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币今日外汇汇率查询

人民币今日外汇汇率查询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贸易外汇是指一国出口所收入的外汇和进口支出的外汇,以及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从属外汇,如运费、保险费、银行手续费等。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要货币发行国当局批准,在国际结算中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自由使用、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自由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以外币表示的不同形式的支付手段。未经有关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不能转换为别国货币,或对第三者进行支付的外汇。

第四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

(1)掌握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种类;

(2)理解汇率的标价方法和汇率的决定理论;

(3)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4)掌握国际收支的定义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5)了解国际收支失衡及国际储备的构成。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也是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靠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国的GDP攀上了世界第三的位置,国外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低价格、高消费的生活。但是,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的环境下,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位于江苏省最南部太湖流域的吴江市盛泽镇,是与苏州、杭州、湖州齐名的中国四大丝绸之都之一,拥有数万台套国内外领先的生产设备,是重要的世界级纺织品生产基地。但是从2007年开始,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盛泽镇的纺织业风云突变,在盛泽镇中小型纺织企业聚集的一条大道,原来的车水马龙已经不再,只能偶尔看到一两辆汽车在宽阔的大街上驶过,大量中小企业陷入了“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的怪圈。这些中小企业如果不接订单,就没有收入;若接了订单,又可能因为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使货款结算日延后,最终因人民币升值而导致收回的货款巨幅缩水,甚至产生亏损。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会对外贸企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汇率的变动究竟是怎样作用于外贸公司的?又是什么决定了外汇汇率呢?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的特征与种类

(一)外汇的定义与特征

1.外汇的定义

外汇(Foreign Exchange)是国际贸易的产物,是国际贸易清偿的支付手段。外汇的定义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动态意义看,外汇是不同国家的货币进行交易的行为,即通过“汇”和“兑”,把一个国家的货币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金融活动中去。从静态意义看,外汇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主要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和以外币表示的信用工具等。国家货币信用活动中所广泛使用的“外汇”一词,一般是指静态的外汇。

静态的外汇的定义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其具体存在形式通常是:①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②外币支付凭证,包括外币银行汇票、银行支票、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各类长期与短期的外国政府债券、外币公司债券、外币股票、外币可转让存款单等;④以外币表示的其他可以取得外汇收入的债权凭证,包括租约、房契、地契等。广义的外汇是指一切能用于国际结算的对外债权。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能用于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对外汇做出的定义,就属于广义外汇范畴:“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其中包括由中央银行及政府间协议而发生的在市场上不流通的债券,而不问它是以债务国货币还是以债权国货币表示。”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对外汇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它包括:①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②外币支付凭证或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⑤其他外汇资产。”

2.外汇的特征

对于一般国家而言,一笔资产被认为是外汇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以外币计值或表示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不能视为外汇,以外币计值或表示的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也不构成外汇。例如,美元为国际支付中常用的货币,但对美国人而言,凡是用美元对外进行的收支都不算是动用了外汇。

(2)具有充分的可兑换性的资产,能用于多边国际结算。一般来说,只有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同时能不受限制地存入该国商业银行的普通账户才算作外汇。例如,美元可以自由兑换成日元、英镑、欧元等其他货币,因而美元对其他国家的人而言是一种外汇;而我国人民币现在还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种类货币,人民币尽管对其他国家的人而言也是一种外币,却不能称作是外汇。

(3)可被各国普遍接受的金融资产。外汇必须具有可靠的物资偿付的保证,以保证它的支付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府都愿意接受,用来偿付对外债务。例如,空头支票、拒付的汇票等均不能视为外汇。

(二)外汇的种类

1.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外汇

根据来源与用途的不同,外汇可分为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外汇。贸易外汇是指一国出口所收入的外汇和进口支出的外汇,以及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从属外汇,如运费、保险费、银行手续费等。非贸易外汇是指进出口贸易以外所收支的外汇,此类外汇有侨汇、旅游、航空、港口以及邮电等方面收支的外汇。

2.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

根据可兑换程度不同,外汇可分为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要货币发行国当局批准,在国际结算中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自由使用、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自由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以外币表示的不同形式的支付手段。常见的自由外汇有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等。记账外汇又称协定外汇或双边外汇,是指根据两国政府有关贸易清算(支付)协定开立清算账户,在贸易往来或经济援助协定下所使用的外汇。未经有关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不能转换为别国货币,或对第三者进行支付的外汇。通常只能根据有关协定在协定国之间使用。

3.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

根据交易的交割时间不同,外汇可分为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即期外汇,又称现汇或外汇现货,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立即交割或在两个营业日内完成交割的外汇。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或远期汇兑,是指到约定日期依照合同规定的汇率进行交割的外汇。远期外汇的期限一般为1~6个月,也可长达1年。

二、汇率的定义与标价法

(一)汇率的定义

汇率(Exchange Rate)又称为“汇价”或“兑换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用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所表示的价格,或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因此简单讲,汇率就是货币的价格。汇率是由于国际结算中本币与外币折合兑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国际间汇兑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国际间经济往来的必要前提。作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价值联系的桥梁,汇率的变动对各国的国内经济与国际间经济关系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汇率的标价法

汇率有两种标价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即以1单位或100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又称应付标价法(Giving Quotation)。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一时期,则外汇汇率上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少于前一时期,则外汇汇率下跌,外币贬值,本币升值。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市场一般用直接标价法,我国所用的也是直接标价法。例如,美元的汇率就表示为:1美元/6.90人民币(见表4-1)。

(日期:2010年3月12日  单位:人民币/100外币)

表4-1 中国工商银行人民币即期外汇牌价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网站,www.icbc.com.cn。

另一种标价法是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又称应收标价法(Receiving Quotation)。在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本币折合的外币数额多于前一时期,则外汇汇率下跌,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反之,若一定单位的本币折合的外币数额少于前一时期,则外汇汇率上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两种货币的相对升值或贬值幅度可用式(4.1)计算。目前在世界各国中主要是英国、美国和欧元区采用间接标价法。

美元贬值幅度=人民币升值幅度=(8.27÷6.90-1)×100%=19.9%  (4.1)

上述汇率标价方法中,数额固定不变的货币被称为基准货币或被报价货币,数量不断变化的货币被称为报价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基准货币是外币,报价货币是本币;间接标价法下,基准货币是本币,报价货币是外币。

银行在经营外汇买卖业务时,采取的是“低买高卖”的原则,银行卖出外汇的价格叫卖出价(Offer Rate),银行买进外汇的价格叫买入价(Bid Rate),卖出价高于买入价,两者的差额一般为1‰~5‰。而为便于客户分析外汇行情的上下波动,常见于报刊杂志或经济分析之中的外汇价格为中间价(Middle Rate),即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价。

此外,有的银行在对外挂牌公布汇率时,还另注明外币现钞价(Bank Notes Rate),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对外汇实行管制的国家。由于外币现钞在本国不能流通,需要把它们运至国外才能使用,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外汇现钞在使用与调拨上存在一定时滞,要经过一定时间并积累到一定数额,才能送到国外银行,在运输现钞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保险费、运费,在此期间,银行还要承担一定的利息损失和外汇风险。所以一般来讲,银行购买外币现钞的价格要略低于购买外汇票据的价格,银行通常通过压低现钞买入价来规避此类风险。而卖出外币现钞的价格一般和外汇卖出价相同。

由于银行的外汇业务还分即期与远期两类,这两类交易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外汇报价,即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也称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后当天或者次日办理交割的汇率。远期汇率,是指银行向客户买卖外汇,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远期汇率通常以即期汇率为基础来表示,银行首先报出即期汇率,在即期汇率的基础上再报出调期率。调期率是指某种货币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之间的差价,它有三种形态:“升水”、“贴水”、“平价”,其关系为:①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称“升水”或“溢价”(At Premium);②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称“贴水”或“折价”(At Discount);③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称“平价”(At Par)。在不同的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

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

专栏4-1

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由于外国货币种类很多,一国在制定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时,逐一地根据它们的实际价值进行对比来确定,既麻烦也没有必要。一般做法是,在众多的外国货币中选择一种货币作为关键货币,根据本国货币与这种关键货币的实际价值对比,制定出对它的汇率,称为“基本汇率”,而后其他各种外国货币与本币之间的汇率可以通过基本汇率和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套算出来,这样得出的汇率就称为套算汇率或交叉汇率。套算汇率的计算方法有以下三种:

1.已知2组货币的中间价:如1GBP=l.7701USD,1USD=109.71JPY,计算得到英镑对日元的套算汇率为1GBP=1.7701×109.71JPY=194.1976JPY。

2.已知中心货币相同的2组货币报价:如1USD=7.7972~7.8012HKD,1USD=109.51~109.91JPY,则可采用将银行报价左右两边交叉相除法,计算得到港币对日元的套算汇率为1HKD=(109.51/7.8012)~(109.91/7.7972)JPY=14.0376~14.0961JPY。

3.已知中心货币不同的2组货币报价:如1USD=7.7972~7.8012HKD,1GBP=1.7678~1.7724USD,则可采用将银行报价左右两边同边相乘法,计算得到英镑对港币的套算汇率为1GBP=(7.7972×1.7678)~(7.8012× 1.7724)HKD=13.7839~13.8268HKD。

三、汇率决定理论

(一)自由浮动汇率制下供求关系决定汇率

在自由浮动汇率制(见本章汇率制度种类的介绍)下,汇率由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和外汇需求的关系决定,这与普通商品的供求决定商品价格的原理是一样的。

人们由于购买外国商品、在国外进行投资和投机活动或出于保值等动机而对外汇有需求。外汇的需求随着外汇汇率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外汇汇率的下降而增加,因此外汇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见图4-1中的需求曲线D。另外,出口商、从国外抽回投资的经营者以及在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等形成了外汇市场的供给,外汇的供给与外汇汇率同方向变动。在图4-1中,供给曲线S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在供求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汇率最终在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处E点达到均衡,此时的汇率e0是市场均衡汇率,外汇交易量Q0是市场均衡的交易量。

图4-1 汇率的决定

在同一汇率水平下,外汇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例如由于进口增加或对外投资增加,D从D0移至D1的位置,见图4-2。另外,在同一汇率水平下外汇供给的增加会使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例如出口能力增加或吸引外资能力增加使S 从S0移动到S1的位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改变均衡汇率的水平,形成新的均衡点E1

图4-2 均衡汇率的变动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e Power Parity,PPP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理论依据是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一价定律是指假设各国间贸易费用和关税为零,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商人们在国际间的商品套购活动会使各国商品价格趋于一致,这时尽管各国的商品标价不同,但不过是按照汇率把以一国货币标价的商品价格折算成以另一国货币标价的价格而已。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由其在各自国家里的单位货币购买力之比表示,即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该理论指出,本国人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在其发行国有购买力,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有购买力。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最基本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跌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一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本观点是: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即:

E=Pa/Pb     (4.2)

其中,E为直接标价法表示的A国汇率;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例如,假定同样的一组商品,在美国卖100美元,在中国卖700元人民币,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E=Pa/Pb=700/100=7,用直接标价法就表示为:1美元/7人民币。

2.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ly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说明的是在两个时点内汇率的变动。由于商品价格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E1和E0分别代表当期和基期的汇率;Pa1和Pa0分别代表A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Pb1和Pb0分别代表B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此等式表明,两国货币间汇率的变动幅度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差,即本国通货膨胀率超过外国时,本币贬值;外国通货膨胀率超过本国时,则本币升值。如果用πa和πb分别表示A国和B国当期的物价变动幅度,则式(4.3)可简化为:

例如,假设美元兑人民币基期的汇率为1美元/7人民币,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6%,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10%-6%= 4%,计算得到E1为1美元/7.28人民币,这表示年末时一个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数将为年初时的1.04倍,这意味着年末时的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贬值了,即通货膨胀提高引起货币购买力降低,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反之,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为6%,而美国的为10%时,则年末时一个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数只是年初的0.96倍,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则凭借着本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而相对于美元升值。如果两个国家在同一间隔期内的通货膨胀率保持相同,则这两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在同一期间保持不变。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根据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能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三)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货币市场上利率差异与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关系,其主要观点为:由于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者为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如甲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乙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从乙国调到甲国。同时,为避免汇率风险,投资者一般按远期汇率把在甲国的投资收益变为乙国货币,并将此收益与在乙国投资所得收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两国投资收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直到通过汇率的调整,两国的投资收益相等时,国际间的资本移动才会停止。因此,两国货币汇率的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的利率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P=R-Rf      (4.5)

其中,P代表两国货币汇率的升贴水率,即两国货币的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之差;R和Rf分别代表本国和外国的利率。此等式表明,当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时,本币预期贬值(升值)的幅度等于国内与国际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

四、汇率制度种类及选择

(一)汇率制度的种类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Regime),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从历史上看,汇率制度基本上可分为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两种类型,并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由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发展的过程。

1.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在这种制度下,中央银行固定了汇率,并按这一水平进行外汇的买卖。中央银行必须为任何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按官方汇率提供外汇。当有盈余时购入外汇,当有赤字时售出外汇,以维持固定的汇率。从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来看,19世纪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都属于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金本位制下的特点是用黄金来表示货币的价值,即每种货币都有法定含金量。由于各国的货币与黄金有固定的比价,因而不同国家的货币之间也建立起固定的关系。在金本位制下,决定两国汇率的基础是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Mint Parity)。市场汇率则因供求关系变动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上涨或下跌具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

黄金输送点是指金本位制下,汇率波动引起黄金输出和输入国境的界限。黄金输送点与铸币平价之间的差异取决于单位货币黄金在两国之间的运送费用,包括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等。因此,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黄金运送费用,它限定了汇率的波动幅度。

例如:1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015格林,而1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林,则:

1英镑=113.0015/23.22=4.8665美元     (4.6)

其中的比例关系就是这两种货币的铸币平价。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当然,这种固定汇率也会因外汇供求、国际收支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但是其波动范围仅限于黄金输送点。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黄金运费,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黄金运费,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是比较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它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金本位制从1880年开始到1914年结束,它的全盛时期为189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它的终结。其后的1941~1944年,金本位制处在中断、恢复和最后崩溃阶段。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已走向最后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一片混乱。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纸币流通的管理通货制度。从统一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分裂为若干货币集团。主要的货币集团有三个:英镑集团、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集团内部对货币比价、汇率波动界限、货币支付与兑换均有严格规定;同时对集团外的国际支付实行严格管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等国家开始检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萧条的原因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爆发的根据,酝酿战后准备实施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4年7月,美、英、中、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生效,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一固定、双挂钩、上下限、政府干预”的固定汇率制。“一固定”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执行固定汇率制;“双挂钩”是指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上下限”是指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下波动幅度为1%;“政府干预”是指各国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有义务维护本币对美元汇率在规定的范围内波动。

但是,由于实行纸币流通的国家普遍存在着纸币贬值的现象,纸币的法定金平价与其实际所代表的金量严重脱节。在这种情况下,纸币的汇率不应由纸币的黄金平价来决定,而应以贬值了的纸币实际上代表的金量为依据。在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变化的规律受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与国际收支的状况制约。通货膨胀越严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上涨得越高,国际收支状况越恶化,外汇汇率也上涨得越高。此时汇率的波动,已经没有金本位制度下黄金输送点的界限,外汇汇率有时上涨得奇高,在自由市场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实际上,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固定汇率制了。表4-2反映了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的区别。

表4-2 两种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上经常发生的现象,而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浮动汇率可以分为不同分类。

(1)按政府是否干预,浮动汇率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又称清洁浮动(Clean Floating),是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但实际上,今天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浮动,即使是主要的发达国家政府,也会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ing)又称肮脏浮动(Dirty Floating),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政府或货币当局为了减缓市场汇率的波动,或使汇率向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波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通过对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2)按浮动的方式,浮动汇率可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和钉住浮动。单独浮动(Independent Floating)是指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不发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自动调整,如美元、英镑、日元等货币均属于单独浮动。

联合浮动(Joint Floating)又称为共同浮动或集体浮动,是指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并规定波动幅度,同时对非成员国货币实行同升同降的浮动汇率。例如,197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了建立稳定的货币区,对成员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卢森堡、原联邦德国)之间的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并规定上下浮动的界限为货币平价上下各1.125%;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盟,汇率波动幅度为平价上下的各0.75%;但这些成员国货币与英镑实行浮动汇率。

钉住浮动(Pegged Floating)指一种货币钉住另一种货币、特别提款权或“一篮子货币”(Basket of Currencies),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随被钉住的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浮动而浮动。一些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其对外经济往来主要集中于某一个工业发达国家,通常主要使用某一种外币。为使这种贸易、金融关系得到稳定发展,免受汇率频繁变动的不利影响,这些国家通常使本国货币钉住工业发达国家的货币。而有时为了摆脱本国货币受到某一外币的支配,有些国家将本国货币同“一篮子”外国货币挂钩。这“一篮子”外币主要由与本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际货币和对外支付使用最多的货币组成。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货币就与特别提款权挂钩。

目前西方工业国家主要采取的是管理浮动和联合浮动两种汇率制度。而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少数实行单独浮动。目前世界各国汇率制度呈现多元化局面,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得到发展。在钉住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两种汇率制度之间,还存在着其他“中间道路”的汇率安排。包括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爬行钉住汇率制度以及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等。

专栏4-2

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

中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它的现行汇率制度较为特殊,既不是由政府规定汇率水平或波动幅度的固定汇率制,也不是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汇率自由涨跌的浮动汇率制,而是1983年10月中国香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实行的联系汇率制。

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隐含着深刻的历史,与其说它是经济波动的结果,还不如说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的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的一种。香港由商业银行发行货币,政府通过法律授权发钞行以7.1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比率向外汇基金交纳和获取美元来发放和回笼港元,同时,发钞行与持牌行之间也以同样的方式收放港币。它的最大特点是每发行1港元就有等值的美元来支持。因此,是完全意义上的钉住汇率制度。

在外汇市场上,港元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当港元市场汇率低于官方汇率时,银行会进行套汇,即在同业货币市场以官方固定汇率通过发钞行从外汇基金将港元兑回美元,然后在外汇市场上低于官方汇率抛出,这样将使得美元供应增加,港元流通量减少,触发套利行为,从而增加对港元的需求,最终导致港元市场汇率回升到官方汇率的水平。反之,当港元市场汇率高于官方汇率时,通过发钞行向外汇基金换取港元以赚取差价。由此可见,联系汇率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其他汇率制度所不具有的市场自动调节机能。

(二)汇率制度的选择

近年来,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家开始反思现行汇率制度的弊病。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而言,汇率制度的选择对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作为汇率制度的两极,完全固定与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究竟孰优孰劣,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而无论是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制,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的特点

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经济交往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

但是,固定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为维护固定汇率制也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比如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本币汇率将下跌,成为软币,为维护汇率稳定,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但这会使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失业增加。实行固定汇率还要求一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国际储备。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必然出现外汇黑市,黑市的汇率要远远高于官方汇率,这样反而会不利于经济发展与外汇管理。

此外,固定汇率最致命的缺陷是与货币政策的矛盾,也就是著名的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的稳定。例如,在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以前,泰国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但与此同时,泰国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迅速放松外汇管制,并尝试实施独立的国内货币政策(如上调国内利率至高出美国利率的水平)。其后果就是大量的“热钱”源源不断流入国内,造成本国股市和楼市的泡沫。

2.浮动汇率制的特点

实行浮动汇率有利于通过汇率的波动来调节经济,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不需要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随着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最能体现经济的真实需求,实行浮动汇率,一国不需竭力维护固定汇率,也就不需要采取为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所进行的贸易管制,从而避免了资源配置的扭曲,提高了经济效益。尤其在中央银行的外汇与黄金储备不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对经济较为有利,能够防止国际游资冲击,避免爆发货币危机,同时也能取缔非法的外汇黑市交易。

浮动汇率制还可避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递到国内:①根据一价定律,当汇率保持固定不变时,国外物价水平上涨直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②国外通货膨胀将带来本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增加本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本国的货币供给增加,间接引起国内通货膨胀。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外通货膨胀将通过本国货币汇率上浮得以抵消,不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

然而,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频繁与剧烈的波动,使进行国际经济交易的经济主体难于核算成本和利润,并使它们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所造成的外汇风险损失,从而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浮动汇率制还为外汇投机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这必然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的监督往往也难以奏效,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

3.汇率制度的选择

既然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各自都有优势和劣势,那么,一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呢?如何选择适合本国的汇率制度,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最激烈的争论主题。以下两个著名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将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论”主要是由海勒(R.Heller)提出的,他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是取决于经济结构特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规模;二是经济开发程度;三是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地域分布;四是通货膨胀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五是国内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及其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如果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即一国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一般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制;而如果一国的经济规模大,经济开放程度较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并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出收入较为可观和频繁,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表4-3反映了“经济论”的汇率制度选择标准。

表4-3 “经济论”的汇率制度选择标准

汇率制度选择的“依从论”主要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依附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主要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对外依赖关系,至于采用何种货币作为参考货币,则取决于该国对外经济、政治等关系的集中程度,尤其是钉住汇率制度。例如,从美国的进口在其进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国家,或者从美国得到大量军事赠与以及从美国大量购买军需物资的国家,还有同美国有复杂的条约关系的国家,往往将本国货币钉住美元。而同美国等主要工业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较为“温和”的国家,则往往选择钉住一篮子货币。

五、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首次在天津诞生,当时1美元兑换80元旧人民币。1950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自人民币汇率产生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几个阶段的发展,其基本趋势是汇率决定从行政管理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钉住汇率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汇率决定及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1.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的演变

(1)第一阶段(1949~1950年)。这是中国汇率制度的创建时期。这段时期内的人民币汇率安排主要是依据物价水平,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1949年到1950年3月,由于国内物价不断上涨,加之当时“推动出口,积累汇源,保证出口,奖励侨汇”的汇率方针,人民币汇率进行了52次调整,人民币贬值了525倍。此后直到1952年底,由于国内物价稳步下跌,并为打破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日益严厉的“封锁禁运”,加速必要物质的进口,汇率政策由“奖入限出”调整为“鼓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因而,人民币汇率不断调高,到1952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为1美元兑换26170元旧人民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不仅与贸易无关,也与市场供求无关,而仅仅作为非贸易结算和编制计划的工具。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外贸部所属的外贸专业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由于我国国营公司的进出口业务都按国家计划执行,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不再起调节作用,而主要作为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以及非贸易外汇兑换结算之用。同时,当时的国际汇率制度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之间的汇率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的汇率影响很小。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参照“物价对比法”计算确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955~1971年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兑换2.2673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73~1978年)。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出现高估的现象,并且实行的是贸易和非贸易的单一汇率,即对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和非贸易外汇的兑换使用同一汇价。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市场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汇率也随之频频调整。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的确定原则,也由此前的“物价对比法”改为按“一篮子货币”计算,即选择中国在对外经济交易中使用频繁的若干货币组成“货币篮子”,根据各币种的重要性和政策需要加权计算人民币汇率,并依据篮中货币的浮动情况和政策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

2.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的演变

(1)第一阶段(1979~1984年)。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仍然处于高估的状态,属于典型的双重汇率制,从性质上来说属于贸易性汇率。为了加强经济核算以及适应外贸和外汇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率,一是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其一直被固定在1美元兑换2.80元人民币的水平上。二是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的汇率,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并随着“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而相应变动,从1980年的1美元兑换1.4984元人民币,逐步下调至1984年初的1美元兑换2.3200元人民币。

除上述双重汇率外,这一阶段实际存在着外汇调剂汇率。1979年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后,中国银行于1980年10月获准开办外汇调剂业务;外汇调剂价格的波动幅度为贸易内部结算价的5%~10%,现汇调剂价格不得超过3.08元人民币/美元。

(2)第二阶段(1985~1993年)。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呈大幅贬值的趋势,仍然实行的是官方牌价和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一方面,1985年,中国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人民币汇率由双重汇率制恢复为单一汇率制,该汇率以贸易汇价为基础。另一方面,1986年,国家允许外汇额度参与调剂,并逐步放松调剂价格管制。因此,在这段时期名义上是单一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出现了官方牌价和调剂市场价格并存的局面。

这一时期,人民币官方汇率阶段性大幅调低,并尝试实行有管理的浮动。为改变人民币长期高估的状况,1985年1月9日、1986年7月5日、1989年12月16日、1990 年11月17日,人民币官方汇率先后四次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的差距有所缩小。同时,由于国家不断提高外汇留成比例,放宽外汇调剂范围,逐步放松直至最终解除对外汇调剂价格的管制,调剂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不断改善。

(3)第三阶段(1994~2004年)。这一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上是在较窄的区间波动的,实际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发展成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削弱了供求力量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的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消除以前存在的官方汇率与外汇市场调剂价格并存的状况。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人民币在经常账户下实现有条件的可兑换。第三,建立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第四,人民币汇率确定方法采用供求定价法,由外汇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汇率水平。

(4)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完善,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②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③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④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价格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价格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标志着中国外汇市场进入了向市场化、自由化方向发展的新阶段,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正逐步确立。此后4年里,在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机制、改革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首先是外汇资金运用的理念由“宽进严出”转变为平衡式的外汇流入流出管理思路,强制结售汇正在积极向意愿结售汇转型,逐步放宽企业和居民的用汇限制。其次是有序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积极开展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拓展银行外汇理财业务,研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伴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4年来,人民币汇率水平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人民币汇率突破7.8元,正式超越港元;2008年,人民币汇率突破7元,进入“6时代”;截至2010年2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8269元,升值了约20%(见图4-3)。

图4-3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

(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好处有:一是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进口成本。二是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基本上处于薄利多销的状态,出口利润的增长远低于出口量的增长,实际资源转移速度加快,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的人民币收入相应减少,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或是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量,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三是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及其他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商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恶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商品国外销售价格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四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成本,有利于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缩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五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人民币升值节省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使得国内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六是可以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少由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靠价格取胜,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很多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出口的抑制又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众多的劳动力就业。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远大于对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一旦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势必造成就业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商来华投资的增长速度,因为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已在华外资企业的资产增值,但却会使准备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的投资成本增大。四是人民币升值为已流入中国的国际游资提供了获利机会,并有可能增强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从而加剧国际游资的非正常流动。

结合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来看,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确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引起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贸易量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其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个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与其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发生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记录。所谓对外经济交易是指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商品、劳务和资产的所有权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行为。这个概念建立在经济交易(Economic Transaction)的基础上,既包括已实现外汇收支的交易,也包括尚未实现外汇收支的交易,因而称为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则建立在现金基础(Cash Basic)之上,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的收入与支出。由于这一概念仅包含已实现外汇收支的交易,因此称为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都使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及其编制方法

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

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半年、一季或一个月)所有对外外汇收支的系统记录,并应用会计原则,按照会计核算的借贷平衡方式编制,经过调整最终达到账面上收付平衡的统计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不仅综合记载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情况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消长对比情况,还集中反映了该国的经济类型和经济结构,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现代会计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也即以借、贷作为符号,每个项目都有借方和贷方两栏,借方(Debit)记录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贷方(Credit)记录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每笔经济交易同时分记有关的借贷两方。按照此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全部项目的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总是相等的,这也是其被称为“平衡表”的原因。

(2)国际收支平衡表应记录所有发生在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居民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其不同于法律上的公民,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和自然人。在一国居住超过1年以上的法人和自然人均属该国的居民,而不管该法人和自然人的注册地和国籍。例外的情况是留学生、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出国就医者等,不论时间长短,均属于派出国居民;国际性机构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3)所有国际经济交易的记录时间采取权责发生制,是指一旦经济价值产生、改变、交换、转移或消失,交易就被记录下来,一旦所有权发生变更,债权债务就随之出现。如签订国际买卖合同、货物装运、结算、交货、付款等一般都是在不同日期进行的,为了统一各国的记录口径,均以所有权的变更日期为标准。

(4)所有的记账单位需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既可以是本币,也可以是外币,例如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选取的记账货币就是美元。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不同国家往往根据不同的经济交易内容和范围以及不同的经济分析需要,编制不同内容和格式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便于横向比较和综合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最新版为第五版),此出版物对国际收支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标准构成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和说明,使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格式趋于统一和标准化。

根据国际收支发生原因的不同,即不同类型的国际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可分为三大基本账户: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以及错误与遗漏账户,各账户下再按照交易内容又分若干项目。

1.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

经常账户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账户,它表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自我创汇的能力,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账户的变化,具体包括:

(1)货物和服务(Goods and Services)。货物项目系统地记录一国商品的进出口情况,货物进出口又称有形贸易。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服务项目系统地记录服务的进出口,服务进出口也称无形贸易,包括运输、旅游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其他服务项目,如通信、建筑、金融、计算机、专有权使用和特许以及咨询、广告等。

(2)收入(Income)。收入项目系统地记录因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而引起的要素报酬收支。收入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其中职工报酬包括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给非居民工人的工资、薪金和其他福利;投资收入指居民因持有国外金融资产或承担对非居民负债而造成的收入或支出,包括直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

(3)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s)。经常转移属于单方面转移项目,专门记录单方面、无对等的交易,即在国际间移动后并不产生归还或偿还问题的交易。包括:①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如战争赔款、政府间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和捐赠、政府与国际组织间定期缴纳的费用,以及国际组织作为一项政策向各国政府定期提供的转移等。②私人的无偿转移,如侨民汇款、捐赠、继承、赡养费、资助性汇款、退休金等。

2.资本与金融账户(Capital Account and Financial Account)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1)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包括资本转移(Capital Transfers)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Capital Transfers and Acquisition or Disposal of Nonproduced,Nonfinancial Assets)的收买和放弃。其中资本转移项目主要记录投资捐赠和债务注销的外汇收支,投资捐赠可用现金形式来进行(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非居民转移资产价值征收的税款,如遗产税等),也可用实物形式(如交通设备、机器和机场、码头、道路、医院等建筑物)来进行;债务注销是指债权人放弃债务,而未得到任何回报。资本转移与经常转移的区别在于:后者经常发生,规模较小,并直接影响捐助者与受援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前者则不经常发生,规模较大,也不直接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消费。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是指各种不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有形资产(土地、地下矿藏)和某些无形资产(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等)的收买或出售。关于无形资产,需要指出的是,经常账户的服务项下记录的是无形资产的运用所引起的收支,而资本账户的资本转移项下记录的则是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买卖所引起的收支。

(2)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包括了引起一个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与经常账户不同,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并不按借贷方总额来记录,而是按净额来计入相应的借方或贷方。根据投资类型或功能,金融账户可以分为以下五类项目:①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这一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并且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着相当大的影响。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在国外直接建立分支企业,或购买国外企业10%以上股票的形式实现。②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其中债务证券可细分为长期债券、中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投资的利息收入或支出按净额记录在经常账户下,本金还款记录在金融账户下。③衍生金融产品(Financial Derivatives)。主要包括无条件的远期合同和期权合同。这是《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第三次修订所增改的一项内容。由于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数量和重要性都有所增加,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一个独立的职能类别反映了这类金融工具重要性的提升,也强调了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类型的金融工具之间的区别。④其他投资(Other Investment)。这是一个剩余项目,它包括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储备资产未包括的金融交易。⑤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储备资产包括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在手的外部资产。它可以分为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储备资产的相关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国际储备这一部分详细介绍。

3.错误与遗漏账户(Errors and Omissions Account)

错误与遗漏账户是人为设立的一个项目,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借贷总额应当相等。但是,由于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原始资料来源分散不一,有的数据甚至还来自于估算,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有些数据须保密,不宜公开;有些数据如商品走私、资金外逃难以掌握),致使上述两账户的借贷总额不能相等,为此设立错误与遗漏账户人为地进行调整,以轧平平衡表中借贷方差额。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所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表4-4简要记录了2009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表4-4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百万美元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

二、国际收支差额及国际储备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根据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最后总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是会计意义上的平衡。但是在现实中,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某一具体项目的借方与贷方经常是不平衡的,收支相抵后,总会出现差额,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的含义。具体项目上出现的差额称为局部差额。收入大于支出,称为顺差;支出大于收入,称为逆差。各项局部差额的总和便是国际收支总差额,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亦称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全部项目中,除了错误与遗漏账户之外,其余所有的项目都代表着实际的交易,所有这些交易活动,按照其交易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又称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是指经济实体或个人出于某种经济动机或目的,主动自发地进行的经济交易。如为追逐利润而进行的商品和劳务输出入或者其他投资、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都是自主性交易。所谓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又称事后交易(Export Transactions)或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是指为弥补或消除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差额而进行的经济交易。例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储备资产,或者为支付进口而减少在国外的银行存款或从国外融通资金等。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必然要由调节性交易来调节或弥补,因此,国际收支平衡实质上是指自主性交易的收支基本相等。所以如果一国的自主性交易自动相等或基本相等,不依靠调节性交易来调节,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这也是开放经济下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政策目标之一。

这种按交易动机识别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方法在理论上看虽然很有道理,但在统计上和概念上很难准确区别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因为一笔交易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是不同的种类。例如,一国货币当局以提高利率来吸引外资,就投资者而言属自主性交易,就货币当局而言却属补偿性交易;如果投资者是该国居民,则同一笔交易既可归入自主性交易,也可列入补偿性交易。因此,这种识别国际收支差额的方法仅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迄今为止,还无法将这一思维付诸实践。

(二)国际收支差额

由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都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金融运行良好的指标,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定量分析结果就成为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差额的统计口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见图4-4)。

图4-4 国际收支差额的统计口径

1.贸易收支差额

贸易收支差额(Trade Balance)又称净出口、贸易余额,是指一国商品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从国际收支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的概念一直沿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如今的贸易收支仅仅只是国际收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代表国际收支的整体,但是,对于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以至于经常性地把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此外,贸易收支所记录的商品的进出口情况还可以综合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反映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即使像美国这类资本与金融账户比重相当大的国家,仍然非常重视贸易收支的差额。

2.经常账户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上借方总值和同期贷方总值之差,包括经常账户下全部子项目的外汇收入和支出的对比。当其为顺差时,实际上反映的是由于本国真实资源的流出大于他国真实资源的流入而形成的净外汇收入,也是当期本国让渡给他国的可支配本国物质资源的程度。虽然经常账户的收支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而被各国广泛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例如,当经常账户为盈余时,就要通过资本的净流出或储备资产的增加来平衡;当经常账户为赤字时,就要通过资本的净流入或储备资产的减少来平衡。同时,国际经济协调组织也经常采用这一指标对成员国经济进行衡量,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特别重视各国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

3.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

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Capital Account and Financial Account Balance)是分析国际收支账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记录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本国的投资净额或贷款/借款净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具有两方面的分析作用:

(1)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可以了解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一般而言,一国的资本市场越开放,金融市场越发达,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流量总额就越大。由于各国在利率、金融市场成熟度、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和货币价值稳定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要保持这一余额为零是非常困难的。

(2)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所以,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可以折射出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在国际收支中一笔贸易流量通常对应一笔金融流量,可以说,经常账户中实际资源的流动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中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如果不考虑错误与遗漏,经常账户中的余额必然对应着资本与金融账户在相反方向上数量相等的余额,也就是说,经常账户余额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之和等于零。当经常账户出现赤字时,必然对应着资本与金融账户的相应盈余,这意味着一国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影响金融资产流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主要是影响国内和国际各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与风险的各种因素,例如利率、各种其他投资的利润率、预期的汇率走势和税收方面的考虑,以及政治风险等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资本与金融账户与经常项目之间的这种融资关系正在逐渐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资本与金融账户为经常项目提供融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如果一国难以吸引国外资本流入,那么势必主要通过本国政府持有的金融资产(即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储备资产)进行融资。由于一国的储备数量是有限的,所以这一融资也是有限的。再比如说,如果提供融资的主要是国外资本(即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那么这种融资方式将受到稳定性和偿还性两方面的限制。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流入的资本并不一定稳定。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变动,乃至于突发事件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资本的大规模撤出。同时,这些资本中有相当部分以短期投机为目的,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如果主要依靠这类资本融资,很难长期维持下去。②利用外国资本进行融资必然面临着偿还的问题。如对借入资金使用不当,这一偿还就会非常困难。特别是当吸引资本流入的高利率并非自然形成,而存在人为扭曲的因素时,更容易发生偿还困难。资本流入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意味着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从而蕴涵了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持经济稳定,政府也会限制资本与金融账户对经常账户的融资作用。

其次,资本与金融账户已不再是被动地由经常项目决定,并为经常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曾经在长时期内依附于贸易活动,本身流量有限,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并不突出。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近20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流量远远超过国际贸易流量,从根本上摆脱了与贸易的依附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对一国乃至于世界经济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最后,在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的融资关系中,债务和收入因素也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收入账户是影响经常账户状况的重要因素,资本与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后产生的资本流动会造成收入账户的相应变动,并通过债务支出进而影响到经常账户。尤其是当一国经常账户赤字数额长期居高不下时,由此导致的债务积累会使利息支出越来越大,这又加剧了经常账户状况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可见,资本与金融账户具有非常复杂的经济含义,应当对它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谨慎的运用,这将有利于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的调控。

4.总差额

总差额(Overall Balance),又称综合账户差额,是将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储备资产账户剔除后的余额。这一概念综合反映了一国自主性国际收支的状况,是全面衡量和分析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总差额必然导致储备资产的反方向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总差额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国的汇率是否稳定;而动用储备资产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维持汇率稳定的措施又会影响到一国的货币发行量。其原因在于,当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即本币与某一种外币保持固定比价)时,国际收支中的各种行为将影响两个币种比价的稳定性。为了保持外汇市场汇率的稳定,政府必须利用储备资产介入市场以实现供求平衡。而在浮动汇率制度(即本币与某一种外币的比价可以上下波动)下,政府原则上可以不动用储备资产而听任汇率变动,或是使用储备资产调节的任务有所减轻。因此,总差额是非常重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使用总差额这一概念。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通常指的就是总差额。

(三)国际储备

1.国际储备的概念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各种形式的资产。

能够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一般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性:

(1)官方持有性。国际储备资产必须由该国货币当局集中掌握,任何非官方金融机构、企业和私人所持有的黄金和外汇尽管也是流动资产,但均不能算是国际储备资产,因此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

(2)普遍接受性。国际储备资产必须能够被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否则就不能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3)充分流动性。国际储备资产必须是能在其各种形式之间自由兑换,在必要时能被随时动用的资产。这样,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就可迅速动用这些资产予以弥补,或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4)自由兑换性。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可以自由地与其他金融资产相交换,充分体现储备资产的国际性。只有具备自由兑换性,储备资产价值才能实现,国际收支逆差才能弥补,汇率才能稳定。

2.国际储备的构成

国际储备的构成,是指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资产种类。随着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当国际储备的资产种类、数量、各资产之间的比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国际金币本位制下,黄金是一国国际储备的主要内容,随着英镑地位的加强,英镑逐渐成为各国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了黄金—英镑储备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的建立,黄金成为国际储备的基础,美元按照黄金官价自由兑换黄金,并被赋予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形成了黄金—美元储备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黄金已成为次要的国际储备,到20世纪80年代,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已不足10%,进入21世纪则下降到2%以下。此外,由于美元汇率的极不稳定,世界各国逐步采取分散持有几种相对稳定的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国际储备的构成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目前,各国的国际储备通常由四种资产构成:黄金、外汇、会员国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和IMF分配给会员国尚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

(1)黄金储备(Gold Reserve)。黄金是最古老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各国公布的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性黄金(Monetary Gold),而不包括为了满足工业用金和民间藏金的需求作为商品储备的黄金。由于黄金具有可靠的保值手段和不受超国家权力干预的特点,它一直是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如今的黄金已经难以达到人们对国际储备资产的要求,黄金本身的一系列缺陷导致大多数国家虽然仍持有黄金储备,但黄金只在国际储备中占较小比例。例如,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的黄金储备规模达到3389万盎司,按当时的黄金价格约合370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的外汇储备则达到2.399万亿美元。

各国不愿过多持有黄金的原因主要在于:①黄金的供应受到黄金产量的限制,无法满足国际经贸活动不断增长对国际储备的需求。②黄金储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有限,在通常情况下很少直接用作对外支付。③黄金价格波动频繁,往往大幅背离其内在的价值,从而影响了黄金发挥国际储备的作用。例如,1980年1月世界黄金价格曾上升至每盎司870美元,创纪录高峰,后来逐步下跌到1985年11月每盎司327美元的谷底,1987年黄金市价又上涨到482美元的高峰,随后又不断下滑,20世纪90年代徘徊在350美元左右;进入21世纪,黄金价格又开始一路上涨,截至2010年3月,黄金价格约在1120美元。④黄金储备的机会成本很高,持有黄金储备要占用大量财富,不仅不能生息,而且还要支付保管费用,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

(2)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可用作国际间结算和对外支付的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等形式。充当国际储备的货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能够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②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③购买力稳定。一般来说,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货币通常都是由综合经济实力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所发行。目前,充当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有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

在国际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是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资产,其占国际储备的比重由1950年的27.6%增加到目前已超过90%。因此,外汇储备已成为国际储备中最主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国际储备管理实质上就是外汇储备管理。

一国外汇储备的多少,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应付国际收支的能力,关系到该国货币汇率的维持和稳定,也是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和国际收支等实力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万亿美元(见图4-5),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7%,其数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是国家财力的象征。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更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包括:①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外汇储备的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②储备币种的价值不稳定易导致储备资产缩水,如中国的外汇储备构成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近年来美元的大幅贬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巨大损失。③机会成本损失大。④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而每年又大量引进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⑤外汇储备过多会使中国失去享受IMF优惠低息贷款的资格。⑥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加速热钱流入,引发或加速本国的通货膨胀。因此,对外汇储备数量和结构的管理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4-5 1999~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

(3)在IMF中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in IMF)。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也称普通提款权(General Drawing Rights),指IMF的会员国按规定从IMF提取一定数额款项的权利。它是IMF中最基本的一项贷款,用于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但不能用于会员国经常账户下交易的支付。

IMF就像一个股份制性质的储备互助会,其会员国必须按一定的份额向IMF缴纳一笔钱,作为入股基金,即份额。IMF规定,认缴份额的25%必须以可兑换货币缴纳,其余75%用本国货币缴纳。当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就有权向基金组织申请普通贷款。

具体来说,一国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包括三个部分:①会员国向IMF所交份额中25%的黄金或外汇;②IMF为满足会员国的借款需要而使用掉的该国货币持有量部分,即该国货币的持有量下降到不足该国本币份额75%的差额部分;③IMF向该会员国借款的净额。

(4)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特别提款权,又称为“纸黄金”,是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其目的是为了补充国际储备资产的不足。IMF的会员国可用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归还IMF的贷款,或用于会员国政府之间的支付。所以对于IMF的会员国来说,已分到而尚未使用的特别提款权,就构成该国国际储备资产的一部分。

特别提款权与上述三种储备资产相比,有四个特点:①它是一种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记账单位,不能用于兑换黄金,也不能直接用于国际间贸易和非贸易的支付;②它只能由成员国货币当局持有,并且只能在成员国货币当局和IMF、国际清算银行之间使用;③成员国可无条件享有它的分配额,无须偿还;④它的定值取决于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不受单一国家政策的影响,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储备资产。

本章小结:

(1)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2)能够充当外汇的资产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以外币计值或表示;具有充分的可兑换性;能用于多边国际结算;可被各国普遍接受。

(3)根据来源与用途的不同,外汇可分为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外汇;根据可兑换程度的不同,外汇可分为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根据交易的交割时间不同,外汇可分为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

(4)汇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用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所表示的价格,或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

(5)汇率有两种标价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

(6)汇率决定理论包括自由浮动汇率制下供求关系决定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7)汇率制度基本上可分为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两种类型。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

(8)国际收支是指一个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与其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发生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的系统记录。

(9)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与遗漏账户三大账户。

(10)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各种形式的资产。目前,各国的国际储备通常由四种资产构成:黄金、外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

关键术语:

汇率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买入价

卖出价       中间价     现钞价     即期汇率

远期汇率      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铸币平价

黄金输送点     自由浮动    管理浮动    单独浮动

联合浮动      盯住浮动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经常账户      资本与金融账户 错误与遗漏账户 经常转移

资本转移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自主性交易

补偿性交易     贸易收支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  黄金储备

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 总差额     国际储备    外汇储备

普通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

复习思考题:

(1)思考题:

①外汇有哪些形式和特征?

②外汇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有什么不同?

③简述浮动汇率制的主要特点。

④比较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的优劣。

⑤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⑥国际储备的构成是什么?

⑦一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⑧试述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2)计算题:

①2008年6月21日,中国工商银行人民币即期外汇牌价:

请问:美国游客持1000美元的旅行支票在工行可兑换多少人民币?

②某年1月2日中国某公司从瑞士进口仪表,若以瑞士法郎报价,每只为100瑞士法郎;若以美元报价,每只为66美元。当天人民币对瑞士法郎及美元的即期汇率分别为:

请将以上报价折算成人民币进行比较,比较哪种报价更便宜。

③某法国公司准备在美国投资,银行外汇交易报价是1欧元=1.3754美元-1.3784美元。如果法国公司计划投资500万美元,它应准备多少欧元的资金?

④国际金本位制下,设1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38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为1.50463克纯金,在英国和美国之间运送1英镑黄金的费用约为0.03美元。试计算美国的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

⑤试根据2009年1~6月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单位:千美元)。

案例分析题:

1949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经历了由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从固定汇率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三个阶段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49~1978年)

1949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天津公布人民币汇率。以后,上海、广州在中央的统一管理下,以天津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物价状况,公布各自的汇率。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一直盯住一揽子货币。

2.转轨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3年)

(1)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198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和非贸易公开牌价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年1月1日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汇率为1美元折合2.8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一次并轨。

(2)根据内外物价变化调整官方汇率。1985~1990年,我国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多次调整汇率。至1990年11月17日,1美元折合5.22元人民币。

(3)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自1980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实行外汇调剂制度,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开办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业务,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从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1993年底调至1美元折合5.8元人民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

(1)自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汇率。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二次并轨。

(2)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中国为维护地区经济与金融稳定,以大国负责任的姿态,保持人民币汇率坚挺,从而也使中国的汇率实质上形成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折合8.7元人民币。

(3)2005年7月21日,央行发布公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至此,人民币汇率进入稳中有升的态势,至2010年3月14日,已达到1美元折合6.8254元人民币。

思考题:

①结合所学汇率理论,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合适与否?

②你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今后改革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