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货币流通的其他弊端
叶适认为当时货币流通中存在的弊端除上述外,还有,其一是钱多而犹患少的问题。他认为当时钱多物少,钱贱物贵,而不是钱少钱贵。东南地区过去米价每石三四百,当时已涨到十倍,南端的交(今越南河内附近)、广和旷壤的荆、襄诸地斗米都要“上百钱”。原来中等农户不花钱就可以自给自足,而今倍受掳掠,以至破产,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故“钱货纷纷于市,而物不能多出于地”。货币购买力低下,物资匮乏,物价上浮,“百物皆贵而钱贱”,公私均感货币不足,这就形成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的钱多而犹患不足的恶性循环的货币现象。实际上钱并非真的短缺,只是物少之过,这才是“钱既已多矣,而犹患其少”的缘由。叶适将当时的货币流通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考察,这个思路值得赞赏,结论也较正确。
其二是南宋政府的对策。他认为采取行政强制手段试图阻止铜钱外流和毁钱为器的“防钱之禁”,与采铜铸钱的“羡钱之术”都将无济于事,收效甚微。前者因有切断南北外流,国内销毁为器的禁令,制定得不能说不够严厉,可执行的效果何以欠佳?“此其禁患于不密。”诚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所载:“铜钱之禁,非不禁切,而治淮冒利徒,不畏条法,公然般(搬)盗出界,不可禁止。”后者则需有矿藏以供采掘镕冶,然而“天地之产,东南之铜或暂息而未复”。即便有汉武帝时代的理财家,如齐盐商东郭咸阳,南阳大冶孔仅辈之巧于安排计算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据此,出于偏见,叶适错误地认为只有“废交子然后可使所藏之钱复出”,恢复铜钱唯一法钱地位才是出路。他之所谓“事极则变,物变则反”,梦寐以求的就是这一天。
其三是铁钱兑换铜钱问题。当时宋金对峙,南宋政府为防止铜钱北流金国,江北采行禁用铜钱,改行铁钱的措施。江北两淮、京西和荆门一线专用铁钱,北往的行旅客商将铜钱兑换成铁钱,江淮的铁钱不能过江,也不能到江南兑换铜钱,大量粗恶铁钱壅滞江北,“金银官会无不高贵,富商大贾财本隔碍”,淮河两岸居民生活凋敝。加之铁钱粗恶,盗铸如云涌起,币值下跌。诚如叶适所说:“商贾不行,淮民以困”,“公私受弊,人情动摇”。以致“铁钱不分官私,民间不辨好恶,得钱便使。自禁私钱,百姓惩创(警惕),买卖交关,文文拣择。或将官钱指为私钱,不肯收受;或只要一色样钱,谓如舒(今安徽安庆一带)、蕲(今湖北蕲春一带)人各只使本监字号钱之类;或只要新铸官钱,且免拣择”;或“持钱买物,一贯之中常退出三四百”,以至干脆拒绝使用铁钱,物物直接交换,以“米谷他物自相酬准,城市尚可,村落尤甚(31)”。南宋政府的这种货币隔离政策,阻碍了东南地区两淮和湖北、京西诸路间正常的商品流通,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叶适积极主张修改有关规定,改进具体管理方式。他认为南往的同样应允许铁钱过江兑成铜钱,即“若要称提(防止通货贬值的措施)得所,义理均平,当使铁钱之过江南,亦如铜钱之过江北,皆有兑换之处,两无废弃之虞”。具体做法是在“江南沿江州郡以铜钱会子中半,或一分铜钱,二分会子,直行兑换铁钱。”他认为只要两淮百姓了解了铁钱过江可能兑成铜钱,自会予以贵重,行商旅客在淮南也不敢再轻贱铁钱,金银官会的兑换率,以及其他货物价格自会下调。“如此称提,虽行铁钱,可以经久无弊。”叶适的对策该说是合情合理,有利于铁钱流通和贸易的正常化,有利于开展对全国的铜钱争夺战和稳定国内江北地区的社会秩序。可是南宋政府推行铁钱的目的除制止铜钱北流外,也试图利用铁钱集中江南民间铜钱与府库,与制造纸币一样,为了“驱天下之钱,内积于府库,外藏于富室”。因而叶适的主张很难被朝廷采纳,也就无法变成现实的货币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