值)轻重与重量轻重都适宜,还是由于宗教关系的缘故使得金银存量减少,不得不从流通领域退出,还是如今日所说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决定了贱金属铜充当币材,足以使金银从流通中退出,反正无论他怎样分析都未抓住铜钱适合充当币材的真正原因,至少说得还不够透彻。

叶适在铜钱中只推崇开元钱,认为铜钱流通以“开元钱为准,始得轻重之中”。而五铢、半两钱则很薄,不适合于行用,应以开元钱为法钱,统一价格标准。宋初的太平通宝和天禧通宝的品质超过了开元钱,其中尤以太平钱为最,“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则民听不疑,行用不惑”。淮西铁钱的铸造,花样翻新,“四季别为字文”。新钱重五斤八两,较之旧钱大几一轮,且刻划粗大,赶不上旧钱,辨认很是困难,“季别一样,自铸工不能记忆,民间何由辨认”。这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正好牴牾。铸币要轻重大小均宜,关键就是国家要垄断铸币权,不准废禁,不以铸造钱币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对于前者他的认识与刘秩、贾谊等一致。并以历史为说明,指出西汉文帝试图以“恭俭致升平”,错误地认为天下没有用钱的地方,何必收回铸币权,导致“吴、邓钱得布天下,吴王用之,卒乱东南”。后者则只要钱好,不计工费就不会通货贬值。据此他认为唐代之所以恶钱多,就在于朝廷不禁民之自铸,唐玄宗开元天宝以后连年用兵,财政支出剧增,“朝廷急于兴利”。唐肃宗、代宗以来,“渐渐以末利征天下,反求钱于民间”,虽个人家庭亦需使用货币,从此“天下之物隐没不见”,市场萧条,生产生活呆滞。宋代则无时不在鼓铸,神宗熙宁以来只顾多铸,偷工减料,“钱稍恶”。乾道、绍兴钱则较熙宁钱更恶。叶适极力反对宋政府推行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政策;反对政府大肆铸造不足值钱币,无情揭露其财政发行的目的是“一向务多钱以济急”,“惟欲其富,往往减工缩费”。只是不承认广大群众为其最大受害者,而把它说成是货币广泛流通的原因,“以末利征天下,反求钱于民间,上下相征,则虽私家用度,产物亦非钱不行”,与其说是上行下效的结果,毋宁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叶适十分重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轻视贮藏手段的职能作用。认为“钱货至神之物,无留藏积蓄之道,惟通融流转,方见其功用。今世富人既务藏钱,而朝廷亦尽征天下钱入于王府,已入者不使之出……不知钱以通行天下为利,钱虽积之甚多,与他物何异”。是说货币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发挥职能作用,如果把它贮藏起来,或内积于府库,或秘藏于富室,不使之在交换中发挥媒介作用,货币蛹化,贮藏得再多,其与普通物品又有什么区别。在流通中它“权重于百物”,上自朝廷,下至小民百姓,大家都尊崇货币,就因为它“能通百物之用也”。而且认为“徒知钱之不可以不积,而不知其障固而不流;徒知积之不可以不多,而不知其已聚者之不散,役楮于外以代其劳,而天下有坐镇莫移之钱”是很不明智的。或者说批评南宋朝廷只知把铜钱障固起来,不使之流通,偏面地只知积聚起钱币,而不知积蓄钱币也该有个合理的度,即聚者之不散;或者说批评片面强调钱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流通手段职能,也就是说等于否定了货币存在的意义。即“钱之所以上下尊之,其权尽重于百物者,为其能通百物之用也;积而不发,则无异于一物”。叶适从理论上否认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这与他否认纸币的作用相一致,要“使所藏之钱复出”,是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实现铜钱的正常流通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