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两项业务——兑换银钱,倾熔银锭
太平天国革命以前,官银钱局的业务大致不外两项:(1)兑换银钱,(2)倾熔银锭。
关于兑换银钱,主要地是北京城内的事(外省也偶然有之),因为宝泉宝源二局在铸钱方面握有大权,对于银钱比价发生影响,为调节钱价使不至过昂起见,清政府常设立官钱局,发放钱文以平其值;到钱价跌落时,又将官钱局停办,所以官钱局的任务,在北京,不过是铸钱局的一个附随机关,与近代国家银行中所设的发行局相类似。
官钱局究竟是何时开始设立,尚不知道。康熙六十一年(1722),议将平粜官米钱交五城市易以平钱直”[1]。“康熙六十一年,大、宛两县设立官牙,议平钱价。”[2]这时设立的官钱局大概是临时性的。
雍正九年(1731),上谕,“朕思钱价之不能平减者,因兑换之柄操于铺户,官府不司其事,是以小人图利,得任意多取以便其私耳。若照五城减价粜米之道,将搭放兵饷之钱文,令八旗于五城各设一局,兑换与民,照铺户之数,多换数十文,以银一两换钱一千文为率。如此,则钱价不待禁约,自然平减,于民用似有裨益。”[3]雍正九年,令“五城十厂粜卖成色米所得钱文,发五城钱铺,照定价九百五十文兑换。俟此项兑完,即令官钱铺将所换银两照时价收钱,循环流转。至八旗米局粜卖钱文,亦交本旗钱铺,照五城例,循环收换”[4]。
“雍正十二年(1734),又令牙户十日亲身赴部报价一次,倘有聚集一处,私立法规,暗中串通高抬价值者,送部治罪。至乾隆三年〔1738〕,钱行经纪概行革除。凡银钱交易,听民自相买卖,倘有借经纪名色从中阻挠者,所在地方官严拿究治。”[5]
乾隆七年(1742),“仍设钱牙以平钱价,并定禁止囤积之数。步军统领舒赫德言,京城各项贸易俱设立官牙经纪,领帖平价。钱文一项,向设经纪十二名。乾隆三年,御史陶正靖等条奏裁革。嗣是囤积各铺无人说合,转致居奇。请照设立官牙十二名,领帖充当,责成该牙等议平钱价。再铺户囤积钱文,向有例禁,未经核定数目,仍属虚文。今酌议,除当铺外,各项铺户所买大制钱积至五千文以上者,即令赴市售卖。如敢囤积勒价,或经查出,或被人首告,即将一半赏给查出首告之人,一半入官”[6]。
乾隆十年(1745),五月(《通考》,钱币考4),“以钱价渐减,奸民每以在京贱买之官钱运至近京钱贵之地,兴贩射利,议将官局停止”。
“道光年间所设立官号钱铺五处,分储户工两局卯钱,京师俸饷照公费发票之案,按数支给,以钱代银。”[7]
关于倾熔银锭,各省都设有官银号。嘉庆十九年(1814),两广总督蒋攸铦等奏,遵旨查禁偷运内地银两出洋,并酌拟章程折:“查藩库运库各有官银匠,开设银号,倾熔交库,独粤海关向无官银号。所有洋商每年应交库项一百数十万两之多,惟凭商人各自倾熔,漫无稽考,恐借此影射多倾以致弊混,亦不可不防其渐。应请照藩运二库之例,设立粤海关官银号数家,以专责成,而便稽查,不使稍滋弊窦。”[8]
不独各省,即各州县亦同样设立官银号,以便倾熔银锭。咸丰四年(1854),户部侍郎王茂荫奏称:“凡州县征收钱粮,必有银号数家,将钱统易为银,将银统熔为锭,以便解省。”[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