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案例分析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案例分析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教学了解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的概念和内容、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同时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并利用其中的信息,发展对外贸易。广义的国际收支强调了国际经济交易的业务基础,即无须支付或尚未支付的项目,如实物援助、易货贸易、补偿性贸易等均列入国际收支。

第一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学习目的】

通过教学了解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的概念和内容、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同时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并利用其中的信息,发展对外贸易。

【导入案例】

位于纽约的美国知名消费品调查公司GKRoper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制造”在美国消费者眼中仍有很好的口碑,美国消费者不仅接受,而且喜欢、看好“中国制造”。

这项调查分性价比、质量、创意、美誉度四个方面,在接受调查的2000名美国消费者中,2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最高,仅次于美国产品的45%,高于日本的24%和德国的9%。在1996年进行的类似调查中,认同中国产品性价比的美国消费者还只有9%,大大低于美国的56%、日本的34%。“中国制造”的快速进步,使中国产品的整体美誉度大大提高。这项调查显示,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美誉度最高,尽管该比例低于美国、德国等欧美产品,但却要高于加拿大、韩国以及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产品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因此,“中国制造”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成果。

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从出口来看,我们的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50%;加工贸易出口占我们总出口的比重也超过50%;我们相当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必须要贴洋牌、挂洋牌。仅仅从这三方面看,中国是否已经真正成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是值得怀疑的。

【启示】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深入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如何确立在未来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我国企业如何制定同世界各国企业竞争的战略,必须从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开始。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与外国经济往来的分析工具,国际收支的概念是由狭义向广义发展的。早在17世纪初,重商主义盛行于整个欧洲,作为增加国民财富有效途径的贸易差额被等同于国际收支;在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收支的概念发展为外汇收支,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收支突破了狭义概念的局限,发展为广义的国际收支,即包含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全部涉外经济交易。

总之,凡是在报告期内涉及外汇收支的交易,均属于狭义国际收支的范畴。由于狭义的国际收支建立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所以它的状况就影响着一国的外汇供求关系。广义的国际收支强调了国际经济交易的业务基础,即无须支付或尚未支付的项目,如实物援助、易货贸易、补偿性贸易等均列入国际收支。据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对国际收支所确定的广义概念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广义国际收支的概念,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记录的是一定时期的交易,具有可以累加的特点。这是国际收支与存量概念的国际借贷(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的主要区别。后者记录着一定时点上一国居民对外资产和负债的总和。

第二,国际收支记录的经济交易必须是发生在一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根据《国际收支手册》,居民与非居民划分的标准是住所标准,即居民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居住或营业的自然人或法人;非居民是指外国政府、外国在本国的代表机构,以及不在本国的个人和企业,国际机构如联合国、IMF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第三,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国际间的全部经济交易,即经济价值从一个经济体向另一个经济体的转移。它包括:①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之间的交换;②金融资产与商品、服务的交换;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④商品、服务的单方面转移;⑤金融资产的单方面转移。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Statement)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按照一定的项目分类统计的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和总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编制了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于各国对各类交易的重要性、资料来源的便利性和所需分析的着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也有所不同。为了方便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与比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对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所采用的概念、准则、惯例、分类方法及标准构成等都作了统一的规定或说明。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现代会计的借贷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以借、贷为符号,每个项目都有借方和贷方两栏,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每笔交易都会产生金额相同的借方记录和贷方记录。因此,从总体上看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金额总额与贷方金额总额总是相等的。

经济交易的记账法则是:凡是引起货币流入本国的交易或是货币流入本国的项目都记入贷方,记为“+”(通常省略);凡是引起货币流出本国的交易或是货币流出本国的项目都记入借方,记为“-”。

下面以美国为例,说明以上记录原则:

(1)美国出口一批价值为100000美元的货物给日本。由于这笔交易使美国有货币收入,因此应在商品输出项记入贷方100000美元,同时,日本在美国的银行存款减少,即美国对日本的债务减少,还应该在银行存款项下借记100000美元。

(2)美国向墨西哥提供为期3年的1000000美元的贷款,该贷款存入美国银行。由于这笔交易使美国有货币流出,因此应在资本输出项记入借方1000000美元,同时,贷款以存款形式存在美国银行,意味着外国在本国资产的增加,还应该在银行存款项下贷记1000000美元。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两个部分,而世界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常包括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平衡项目。每个项目都应列出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如果出现借方差额或差额为负数,称为逆差(Deficit),以“-”号表示;如果出现贷方差额或差额为正,称为顺差(Surplus),以“+”号表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格式大体如下:

表1-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构成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一)经常项目(The Current Account)

经常项目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因为它反映的交易是一国经常性的经济活动,与该国国民收入账户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经常项目。它在一国国际收支中占有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经常项目通常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单方面转移四个项目。

1.货物(Goods)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及非货币黄金,也即一国对外贸易收支,或称有形贸易收支,根据IMF统计口径,商品进出口一律按FOB价格计算。

2.服务(Service)

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金融、保险、通讯、专利权使用、文化娱乐及政府服务等所发生的外汇收支,也称无形贸易收支。

3.收益(Income)

收益包括两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引起的报酬收支,即雇员报酬和投资收益。雇员报酬主要记录劳务的输出入,即外国支付给本国边界、季节性和其他非居民的薪资报酬和本国支付给外国边界、季节性和其他非居民的薪资报酬。投资收益主要记录资本收益的输出入,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利润、股利、利息收支。

4.经常性转移(Transfers)

这是一个反映单方面转移或无偿转移的特种项目。其中贷方反映外国对本国的无偿转移,借方反映本国对外国的无偿转移。其中包括:①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如政府间的债务豁免、经济或军事援助、战争赔款和捐赠等。②私人无偿转移,如汇款、年金和捐赠等。汇款主要指侨汇、资助性汇款,财产继承等;年金在国际收支中占的比重较小,常指养老金、奖金等;捐赠主要指慈善机构、教会、教育基金的赠与。

(二)资本与金融项目(The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资本与金融项目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资本或金融资产的转移,由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个部分组成。

1.资本项目

主要由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组成。资本转移包括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同固定资产买卖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金转移和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包括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版权、商标权、经销权等所有权转让发生的外汇收支。而服务项目所登录的是对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发生的外汇收支。

2.金融项目

主要反映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由于借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外汇收支。金融项目按标准组成部分是根据投资类型或功能分类,根据期限划分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传统做法仅适用其他投资项目。但是随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数量日益巨大,每以千亿计,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也要重视对长短期资本流动的划分。

(1)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指投资者对在国外投资的企业拥有10%或10%以上的普通股或投票权,从而对该企业拥有有效的发言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直接投资要以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永久权益为判定基础。直接投资资本交易包括股本资本、利润再投资和其他资本(直接投资者和关联企业之间各类资金的借贷)。

(2)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对各种有价证券的买卖。如股票、债券、大额存单、商业票据以及各种衍生工具等。

(3)其他投资。这是一个剩余项目,记录那些不包括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等项目内的一切资本交易,主要有国际信贷、货币、存款等。

(4)储备资产。指一国货币当局拥有的可以用来平衡国际收支或满足其他交易目的的各类资产。储备资产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外汇资产(货币、存款和有价证券)和其他债券。应该注意的是储备资产永远是指实际存在的资产,各项协议下产生的债权,如信贷额度下的外汇都不构成现有的债权。

储备资产是平衡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相抵之后的净差额的。理论上,储备资产增加,总是对应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差额为顺差;储备资产减少,总是对应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差额为逆差。

(三)错误与遗漏项目(Errors and Omissions Account)

错误与遗漏项目是一个人为设立的项目,用来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由于统计疏漏等引起的借贷差额。虽然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借贷记账法编制的,但实际数据是根据统计资料分析记录的,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项目统计中,有些失误是无法避免的。因为:①资料来源不统一。有些资料来自海关统计,有些资料来银行报告,有些来自其他官方统计,这就使这些资料在收集和统计中往往出现重复或与实际偏离。②资料不完整。由于大量的民间交易引起货币收付而无法统计,如走私、资金外逃、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等。③资料本身有错误。有些数字本身就是估算的,有些数字是当事人为了逃税、逃避管制故意伪造或错报。

由于错误与遗漏的存在,使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相抵后的净差额(即缺口Gap)与储备资产增减不相等,即由错误与遗漏来反映。如果缺口数为顺差,且大于储备资产的净增加数,则记入错误与遗漏的借方;如果缺口数为逆差,且大于储备资产的净减少数,则记入错误与遗漏的贷方;如果缺口数小于储备资产的净增减数,则记入上述的相反方向。

表1-2列举了中国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情况,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构成及各项目之间关系。

表1-2 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千美元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http://www.safe.gov.cn

四、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方法看,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平衡表,然而就各个组成项目来看,则经常处于失衡状态。

(一)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

一般而言,按照交易动机或目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记录的经济交易可以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两种类型。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那些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这些交易所产生的货币收支并不一定能完全相抵,由此产生的外汇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外汇价格的变动。补偿性交易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失衡而采取的调节性交易,是因为自主性交易而发生的融通性交易。只有当自主性交易达到平衡,国际收支才真正平衡。而经补偿性交易调节后达到的平衡是一种被动平衡,实质上是一种不平衡。

(二)账面平衡与真实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双方与资产负债不是对应的。在国际收支的记录中引起外汇流入的交易记入贷方,引起外汇流出的交易记入借方。但在实际中,外汇流入不一定是资产的增加,外汇流出不一定是负债的增加。比如记入贷方的收入是由于出售有价证券、向国外借款得到的,那么这种收入实际是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记入借方的支出是由于购买了外国有价证券或偿还国外债务,那么这种支出实际是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而对一个国家而言,由于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取得的外汇收入,并不是真实的收入,账面上虽然是平衡的,实质上确实是不平衡的。

(三)数额平衡与内容平衡

一国国际收支在数额上达到平衡只能说是实现了表面上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否为真正的平衡,还要分析一国经济交易的内容。只有输出的货物有利于本国进一步发展,改善本国出口在世界经济交往中的地位,而输入的货物也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这种平衡才是内容上的平衡。如果进出口虽然达到平衡,但却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那么这种平衡只是数额上的平衡,内容上却是不平衡的。

以上三种含义基本上一致,只是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指出了平衡表中可能隐藏着不平衡,实质的平衡和失衡还需要深入的分析。

五、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收支集中体现了国内外经济的震荡和冲击。国际收支失衡根据起因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一)经济周期

它是指由于受再生产周期规律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导致的失衡。例如,在两国模型中,A国处于繁荣阶段,B国处于衰退阶段。在不考虑资本项目的情况下,A国收入增加,使国内支出增加,进口需求增加,导致国际收支逆差;而B国正好相反,有顺差。由于各国经济都会经历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具有周期性,两国国际收支也会交替出现顺差和逆差。只要经济周期不太长,程度不太深,这种失衡就是短期的,一定阶段过后,国际收支将自动趋于平衡。

(二)经济结构

它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失调(如产品供需结构失调和要素价格结构失调)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果本国产品的供需结构无法跟上国际市场产品供需结构的变化,在不考虑资本项目的情况下,本国国际收支将发生长期的结构性失衡。例如,国际市场上对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需求减少,而本国无法研发出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满足出口;或是国际市场上本国需进口的商品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但本国无法减少对该商品的进口,这都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

如果本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无法正确反映该国资源的供需状况,则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削弱,乃至丧失,最终导致本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例如,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本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如果该国工资大幅度上涨,并超过了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幅度,则该国将因劳动力要素价格优势的丧失而失去国际竞争力,影响出口,最后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三)国民收入的变化

它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周期更迭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率变化所引起的。例如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其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进口相对较多,国际收支产生逆差;增长率较低的国家,其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进口相对较少,国际收支产生顺差。

(四)货币价值的变化

它是指由于一个国家的价格、利率或汇率等货币性因素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发行不当,导致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而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或是由于其利率低于其他国家导致资本外流,都会使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五)偶发性原因

除上述各种经济因素外,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也会引起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额资本的国际移动,因而使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二节 国际收支分析

一、国际收支分析的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了它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金融往来的全部情况,反映了该国对外经济的特点和地位。因此,全面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有着重要意义。分析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掌握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情况,找出产生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原因,以便采取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分析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大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便分析和预测国际金融发展前景、汇率变动和资本流动趋势,进而更加明确本国的对外经济金融战略。

分析国际收支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①通过分析,能了解编表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掌握这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国际往来中的基本活动及其特点,找出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②通过分析,能掌握编表国在国际往来中消长对比的数据,如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储备资产增减情况、国际资本流动情况等,以便全面了解这个国家经济的类型、结构和国际经济地位;③通过分析,了解编表国的经济实力,并预测其国际收支和货币值变化的大致趋势,掌握编表国财政、金融政策的动向;④通过分析多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能使我们了解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及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各国在对外经济交易过程中不同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预测国际金融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向。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主要差额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主要是指综合差额,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和错误与遗漏账户之和。总差额为正值,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盈余;总差额为负值,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但人们在分析不同问题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局部差额概念。国际收支的几个局部差额的关系如表1-3所示:

表1-3 国际收支局部差额及其相互关系

(一)贸易差额(Trade Balance)

贸易差额是指包括货物和服务在内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这一差额在传统上经常作为整个国际收支的代表,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贸易收支的数据尤其是货物贸易收支的数据是通过海关的途径收集的,能够比较快地反映出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情况。贸易差额在国际收支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原因还在于,它表现了一国或地区自我创汇的能力,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账户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国家,贸易差额还经常被工商企业和工会用来作为保护本国市场,阻止外来竞争的证明。当一国贸易出现巨额赤字时,受进口竞争威胁的国内企业往往极力强调贸易赤字带给经济的损害。因此,贸易差额具有政治敏感性,是广泛被引用的指标。

(二)经常项目差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

经常项目差额是贸易差额和经常项目其他项目差额之和。它反映了实际资源在本国和他国之间的净转让。由于一国实际拥有多少可供支配的资源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经常项目差额通常表示一国国际收支的目标。如果不考虑经常转移的影响,经常项目差额和贸易差额就体现在收益账户差额的大小上。由于收益项目是资本通过投资取得的收入,因此收益账户与一国的国外净资产或债务密切相关。为达到一定的经常项目差额目标(如果为零),净国外资产数额越大,从外国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贸易项目也就可以相应出现更多的赤字。相反,净国外负债越大,向国外付出的收入就越多,贸易差额就必须实现更多的盈余才能维持经常项目平衡。因此,经常项目差额又常常被国际银行家作为估价向外国贷款的重要变量之一。

(三)基本差额(Basic Balance)

基本差额传统上被视为为一国当局提供了度量国际收支长期发展趋势的尺度。它把变化无常的交易(如短期资本流动)剔除在线下,仅包括经常项目和长期资本交易。原则上这一差额应该能够反映它的意图,但是名义上的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是否在实际中就是长期的和短期的,这是不确定的。比如,长期资本尤其是证券有可能在短期内就被转让出去,短期资本也可以不断延期,基于基本差额这一局限,经常项目往往被视为衡量一国国际收支长期状况更好的标准。

(四)官方结算差额(Official Settlement Balance)

官方结算差额意味着一国官方为弥补收支不平衡而采取必要的手段。官方短期的借贷与储备的作用相似,都可以弥补国际收支差额,缓冲国际收支平衡对官方储备的压力。

(五)综合差额(Overall Balance)

综合差额是除官方储备以外其他所有项目差额之和。它包括的项目最全面,反映了为平衡国际收支,一国需要动用多少官方储备。官方储备是一国的货币基础,直接影响着一国的货币供应量。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

(一)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相结合

整体分析是对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及局部差额和总差额关系的分析。整体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局部分析就是对表内各个项目逐项进行分析,能较全面地、细致地了解该国国际收支的真实情况。

整体分析重点把握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关系。我们知道一笔贸易流量对应着一笔金融流量,经常账户中实际资源的流动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总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国际收支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法,因此不考虑误差与遗漏时,经常账户中的余额必然对应着资本与金融账户相反方向上相等的余额。即CA+KA=0。即经常账户为赤字时,资本与金融账户必然对应着盈余,意味着一国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影响金融资产流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主要是影响国内和国外各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和风险的各种因素,如利率、各种其他投资利润率、预期的汇率走势和税收方面的考虑,以及政治风险等因素。

但是,对于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存在的这种融资关系,是有一定制约条件的。首先,资本与金融账户的融资能力受一国的吸引外资能力、国际储备状况、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诸多因素限制;其次,资本与金融账户的融资能力面临稳定性和偿还性等现实问题。如果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主要依赖于短期投机资金的供给,这种平衡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一国的资金流入使用不当或融资成本过高,极容易引起偿还困难,蕴涵着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由此可见,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一国经济不仅可以获得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也会更易遭受外部经济冲击。

(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是对一国某一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局部和整体分析,掌握该年度该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但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有时不能反映其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的全貌及特征。如由于突发性的战争而导致某国国际收支逆差,就不能说明该国出口减少或经济衰退,很可能是因大量进口军火应付战争而造成的。此外,由于战争而使该国资本外逃也可能对该国国际收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要掌握某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全貌和特征,必须连续分析该国不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动态分析是对一国不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连续的比较分析。首先,通过动态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该国的经济结构特点、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对外经济交往的状况等,把握其经济长期变动的情况,从而了解一国经济周期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经济结构的方向、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国际金融活动的特点以及货币价值的走势等。其次,动态分析可以判断出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是暂时性的还是根本性的,从而判断一国国际经济运行状况的优劣,并据此制定本国相应的外资政策、投资政策等对外经济政策。例如,分析我国1994~2008年这十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际储备逐年增加,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这充分说明我国在这十几年的对外开放的步伐是逐步加快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持续不变的对外贸易、外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三)静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

除了分析一国不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我们还应该比较几个不同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尤其是几个主要经济大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或者是对国际金融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同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进而对国际经贸格局形成清楚的认识,这对制定适当的国际经济政策是十分有利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金融格局,比较美国和日本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美国大量的贸易逆差正好是日本大量的贸易顺差,日本大量的过剩资金流向美国,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进而影响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和利率。如果我们再分析一下近十几年来中美两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日本、金砖四国、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那么对于预测国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就更加有利了。

四、国际收支状况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经常发生,较短时间、较小范围内的失衡是正常现象,国际收支长期地、持续地失衡则会影响到一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通过各种机制对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

(一)对汇率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下,汇率是联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纽带。而国际收支的变化,直接反映着本国外汇市场外汇供求状况的变化,进而可导致外汇价格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外汇供给,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国货币对外价值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收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世界各国半年公布一次本国国际收支状况,我们从统计数据上看到的可能是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减少,或是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减少的情况,这种变化对汇率的影响与单纯的顺差或逆差不同。通常,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减少时,不考虑其他因素,对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影响是促使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时,会促使本币对外升值。

国际收支的各个项目对外汇汇率的影响也有差异。由于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外汇收入则要受到债权人的制约,尤其是偿还期限上的限制,决定了未来流出该国的时间和规模。因此,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对一国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起到了根本性作用。例如,贸易外汇收支占经常项目的很大一部分,对汇率的影响极大。长期资本的流动对汇率影响不大,但短期资本的输出入在短时间内对汇率有重大影响。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收支状况会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及通货膨胀程度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汇率来传导的。例如,在一个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国家,本币的对外汇率下跌,一方面,在短期内,该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会下跌,促使该国商品出口增加;另一方面,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会上升,限制了该国商品进口,改善了国际贸易状况。同时由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有助于外汇供给增加和货币流通加快,使该国生产和就业水平提高。但是,持续时间一长,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必然引起该国商品价格上涨,货币贬值,进而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

(三)对国际投资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顺差,就会形成资本过剩的局面。为了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就会引起资本外流。另外顺差国政府也会鼓励国内资本到国外投资,甚至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资本外流,这样就会形成一股国际投资的热潮。相反,对于逆差国来说,国内资本就会出现短缺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环境,逆差国政府往往会采取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措施,同时限制自己的资本外流。

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反应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些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

纸币流通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

1.价格机制

货币—价格机制的较早阐述者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其论述被称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这一机制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的。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下降,贸易差额因此得到改善。

货币—价格自动调节机制的另一种表现是相对价格(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对外支出大于收入,本国的货币汇率下降。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2.收入机制

收入机制是指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国民收入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资本项目收支。国民收入下降会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从而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3.利率机制

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的存量(供给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

(二)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与措施

1.外汇缓冲政策

所谓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将其黄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Buffer),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外汇供求缺口,从而使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仅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而不致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外汇缓冲政策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其局限性是:不适于对付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因为一国的外汇储备数量总是有限的。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从而控制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一般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的需要,在将财政政策用于调整国际收支时,其作用机制如下: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从而抑制总需求和物价上涨。总需求和物价上涨受到抑制,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反之,在国际收支出现盈余的情况下,政府则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从而有利于消除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盈余。

表1-4 2002~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简表) 单位:美元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相关数据整理

专栏1-1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分析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依然保持“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持续增长。在经济持续回暖的环境下,2010年国际收支顺差规模或将超过去年。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数字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去年国际收支尽管顺差依然很大,但国际收支状况继续趋于改善。”他指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加额比上年减少。2009年储备资产增加了3932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加额比上年下降了18%。二是去年经常项目顺差的绝对额是下降的,其占GDP的比重也进一步下降。数字显示,去年经常项目顺差为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9.9%下降到2009年的5.8%。

2009年由于外部冲击,中国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但是,中国依赖外需、通过出口吸收过剩产能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从经常项目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外需形势逐渐好转,而中国出口增长也略有起色。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库存补货放缓、套利机会减少,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将走软,这会令人民币币值稳定,贸易顺差持续。报告预计,2010年仍会保持约为2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从资本项目来看,随着全球金融市场解冻,资本流入我国会增加,但同时随着中国加快走出去步伐,资本流出也会增加。

“今年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全球经济企稳,国际金融市场开始解冻,跨境资本流动趋于活跃。”管涛说。但他同时表示,也存在不确定因素,将会制约我国稳定出口和利用外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认为,全球经济在2010年将全面复苏,但依然不能排除几种可能性:其一是由于某种潜藏的问题突然暴露,美国刚刚恢复的金融稳定再次遭到破坏;其二是由于“退出战略”实施过早,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其三是美元贬值加速;其四可能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管涛表示,今年国际收支总规模会恢复增长,并且有可能增速快于国内经济

增长,但国际收支总额占GDP比例将有可能一改去年下降的态势,重新上升。同时,外贸出口有可能恢复性增长,但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有可能延续前两年下降的趋势,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仍可能为负拉动。

全球经济复苏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使得2010年中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任务依然严峻。国家外汇局局长易纲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更加明朗,人民币升值预期、本外币正利差、国内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可能继续存在,将导致2010年跨境资金流入有所上升,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有可能高于2009年。

(摘自http://www.chinairn.com《宏观经济研究报告》,2009年)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亦称金融政策,它是西方国家普遍、频繁采用的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调节国际收支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和改变准备金比率(Rate of Reserve Requirement)的政策。

①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在贴现票据时,所收取的官定最低利率称为再贴现率(有时简称贴现率)。中央银行以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借以紧缩或扩充货币投放与信贷规模,吸收或排斥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出入,以达到调节经济与国际收支的目的,即为贴现政策。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该国中央银行就调高再贴现率,从而使市场利率提高,外国短期资本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收益而会流入,本国资本亦不外流,这样在资本项目下,流入增加、流出减少,可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此外,提高利率,即对市场资金供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投资与生产规模缩小,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消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降低经常项目的逆差。至于在顺差情况下,则由当局调低再贴现率和放宽货币政策,从而起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作用,以压低顺差的规模。

②改变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依法按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保证存户提现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量的特定基金。这个比率的高低决定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资金规模的大小,因而决定着信用的规模与货币量,从而影响总需求和国际收支。过去,这项政策主要用于国内经济的调节,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这项政策措施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用于调节国际收支。例如联邦德国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实行过差别性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的非居民存款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比率远远高于居民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来抑制国际游资(Refugee Capital)的流入,从而减少和避免美元危机(Dollar Crisis)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上述分析说明,一定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有助于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它往往同国内经济目标发生冲突。为消除国际收支赤字,而实行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失业率的上升;为消除国际收支盈余,而实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又会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此,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而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必然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根据孟德尔在1962年提出的政策配合(Policy Mix)理论,即政府只有精当地对财政和金融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实现内外均衡。对于内部失衡,财政政策的影响较大;对于外部失衡,金融政策的影响较大,故面对宏观经济失衡要对症下药,用金融政策对付国际收支失衡,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或膨胀。

3.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国通过调整其货币的汇率影响进口和出口,调整贸易收支,从而调整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常调低本币汇率,使本币对外贬值。一方面,在国内价格不变或变动不大的条件下,出口商品若以外币计算,就会较贬值前便宜,从而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出口收汇;另一方面,当调低本币汇率后,进口商品折成本币的价格则会较贬值前昂贵,因此会缩减输入,减少进口用汇。这有助于减少逆差,逐渐达到平衡,甚至形成顺差。这是为解决逆差问题而使用得较多的一种办法。当一国具有国际收支顺差,有时也采取调高本币汇率的措施,使本币升值,以稍许扩大输入、压低输出的规模,从而使顺差数额有所缩小。但这常常是在贸易对手国家逆差状况严重、对其施加强大压力下而被迫采用的。如德国的国际收支,曾长期持续顺差,马克数次升值,就是在美国所施加的强大压力下,出于维系与欧洲共同体其他国家的联合愿望而被迫采用的。

实行货币贬值,唯有在一定的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条件下(即假设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前提下,应满足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加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的条件),才会产生改善贸易收支与国际收支的效果。另外,货币贬值,一般具有加剧国内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作用,因而结合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实行货币贬值,才能既改善国际收支,又不致加重国内通货膨胀。

4.直接管制和其他奖出限入的外贸措施

直接管制(Direct Control)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直接管制和其他奖出限入的外贸措施常见的有:对出口给予内部补贴、发放出口信贷、由政府对出口信贷给予担保,对进口则实行配额制、许可证制或严格审批进口用汇等。直接管制通常能起到迅速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能按照本国的不同需要,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区别对待。但是,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一旦取消管制,国际收支赤字仍会出现。此外,实行管制政策,既为国际经济组织所反对,又会引起他国的反抗和报复。

当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须针对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譬如,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季节性变化等暂时性原因形成的,可运用外汇缓冲政策;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国内通货膨胀加重而形成,可运用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国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致,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经济结构性原因引起的,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采取直接管制措施。

5.国际经济合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利益采取调节措施,而这些措施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利的影响,受到影响的国家必然采取报复措施。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正常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经济组织来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最终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譬如说,通过建立国际结算制度,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区域性组织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应该说,各国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但以上的各种措施都有其局限性,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三节 国际储备及其管理

国际储备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它在一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内部与外部平衡中意义重大。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与作用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用于紧急国际支付而持有的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

世界银行对国际储备所下的定义是:一国货币当局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直接或通过有保障的机制兑换成其他资产,以稳定该国汇率的资产。

(二)国际储备的特点

作为一国的国际储备一般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它必须是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而不是其他机构或经济实体所持有的;②它必须具备流动性,即能及时进行转移或兑付;③它必须能为各国所普遍接受。

(三)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

与国际储备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另一概念为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国际清偿力是指一国直接掌握或不直接掌握,但在必要时可以用以调节、支持本国货币对外汇率安排以及清偿国际债务的一切国际流动资金与资产。它既包括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还包括该国从国外借入的外汇储备、该国商业银行的短期外汇资产和该国官方或私人拥有的中长期外汇资产。可见,国际储备是一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力,而国际清偿力则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力和可能有的对外清偿力,是一国金融实力的表现。在一些金融文献中将前者称为第一线储备,将后者称为第二线储备,反映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金融资信。

(四)国际储备的作用

(1)充作干预资产,即在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汇率不稳时,用以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本币对外币汇率的稳定,是维系本币信誉的物质基础。

(2)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即当一国国际支出大于收入时,用来弥补逆差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动用国际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可避免一国采取紧急经济紧缩政策,使国内经济发生较强的震动与影响。

(3)是吸收外资或从国外借款的信用保证。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状况是国际金融界发放贷款时,评估国家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一国国际储备充足时,对外融资或吸引投资则较易实现用以发展贸易,开发资源;反之,则较困难。所以,国际储备是强化本国资信、吸收外资流入的有力物质基础。

二、国际储备的构成

根据IMF的统计口径,一国国际储备由以下四种形态的资产构成:

(一)黄金储备

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货币性黄金(Monetary Gold),而非货币用途黄金不在此范围内。黄金一直作为各历史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国际储备资产,主要因其具有实际价值,是可靠的保值手段,储备完全属于国家主权范围内,可自行控制,不受任何超国家权力的干预。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溃崩,黄金非货币化政策的推行,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作用大大削弱,但它可在国际黄金市场销售,换成可兑换货币,完成对外支付。所以,各国货币当局仍持有黄金,将其作为国际储备的组成部分。

各国在制定其黄金储备政策时,依据其国际地位和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和支付中的作用以及黄金与货币关系日益分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采取维持黄金储备的实物量不变的政策;②石油生产国和某些非产油发展中国家采取有限增加黄金储备的政策;③南非采取统一出售黄金的政策。

各国在估计黄金储备价值时,按IMF规定有三种做法:①按黄金实际重量计算;②按35SDR折1盎司黄金计算;③按黄金的国际市场价格计算。

(二)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兑换货币和以其表示的支付手段和流动性资产,主要指银行存款和国库券。一般来讲,作为储备货币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②能自由兑换为其他货币,是国际贸易中普遍接受的国际计价手段和支付手段;③价值相对稳定,中央银行和企业界对其购买力的稳定具有信心。

在国际金本位制时,英镑成为最早的国际储备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储备货币呈多元化趋势,充当储备货币的主要有美元、英镑、法国法郎、日元、德国马克等。1999年欧元启动后,欧元对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未来国际储备货币可能会形成美元、日元、欧元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三)在IMF的储备头寸

在IMF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in the Fund),也称普通提款权(General Drawing Right),是指成员国在IMF普通资金账户中可以自由提取和使用的资产。一国在IMF的储备头寸主要包括:

(1)认缴IMF份额(Quota)中25%的黄金和可兑换货币部分,成员国无须经过批准,可自由提用这部分资金,故此称为一国的国际储备资产。

(2)IMF为满足成员国借款需要而动用的本国货币。按IMF规定,成员国认缴份额的75%可用本币缴纳,IMF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本国货币贷款,则形成该货币所属国家对IMF的债权。对这部分债权,该国可从IMF无条件提取用于国际支付。

(3)IMF向该成员国借款的净额,也构成该成员国对IMF的债权,可无条件提取用于国际支付。

(四)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IMF在1969年9月所创立的无形货币资产。它作为成员国账面资产,赋予成员国在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特别的提款权利,故称特别提款权。这种无形货币的账面资产只能用于成员国政府间的结算,可同黄金、外汇一起作为国际储备,并可用于成员国向其他成员国换取可兑换货币外汇,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偿还IMF的贷款,但不能直接用于贸易与非贸易支付。IMF1970年第1次根据成员国缴纳份额的多少,无条件地按比例分配SDR。IMF已分配但尚未使用的SDR,就构成成员国国际储备资产的一部分。

有15个IMF所指定的官方机构如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发展基金、阿拉伯货币基金、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等也可持有SDR,这些机构虽不能参与SDR的分配,但可以用SDR同成员国进行交易。

SDR从1970年第1次发行后迄今已发行6次,共214亿SDR。SDR创设时与1美元等值,1974年7月1日起,SDR定值与黄金脱钩,改用一篮子16种货币作为定值标准;1981年1月1日又改用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5种货币作为定值标准。根据各国商品和劳务出口额来确定各国货币在SDR中所占的权重。1999年1 月1日欧元启动后,SDR的计算有所变化,篮子中的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变成等值的欧元,换算率为欧洲议会公布的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与欧元之间的锁定汇率。日元、美元、英镑的货币量没有改变。由于SDR定值标准由多种货币组成,属复合货币单位,价值相对稳定,常被用作计价货币单位。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

国际储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及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规模的适度化、结构的最优化及储备资产运用的高效化等方面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一般来讲,国际储备管理主要集中于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水平管理)和结构管理两个方面。

(一)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

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就是对国际储备规模进行有效的选择与确定,故也称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如一国国际储备规模过小,则不利于国际收支逆差的调节、汇率的稳定和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如一国国际储备规模过大,由于储备实际代表对国外资源的购买力,就会减少该国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国内投资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要确定国际储备的最佳规模,首先要了解影响国际储备总量的一些因素。

1.影响国际储备总量的因素

(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如上所述,国际储备代表对国外资源的购买力,保持储备就减少了用于投入国内的资源,客观上牺牲了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从而丧失了一定的国内投资收益率(Rate of Investment Income),这是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由于以外国银行存款、政府债券等形式的国际储备可带来一定的利息收益,所以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等于投资收益率和利息收益率之差。差额大,则成本高;反之,则成本低。成本高,则储备规模小;成本低,则储备规模可能加大。所以,一国持有国际储备规模的大小,受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所制约。

(2)经济开放度与外贸状况。开放度越高,对外贸易规模越大,所需国际储备也越多;反之,则可保持较少的国际储备。一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商品竞争力差,需较多的国际储备;反之,则可保持较少国际储备。

(3)国家信用等级与对外融资能力。信用等级高,对外融资能力强,可持有较少的国际储备;反之,则应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

(4)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一国产业结构健全,并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而及时调整,则可持有较少的国际储备;反之,则需较多的国际储备。发达国家可以本国货币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则较少持有国际储备;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出口起伏与国际收支调整代价大,理应持有较多国际储备。但较多国际储备,会加大其国际储备成本,所以只能持有适量的储备。

(5)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力。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一般受一国的现金结余、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等变量的影响。如果这一机制能高效、顺利进行,则所需国际储备就相对少;反之,则需较多国际储备。

(6)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的选择。对于执行膨胀性经济政策的国家,对进口限制较少,该国货币当局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反之,则持有较少的国际储备。在调节国际收支倾向于自动调节机制的国家,借汇率升降波动来自发调节则国际储备需求较少;倾向于使用人为干预手段的国家,则需较多的国际储备。

(7)外汇管制的严格程度。对经常项下支付与资本项下收支管制严格的国家,所需国际储备量相对少;反之,则相对多。

2.确定国际储备适度量的参考指标

在长期实践中,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计算得出一些可信的数据;某些国际机构通过考察发现货币当局采取的某些特定举措,均可以作为确定国际储备量是否适度的参考指标,这些参考指标或举措有:

(1)国际储备/进口额:25%。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Triffin)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一国的国际储备应与其贸易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根据他的验证,一国的国际储备与进口额的比例一般以40%为合理,低于30%就需要采取调节措施,而20%则为最低限。如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即一国储备量应以满足3个月进口用汇为宜,这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确定储备适度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这一参考指标也存在明显缺陷,因决定国际储备量有如上所述诸多因素,包含许多变量的函数,它不仅受进口额,还受出口、非贸易往来及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仅将进口额作为唯一的变量,过于笼统和机械,有失偏颇。各国具体情况不同,所需储备水平也不同,以一个指标施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是不适宜的。因此,各国可以其作为参考,但仍需结合具体情况加以估算确定。

(2)国际储备/外债:50%。一国国际储备占外债总额的比例是衡量一国资信和对外清偿力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是从满足国际社会对国内经济要求角度而设计的,国际经济界认为一般国际储备额占一国外债总额的50%为宜。

(3)适度国际储备区间:下限为经常储备量,上限为保险储备量。国际储备的区间波动在理论上分为四种储备:一为最低储备量:指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如只利用调节政策与对外融资时,则国际储备为零;二为最高储备量:指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汇率波动剧烈时,该国不利用调节政策与对外融资政策,而完全依据国际储备来调节国际收支与维持汇率的稳定所需的储备量;三为保险储备量:指一国既能满足国际收支逆差的弥补,又能保证国内经济增长所需的实际资源投入的储备量;四为经常储备量:指保证一国正常经济增长所需进口不致因储备不足而受影响的储备量。据此,适度储备量可作一个区间,即以保证一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需的储备量(经常储备量)为下限;以一国经济增长幅度最大时可能出现的进出口贸易量与其他国际支付所需的储备量(保险储备量)为上限,在此区间内各国货币当局进行灵活管理,优化配置。

适度国际储备量的测定指标是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论证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很难达成一致,也很难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所有国家,因此,IMF在评估成员国时,认为一国实行下列举措即被视为储备不足:①在国内实行高利率政策,其目的在于抑制资本外流,鼓励国际资金流入,以保证储备的需要;②加强对经常项下收支与资本项下支出的管制,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加;③将加大储备的积累作为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目标;④持续的对外汇率不稳;⑤新增的储备不是来自经常项下收入与资本投资的增加,而来自于对外借款。与此同时,IMF还采取历史分析法,利用实际储备增减趋势、“特里芬”的国际储备/进口比率和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总差额比率的增减趋势等指标加以综合测评,来确定成员国的适度储备规模。

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确定相当复杂困难,当今尚无完全科学准确、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测算标准。在实践中,各国一般参考上述主要指标与举措,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与不同时期的外汇外贸政策目标,来确定本国适度的国际储备量。

(二)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是指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资产所进行的最佳配置,使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四部分储备资产持有量及其构成要素之间保持合理比例,以便分散风险,获取收益,充分发挥国际储备资产应有的作用。

1.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原则

各国货币当局在进行储备结构管理中,应贯彻三项原则:①安全性:即要保持储备资产的安全、有效和价值稳定;②流动性:即储备资产能及时转化为满足需要的各种国际支付手段,即能随时变现,灵活调拨;③盈利性:即在储备资产保值的基础上能够增值、创利。这三个原则要统筹兼顾,互相补充,统一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因为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呈负相关关系,安全性与流动性越高,盈利性往往越低,如持有外汇短期票据与国库券;盈利性越高,流动性越低,如持有长期政府债券。货币当局应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有保证的前提下,争取较高的盈利。

2.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内容

(1)黄金、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黄金不能直接用于国际支付,因为金价波动较大,其流动性和安全性较低。此外,黄金既不能生息又需较高仓储费,盈利性也较低。因此,许多国家对黄金储备采取不再增加,基本稳定于原来水平的保守控制政策。而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本身具有流动性与安全性优势,盈利性也高于黄金储备。因此,许多国家在稳定或减少黄金储备的同时,采取增加外汇储备的政策。

(2)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管理。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管理包括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和安排、调整各种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以及存放机构的选择等内容。

选择何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并确定其所占的比重,取决于下列因素,在贯彻上述三原则的同时,应与这些因素相衔接:①该国贸易与金融性对外支付所需币种;②该国外债的币种构成;③该国干预外汇市场所需币种;④各种货币的收益率;⑤一国经济政策的要求。

此外,货币当局尚需密切注意选择外汇存放的机构,一定要选择资金雄厚、资信卓著、国际上知名的大银行,以防银行倒闭风险,落实安全性原则。

在做好货币币种安排时,还要密切注意当前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储备货币的汇率走势。为获取某些币种之间的汇率差价,可以在各币种之间进行调整,在掌握对外支付时间差的基础上利用外汇交易(如掉期)或衍生金融工具(为套期保值)达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目的,这是贯彻流动性与盈利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3)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的管理。在贯彻储备管理三原则基础上,做好下述一级、二级和三级储备资产形式的组合与安排:

一级储备资产:其流动性最高,但盈利性最低,其载体主要为国外银行存款、外币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货币当局根据季节或具体的短期对外支付需要,在外汇储备资产中安排一定比重的一级储备。

二级储备资产:其盈利性高于一级储备资产,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资产,其载体主要为2~5年期外国政府中期债券。二级储备资产必要时可通过贴现方式变为现金,弥补一级储备资产的不足。

三级储备资产:其盈利性高于二级储备资产,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资产,其载体主要为外国政府长期债券。一国货币当局根据本国对外债务结构与期限可保有一定数量的三级储备。

四、我国的国际储备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沿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很少,在外汇方面实行“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外汇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外汇储备量很小,年平均约为5亿美元以下。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原则下国际资金流动甚少,而且我国长期实行低价冻结的黄金管制政策,因此我国建立国际储备并不紧迫。除一部分自由外汇贸易及侨汇收入下的外汇储备外,储备资产的其他部分基本为空白。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的合法席位,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储备资产,即由黄金、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四部分构成的国际储备。

(二)我国国际储备构成的特点

1.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的增长既迅猛又曲折。1979年时,我国国家外汇库存只有8.4亿美元,1991年时增长为217.12亿美元,2007年末外汇储备达15282亿美元,居全球第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1~1993年,外汇储备在波动中增长;1994~2000年,外汇储备稳步增长;2001~2007年,外汇储备迅速巨额增长。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走出紧缩,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大量游资涌入,此后每年外汇储备净增加2000亿美元以上。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持续升值,但是外汇储备仍然保持了巨额增长态势。

2.黄金储备数量多年保持稳定

我国一直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黄金储备基本呈稳定态势。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黄金储备数量基本保持在500万盎司的水平,1975年增加到1280万盎司,这一水平保持了6年;1981~2001年黄金储备维持在1267万盎司的水平;2001年12月黄金储备由1267万盎司增加到1608万盎司;2002年12月黄金储备水平进一步增加为1929万盎司,这一水平保持至今。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因黄金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但随着外汇储备数量的大幅增加,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占比低

由于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份额较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的数额十分有限,再加上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因此二者仅占我国国际储备总额的极小部分。1978年我国的特别提款权为0.7亿,储备头寸为1.5亿;1992年特别提款权增加到4.17亿,储备头寸增加到7.58亿;1994年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总和约为12.94亿美元,占当年国际储备的2.42%;200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了中国的份额,由46.872亿提高至63.692亿,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占比由2.33%提高为2.98%,位居第八;2006年9月中国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80.901亿(约合120.23亿美元),份额占比3.72%,份额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然多次提高了我国的份额,两种资产也有了较大增长,但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使这两种资产在整个储备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目前两者所占比重不到1%。

(三)我国国际储备的管理

根据外汇储备支持对外贸易、支持外债和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利润返还三个主要用汇需求,我国外汇储备在2003年就远远高于国际公认标准。对此,国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为过多,形成资源的浪费;一种意见认为,考虑外汇储备非量化因素,如抵御游资冲击、保障金融安全的需求、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差、我国外汇储备中民间储备占比较大、人均外汇储备较低等,我国外汇储备的总体规模并不过大。

表1-5 1993~2009历年中国外汇储备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储备资产以债券为主,结构单一;②储备货币以美元居多,币种单一;③外汇储备管理的机会成本高。因此,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管理也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一,不仅要求安全管理,而且要求高效经营,密切注意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和利率的变化,适时适量进行资产转换,使储备资产投资合理化和多样化,避免国际通货膨胀及利率、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结合当前我国国际储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建议:①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建立以专业化投资管理公司为主体的外汇储备管理运作体系,确立适当的投资主体,保证各个组合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发挥不同管理主体的专业化优势,对不同的投资渠道进行竞争性的比较和约束。②渐进地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实施多元化管理。在确保外汇储备流动性的前提下,将多余部分进行收益率较高的各种投资,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水平。③注重风险管理,增加财富效应。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原则应由传统的“零风险、低收益”向“低风险、中收益”转移,在投资领域中运用国际通行的投资基准、资产组合等来增加外汇储备的盈利能力。④使用存量外汇储备,为经济建设服务。我国应将外汇储备的运用同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如用外汇储备注资,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借鉴韩国经验,与国内商业银行进行货币互换交易,增强央行对冲操作能力等。⑤建立全方位能源战略体系。我国应树立全方位能源战略理念,在价格适宜的时候,可动用部分外汇储备大幅增持石油储备,购买黄金、铁矿石等资源,以应对突发事件。这样不仅有利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

专栏1-2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航母驶向何方?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9月在北京成立,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为2000亿美元,其身后是国家拥有位居全球第一、数额高达1.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有限责任投资公司将正式执掌国家外汇投资大权。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现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现任财政部副部长张弘力三人被任命为中投公司的执行董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央行副行长兼外管局局长胡晓炼五人为非执行董事,原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和现任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则为独立董事。

2007年5月,尚在筹备中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斥资30亿美元,购入黑石1.01亿股,约占后者总股本的9.9%,购入价是黑石招股价31美元的95.5%,约为29.605美元。2007年6月美国房贷次级债危机爆发,同月,美国国会提出议案,拟提高上市私募基金公司的税负水平,并可能在月内实施。黑石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之一,它目前仅承受15%的税负,提高后将达到35%。很快,黑石的股价一路下跌,8月16日,美股全面暴跌,黑石股价最低跌至每股22.04美元,中投公司亏损达到25.55%,约7.666亿美元,合58.241亿元人民币。到11月12日,尽管略有反弹,黑石股价仍为22.26美元。

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是新加坡的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主要在通信传媒、金融服务、交通物流、能源等重要行业投资,投资额达1030亿新元,约合5000多亿元人民币,控股和参股40多家企业,包括掌控新加坡电信、星展银行、新加坡港务等重要企业。新加坡能够成为亚洲主要的金融

中心、航运中心,GIC和淡马锡功不可没。从淡马锡参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海外上市过程,并且赚得盆满钵盈可以看出,战略投资行业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要想完成使命,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制度建设添砖加瓦,路在何方?

本章小结:

1.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按照一定的项目分类统计的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和总貌,通常包括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和平衡项目。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与国际收支的平衡是两个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由于设置了储备资产和错误与遗漏项目,可以是永远平衡的。但衡量国际收支平衡的标准在于自主性交易是否达到了平衡。

3.国际收支分析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了它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金融往来的全部情况,反映了该国对外经济的特点和地位。国际收支分析包括国际收支总差额、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和基本差额等方面的分析。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主要是指综合差额,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和错误与遗漏账户之和。总差额为顺差,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盈余;总差额为逆差,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

4.国际收支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等。

5.国际收支失衡经常发生,较短时间、较小范围内的失衡是正常现象,国际收支长期地、持续地失衡则会影响到一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通过各种机制对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

6.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用于紧急国际支付而持有的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作为一国的国际储备一般均具有官方持有性、流动性及普遍接受性。

7.国际储备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四类。其中特别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资金使用权利,是一种只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用的账目资产。

8.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总量管理和结构管理。一个国家国际储备应该考虑将其持有成本和收益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而其结构取决于各种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重要概念: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经常项目 资本和金融项目 经常转移 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证券投资 错误与遗漏项目 储备资产 贸易差额 经常项目差额 基本差额 官方结算差额 综合差额 国际储备 特别提款权

思考题:

1.如何全面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

2.如何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两大项目之间的关系?

3.如何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

4.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和原因。

5.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6.结合我国实际,谈谈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状态的主要变化和未来趋势。

7.如何理解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

8.影响国际储备管理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确定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9.结合我国实际,谈谈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练习题:

一、判断题

1.由于商品贸易仍然在国际经济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狭义的国际收支就是指这种贸易收支。 (  )

2.目前,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包括在国际收支内。 (  )

3.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已无法借助黄金的输出入而自动调节。(  )

4.从性质上看,按不同的口径进行考察,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国际收支的平衡是一种经常的现象。 (  )

5.在考察一国的国际收支中,只有资本项目才能在总体上反映一国自主性交易的状况。 (  )

6.一国的经济状况是经济膨胀和经常账户顺差,其政策搭配是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  )

7.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记账货币,具有货币的五大职能。 (  )

8.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其国际储备的持有量就可相对较高。 (  )

9.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的波动幅度越大,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越大。 (  )

二、选择题

1.国际收支是一个(  )。

A.存量   B.流量   C.不一定   D.都不是

2.(  )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项目。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贸易收支   D.平衡项目

3.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属于(  )。

A.收益   B.贸易收支   C.转移收支   D.资本项目

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应计入(  )项目。

A.资本项目   B.贸易收支   C.转移收支   D.收益

5.根据国际收入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属于贷方项目的是(  )。

A.进口劳务       B.本国居民获得外国资产

C.官方储备增加     D.非居民偿还本国居民债务

6.国际收支基本差额是指(  )。

A.贸易差额

B.经常项目差额

C.经常项目差额与长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D.经常项目差额与短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7.采用资金融通政策来调整(  )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A.货币性   B.收入性   C.临时性   D.结构性

8.一国经济状况为经济膨胀和经常账户顺差,采用的调整政策是(  )。

A.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

C.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9.一般来说,由(  )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长期且持久的。

A.经济周期更迭     B.货币价值变动

C.国民收入增减     D.经济结构变化

10.一般来说,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会使其(  )。

A.货币坚挺   B.物价下跌   C.通货紧缩   D.货币疲软

11.下列资产中,不属于一国自有储备的是(  )。

A.外汇储备    B.SDRs

C.黄金储备    D.本国商业银行短期外汇债权

12.一国在IMF的普通提款权中,必须用黄金或外汇缴存的比例为(  )。

A.20%   B.25%   C.50%   D.75%

13.对大多数国家来讲,国际储备的特有量占年进口总额比较合理的比例为(  )。

A.20%以下   B.50%以上   C.10%~50%   D.30%~40%

三、案例分析

国际收支与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度尼西亚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资料来源:http://jpkc.xmu.edu.cn/gjjr/anli/anli02.doc)

下表摘录了发生金融危机的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前的1996年底的主要国际收支数据。请你根据这些数据分析:

1.在1996年底,这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怎样的国际收支状况?

2.国际收支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转引自Corsetti G.,Pesenti P.and Roubini N.“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1(1999)305-373)

推荐报刊与网络: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http://www.imf.org。

2.国家外汇管理局,http://www.safe.gov.cn。

3.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boc.cn。

4.世界银行(中文),http://www.worldbank.org.cn。

5.世界投资网,http://www.globefinance.net。

6.《世界经济》杂志,中国社科院主管,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