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仅在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取得了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是人类大解放的幸福时代,其最大的历史贡献是瓦解了殖民体系,结束了工业社会的“蒸汽磨逻辑”。
殖民体系崩溃的结果是:这些国家内部,原来由“侵略者说了算”的事情,现在“自己说了算”。最显著的改变是,民族力量控制了国内的自然资源,并且还相互联合起来,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制裁,结果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严重混乱。资源民族化影响了世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格局。
二战前的“蒸汽磨逻辑”反复表明,旧工业化全球扩张模式中,国际间大规模财富转移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武力完成的。世界资源的稀缺程度与国际关系的紧张程度同比例发展,似乎成为国际较量的历史铁律。资源在哪里,战争就到哪里。不过,这时的战争是对外侵略战争。
二战后民族国家的相继独立彻底改变了旧版全球化模式。紧接着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加剧了这一历史性变化,决定性地改变了西方世界对全球经济特别是资源问题的看法和做法。军事占领被金融占领替代,资源金融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主要的金融力量。
以石油为例。第一次石油危机告诉西方: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在各种力量共同作用下,西方大公司纷纷介入石油贸易,一开始大量购进现货,后来大手笔发展原油期货。20多年前,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华尔街金融大鳄就开始反复鼓吹“纸石油”。这表明,石油不再是纯粹的化学燃料,石油价格不再在石油贸易过程中产生,而是在强大的商业和金融炒作中完成,幕后操盘手就是西方金融大鳄及其政府。
历史是面镜子。二战前,世界历史的主角是英、法、德,美国只是小兄弟。在英国人看来,北美只能生存不适宜发展,在这块大陆上不可能出现强国。但是,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勇敢地拿起武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又在林肯的带领下实现了南北的真正统一。统一后的美国很快在国内建立起自己的实业基础——甚至比德国还牢靠的实业基础,这是美国至今仍然能傲视群雄的基础。对外,美国长期实施的是“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是一条“准战争崛起”道路,不是“准和平崛起”,更绝对不是“和平崛起”道路。
“蒸汽磨逻辑”的关键是什么?抢占世界市场和资源!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样明白,占领领土只是手段,掠夺资源才是目的。整个近代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后来者的手段更高明,美国将“战争崛起”道路升级为“准战争崛起”道路。
一开始,美国主要是跟在欧洲列强的屁股后面,在被征服的殖民国家再补一脚,从而分得一杯羹。二战后,欧洲逐渐衰落,后来居上的美国将“准战争崛起”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美军驻扎在了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元开始无孔不入。“美军加美元”是美国新时期的“大棒加胡萝卜”,世界因此而剧变。
早在1960年,美国在世界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25.9%。此后,美国经济一直异常强劲,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始终稳定在25%左右。分析50年来的美国经济,发现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实业国家,农业和综合工业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二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家,特别是对石油的消耗长期位居第一;三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创新国家,高等教育和新科技新产业雄霸天下。
这三个特点使美国变得很有意思,一方面是传统实业对资源的依赖和过度消耗,导致资源因稀缺而价格飞涨而产生泡沫而导致危机,出现资源反制传统实业的局面;另一方面是传统实业对新科技新产业的排挤,而且与旧能源资源勾结起来,使科技创新遇到很强的阻力,例如新能源技术就遭到煤炭商和石油商及相关设备制造商的反对。
今天的美国,是实业、资源、科技三方博弈的美国,这是美国金融内战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历史前提。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高科技国家,美国无疑最具技术优势。一旦大危机唤醒美国人,一旦“奥巴马新政”得到有效实施,美国或许真的能消灭旧经济模式中的落后因素,开辟人类美好的经济新时代。这就看他们能否取得反金融内战的胜利了。
2.“一根别针”引发的金融内战
二战前,流行军事占领资源,出现了连绵不断的对外资源侵略战争;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占领资源慢慢取代军事占领资源,而金融占领资源的手段是纸币。不同的是,纸币将资源战火从国外引回了国内。历史似乎总是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纸币是依靠国家主权发行的货币符号,主权首先在国内成立,纸币也就首先在国内发挥作用。纸币的出轨本性决定了一切现代经济风险皆源于出轨的纸币。纸币在哪里出轨,哪里就会爆发金融内战。还是以美国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根据数据统计,大概70%的美元在美国国内循环,剩余30%左右在国际间循环,大约占各国外汇储备的70%左右。这个数据并不是十分准确,但对帮助我们从定性分析角度看清问题已经足够了。这足以说明,美元问题首先是美国的内部问题,美元出轨首先是在美国内部出轨,美元破坏实业首先是破坏美国自己的实业,美元引爆金融战争首先是引爆美国的金融内战,而不是对外的货币战争。
那个“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很能说明美元是如何引发美国金融内战的。
有个年轻人在博客上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他想拥有一套豪宅,但不是通过现金购买,而是用手中的一枚红色曲别针交换。这枚红色曲别针恰恰吸引了一对姐妹,她们用一支鱼形笔换走了那枚曲别针。接下来,一位陶器艺术家又用小陶器换走了鱼形笔,一位男士用烤炉换走了小陶器,一位大男孩又用一大桶啤酒换走了烤炉,一位啤酒爱好者再用一辆雪地摩托换走了那桶啤酒。随后,一家旅行杂志社用一次远程旅游交换雪地摩托车,一个酷爱旅游的人又用一辆大货车将这次远程旅游换走,大货车被一位音乐制作人以录制唱片作为条件换得。一位梦想当歌星的女孩有一栋两层别墅,她出让这套房子一年的居住权来换取录制唱片的机会。至此,一枚曲别针换来了一栋两层别墅的钥匙。照此逻辑,居住权应该可以最后换得豪宅的所有权。这是网络时代一枚曲别针创造的美丽神话。
必须指出,在上述一连串的交易过程中,没有任何环节创造新的财富,只是不停地交易。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就类似这样的接力游戏。货币主义者鼓吹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甚至借新还旧,恰似“别针换别墅”的美丽神话。
与货币主义学说相伴的是理性预期学说。该学说认为,只要经济在增长,你现在购买的资产和资源在未来一定升值,这个铁定的预期告诉你,现在必须购买更多的资产和资源。因此,你需要做的不是存款,而是消费、消费、再消费和投资、投资、再投资。这就加速发展了兼有消费和投资功能的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信贷。前几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购房故事,就是消费信贷、理性预期和货币主义的经典教案。
3.到底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还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皇帝的新衣》是伟大的安徒生留给人类的一篇伟大的寓言故事。童话中,“皇帝的新衣”不存在,现实中,明天的钱也不存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让全体美国人穿上了“皇帝的新衣”。现在,全世界都在欣赏这件“新衣”。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于华尔街对美国的土地资源的金融炒作。20多年来,华尔街的银行家和投行家们开始不信或假装不信“货币必须与一定的实体财富相对应”这一理论,大肆宣扬“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回避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实质。
大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学习成长起来的华尔街精英们事实上只信奉三大理论: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数学模型,并努力让客户也相信,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制度能够创造出货币来,只要选定预期明确且能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预期收益的标的物,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包装和一棒接一棒的纯交易,就能衍生出更多的货币财富。这就是美国金融内战的根源。
华尔街精英们鼓吹“美国将永远繁荣”、“美国的房子将永远升值”等舆论,制造一个美国土地资源铁定升值的预期,可以少付款甚至不付款就买到美国房子,只需用铁定升值的预期来分期偿还房屋贷款就可以了。这是美国式资源泡沫的开始。
银行向不合格的借款人发出次贷后,大搞资产证券化,用几乎无人能看懂的数学模型将次级房贷包装成具有良好理性预期的证券化产品,迅速把它卖给投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接下来,华尔街把它变成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全球的普通投资者。这样一路卖下去,链条拉长,风险也就无处不在了,千万普通投资者也就成了最后的接盘者。
危机爆发之前的多年以来,迅速攀高的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带动了整个世界资源市场的价格飙升,大大压缩了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利润,减少了人们的生产收入。这首先击垮了储蓄率极低的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人,不还款者迅速增加,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接连破产。次贷危机又反过来刺破了石油泡沫和金属泡沫等大宗资源商品泡沫,危机于是全面爆发,最后从资源金融扩展到整个金融和全部实业领域。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是一个零和游戏。借钱人借的是存钱人的钱,如果人人都借钱,都有赤字,谁还会有钱借给你呢?因此,不可能人人都“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问题是,在低储蓄高消费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人太多了。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超级陷阱”。消费信贷本来是个好东西,用过头了,自然就成了坏东西。
更严重的是,在美国,当个人大举借钱消费的时候,国家也发行了大批国债。现在,美国国债已超过12万亿美元,奥巴马在2010年1月份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这一数字在未来10年会再增加8万亿美元,届时美国人均国债会在6万美元上下。美国创造了一个罕见的个人和国家双双大赤字的时代。
现在看来,次贷这个怪物让美国人穿上了“皇帝的新衣”,而次贷危机这个怪物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美国人民穿的这件“皇帝的新衣”,而弗里德曼和格林斯潘就是那两个织工。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类比:
皇帝的新衣 = 新自由主义和过度消费信贷
皇帝 = 美国人民
织工 = 弗里德曼、格林斯潘等
百官 = 全美400多位资深高管
老百姓 = 世界人民
当然,必须祝贺美国人民,他们在奥巴马的领导下,正在试图扔掉这件不存在的新衣,希望“奥巴马新政”能够洗刷美国人的“耻辱”。
4.货币主义的“武状元”——格林斯潘
一年来,在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大反思中,弗里德曼和格林斯潘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货币主义的“文状元”,弗里德曼是搞理论的,是“说”钱的;作为货币主义的“武状元”,格林斯潘是玩实践的,是“舞”钱的。他们的纸币——美元大都是“出轨的纸币”,因此可以说他们都是玩“出轨”的。
1987年8月,格林斯潘被信奉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里根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简称“美联储”),1991年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美联储”主席,1996年和2000年克林顿总统两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2004年小布什总统让他开始其第五个任期。这是一个辉煌的纪录。
据统计,在全美400多位资深高管中,对格林斯潘的支持率曾经高达97%。就像打仗,在经济这个战场上谁也不是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神明,但格林斯潘却似乎是个奇迹,是一个高明的统帅,是一个百战百胜的“武状元”。当时,不少美国人说,格林斯潘是影响力仅次于总统克林顿的美国第二大有影响的人物。全球金融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就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
格林斯潘是一个生活极其有规律的人。他每天凌晨5时30分起床后,泡在放满热水的浴缸里,花上2个小时阅读各种金融和经济方面的材料,有时会把湿漉漉的材料带到办公室去。或许正是认识到“纸币可以凭空印刷”的缘故,他在办公桌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多么像《皇帝的新衣》中的织布机)。这应该是他对纸币时代的自己和其他央行行长的一个道德警示,可惜,他本人也没做到,从他那里“滚出来”的美元纸币太多了,泛滥了,最终“出轨的纸币”酿成了美国IT泡沫和此次淹没全球经济的资源金融“滔滔洪水”。
上任伊始,格林斯潘就大显身手。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遭遇第一个“黑色星期一”,当天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高达20%,一些投资者绝望自杀。当时,格林斯潘根据货币主义理论出招:放松银根,释放大量增量货币,凭借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迅速止住股市继续恶性发展的势头,稳定下来的股市随之助力稳住了美国经济。有意思的是,这一招在2009年被不少国家复制。
从此以后,格林斯潘舞起了“利率之剑”。1994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市场人士视为“疯狂”;1998年他又三次削减利率,有人说此举使美国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一次次的辉煌战绩使他被媒体称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注意到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革命。这是他的真正贡献之一,因为他看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意义和金融意义。有人称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历史性贡献”,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经济的未来,使美国经济走上了高科技产业的快车道,得以平安“软着陆”,当然也制造了高科技产业的第一个金融泡沫——IT泡沫。
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后,格林斯潘立即意识到美国的总需求肯定会迅速下降,如果遏制不住下降势头,美国整体经济就有可能陷入一场全面衰退。作为货币主义的实践者,他将利率从6%大幅调降到1%。此举使能够承担住房贷款的人数由于低利率而迅速增加,经济回暖,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并迅速集聚(这让人联想到2009年中国的房价暴涨)。面对飙升的房价,格林斯潘异常“冷静”,拒绝用“泡沫”这个词来形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状况。这一点,一直是今天中国不少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的“楷模”。
或许格林斯潘的设计是这样的:通过支持房地产市场来维持正承受着下降压力的总需求,不惜以房地产泡沫代替IT泡沫,以换得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从而使美国企业能够有足够利润来清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一旦美国企业完成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就会重振旗鼓,再次驶入快车道,再次为前瞻性、有预期的项目贷款,贷款需求增加,利率就会回升,进而终结房地产泡沫。这种方案如果成功,优秀企业将再次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领美国走出已经发生的IT泡沫和正在制造的房地产泡沫。这或许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条非常自觉和清晰地设计出的纸币漫游和循环路线图。可惜的是,纸币无法也不情愿从资源金融流到实业金融。格林斯潘混淆了“资源和资源金融市场”与“实业和实业金融市场”。
格林斯潘依靠巨量“出轨的货币”获得初步成功,美国经济在房地产泡沫刺激下保持了强劲势头。格林斯潘继续着他的如意算盘,从2004年6月开始连续17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准利率提升到5.25%。短短几年,格林斯潘让美国人,也间接让世界人民,在利率游戏中体会到了“上上下下的感觉”。
购房者大军是分先后的。美国大多数有偿还能力的普通购房者抓住了2001年~2003年利率连续下调的时机,购买了新的住房,不再有信贷需求。当时,企业贷款需求并没有大幅增加,华尔街的资金管理者们迫切需要新的借贷者。一方面是再次提高的利率,一方面是在合理周期中已经满足了的优质信贷需求,华尔街没有发现好的借款人。发现不了就“发明”。2004年~2006年,他们开始发掘大批次级信用借贷者资源的潜力。次级信用购房者的增加又进一步抬升了房价,抬升了的房价又进一步吸引来更多的次级信用购房者。
游戏到头了。2006年春天,美国的房价终于触顶回落。由于众多次级借贷者购买房产是因为相信房价将一路上升的理性预期,这样他们就可以凭借增值后的房产跻身优惠级借贷者之列并享受优惠级固定利率,从而从次贷的高利率中解脱出来。然而,房价下跌打破了如意算盘,不但无法解脱,还不可能回到最初的银行为诱惑他们而设的低利率,只能接受被诱惑利率期结束之后的高利率套牢的命运。套牢者增多,断供者随之增多,被收房者随之增多,房价继续下跌,如此恶性循环,不断加速,由此导致的次级借贷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暴跌进而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格林斯潘制造了美国的土地资源金融梦,又亲手打破了它。长期以来,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作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美国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以这种“按上按”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格林斯潘先是给了较低的市场利率,释放出巨大购买力,使房屋价格不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者可以以已经升值的住房为抵押,以比原有贷款更为优惠的条件借入一笔新的贷款。在借新还旧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现金消费。
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通过借新还旧方式,每年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房产增值收益,作为其日常消费开支。从2001年到2007年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欠账的人多如牛毛,而此时,惧怕恶性通胀的格林斯潘早已经开始了加息周期,房地产购买力迅速下降,借新还旧方式在经过惯性冲高后在2007年底戛然而止。随之,房价暴跌,泡沫破灭,整个借新还旧链条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从这个角度看,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之后,格林斯潘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是7年后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2008年全球大危机证明,用地产泡沫填补IT泡沫,是一种饮鸠止渴的办法。
格林斯潘用“出轨的纸币”制造了两个泡沫,第一个是实业领域的IT泡沫,幸运的是,留下了一批高科技企业;第二个是资源领域的地产泡沫,遗憾的是,留下的只是资源金融里的裸泳者,是大批的破产者。
历史在重演。2008大危机后,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伯南克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开动了印钞机,开始了利用“出轨的纸币”制造新一轮更大泡沫和更高通胀的进程。这就像一个人受伤大出血,在没有止住血的情况下就开始输血,血会出得更多。现在看来,这一进程远未结束。这是美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学的悲哀,这一悲哀还会让世界经济大受牵连。
不过,进入2009年中期以来,格林斯潘式的货币和利率大棒似乎萎了。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考虑退出政策,减少货币发行,试图利用利率政策控制再次抬头的资源金融泡沫。截至2010年5月,除了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外,美国、欧盟、中国等大的经济体,仍然对加息等退出政策举棋不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现代货币的纸币是“出轨的纸币”,加息等传统手段已经很难解决纸币问题。原因很简单,既然现有的纸币是过度发行、价值打折的东西,再给它加息不等于让它第二次占便宜了吗?这里确实有“给黄沙镀金”的嫌疑。
各国央行行长们慎之又慎、迟疑不决。格林斯潘式的利率游戏正在被抛弃,新的游戏远未建立起来。央行在徘徊,世界在等待。
5.央行还是“殃行”?美联储成了“三虚观”?
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凭什么敢于在经济处于下降通道时增加货币投放?他们的理论武器是货币“乘数效应”,这是一种类似激素的东西。
乘数效应指的是,最初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带来国民收入的数倍增加。金融机构为企业增加信贷投放后,企业以工资、利润、利息等形式流入生产者、银行、储户等手中,形成信贷资金的循环利用,实现乘数效应,如此循环往复,步步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企业能否创造新增价值。
从大的方面讲,新投放资金流向三类企业:
如果新投放资金主要进入实业企业和消费市场,会带动该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新的生产和新的消费成功循环起来,就会为社会增加新的价值;新价值产生新的信贷需求,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点,给市场流动性注入持续动力,从而实现乘数效应。这里的关键是要有新科技、新产品、新消费,要有新的增长点。这是一种“正和游戏”,是乘数效应的理想状态。遗憾的是,在“抢资源”的现代社会,投向实业的钱越来越少。
如果新投放资金主要进入资源领域,则会进一步抬高资源价格和资源金融产品泡沫,进一步提高实业内部生产和消费的成本,结果不但不能支持创造新增加值,还会延缓价值创造和经济复苏。这是一个“负和游戏”,根本无法实现乘数效应。这一部分恰恰就是“出轨的纸币”。遗憾的是,现在投向这里的钱越来越多。
如果新投放资金主要进入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它们只能在这里无聊地体内循环,玩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虽然会有人赚有人赔,但整体上是“零和游戏”。在这里,一些人的获利必然以另一些人的损失为代价,并不能使社会总财富增加,没有实现乘数效应。这一部分就会成为“热钱”,而且是从一国内部产生的“热钱”,是“内热”,完全不同于国际热钱。
照此三个流向分析美国,不难发现,2000年后,格林斯潘放出的新资金主要流向房地产市场,其标的物是土地资源,吹起了土地资源泡沫,根本无法实现乘数效应,最终导致了此次大危机。这是名副其实的纸币出轨表演。
必须指出的是,多年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偏向“三虚”:
(1)美联储以纸币发行和管理为己任,纸币本身是“虚”;
(2)美联储鼓励的消费信贷建立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基础上,明天的钱本身也是“虚”;
(3)消费信贷以及衍生品和其他增量货币的标的物是土地、石油、矿石等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本身也是“虚”。
如此看来,美联储似乎真的成了“三虚观”。美联储的“三虚”政策必然导致资源金融虚火旺盛,而资源金融必然对实业金融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实业金融萎缩,实业金融萎缩进而导致实业萎缩,导致在实业中讨生活的大部分美国人的工资相对下降甚至失业,进而导致整个社会购买力和消费力的下降,而消费是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发动机动力减弱乃至熄火,美国经济也就几乎停止了,危机也就爆发了。这就是资源金融和实业金融之间的金融内战。
危机爆发后,很多学者认为,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应该对造成当前信贷市场的泡沫负责,包括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泡沫也难辞其咎。因为,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早已变成“三虚观”,并且以榜样的力量使世界各国的央行都变成了“殃行”。
对此,一贯闪烁其词的格老会说什么?格林斯潘在回忆录《动荡岁月:一个新世界里的历险记》里为自己做了辩护。他认为,20多年前,苏联、东欧国家相继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也更加坚决地扬弃计划体制,转而放开管制,发展市场经济。由此而来的影响是,在全球劳工市场上,释放出数以亿计的低成本劳动力,将工资和物价拉下,并将长期利率拉低。
可怕的逻辑。格林斯潘不承认长期肆意发行的纸币必然出轨,必然导致低利率,必然制造资源泡沫,必然爆发资源金融危机;而是将矛头指向国际市场上大量出现的廉价劳动力,认为廉价劳动力将工资和物价拉下继而将长期利率拉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和穷人要对全球金融危机负责。对此,我们只能一笑之后继续高度警惕了!
6.疯狂的“泡沫铁三角”
美国土地资源的金融泡沫只是开始,金、木、水、火、土等自然资源都开始了“被炒作”。
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迅速繁荣,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因稀缺性带来的赚钱效应也迅速地凸现出来。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是这种自然资源赚钱效应的第一次全球性大爆发。在这种巨大的赚钱效应驱动下,金融资本渐渐从与实业的亲密关系中分离出来,拿出巨资强势进入资源领域,资源资本化和资源金融也就成为近30年来国际资本运动的最大潮流。
从20世纪70年代的“西亚石油泡沫”,到80年代的“拉美能源泡沫”,再到90年代的“东亚地产泡沫”,最后到近10年来的“全球资源泡沫”,在美元的推动下,越积越大。“美国土地+原油+金属”可以说是此次全球资源金融危机的“泡沫铁三角”。“泡沫铁三角”在“东亚地产泡沫”的基础上叠加了美国地产泡沫,在“西亚石油泡沫”和“拉美能源泡沫”的基础上叠加了金属和矿石泡沫。金属和矿石更多地与新兴工业国家连在一起,因此,此次资源金融危机将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无一幸免地拖了进去,是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资源金融危机。这是一个真正的新生事物,现在仍在进行中。这是世界经济的最新形态,其他问题都是附属的看客。不懂“泡沫铁三角”,就不懂世界经济的现在进行时。
美国人不但为疯狂的土地买单,还要为疯狂的石油买单,因为他们有世界上最多最耗油的汽车,同时还要为盖房造车的钢铁等金属买单,总之,为“泡沫铁三角”买单。千千万万的普通美国人,普通消费者,投入到了资源金融的怀抱,金融炒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炒作的机会,群从的消费者几乎对这种资源炒作和盘剥毫无办法,因为这渐渐成了一个霸道和被操纵的金融市场。要记住,大部分人都在实业领域工作,为资源金融泡沫买单的是实业从业者,包括工人和制造业主。金融内战就发生在实业和资源之间,发生在实业从业者和资源从业者之间。
2007年2月13日,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而言是个纪念日。当日,“泡沫铁三角”中最大的一个角——美国次级房贷风险浮出水面。次级房贷的爆破拉响了大危机的导火索。但是对多数人而言,他们并不知晓这个从美国金融系统肇始的危机究竟会掀起多高的浪花。
一年后,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此时人们已经充分领略了这场金融海啸的强大威力,没有人再敢小视,一个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这个放大器下展现出来让人大跌眼镜的强大破坏力。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在随后不到1个月内,美国多家金融机构陷入困境。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17日,美国政府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次贷危机全面演变为金融危机。这场在华尔街生成的“金融海啸”迅速冲向世界,世界金融市场开始急剧动荡,“泡沫铁三角”全面破灭。这是美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个令人恐怖的9月。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美国金融内战迅速传遍全球。2008年10月以后,国际上石油、铜铁等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下滑,波罗的海干散货运费指数(BDI)大幅下挫,由此标志着全球资源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受其所害,国际制造业大幅萎缩。2008年12月,美国制造业指数降至28年来的最低点,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面临倒闭风险。英国制造业出现27年来的最大跌幅,日本制造业的销售额也大幅缩水,中国出口遭遇30年来最大的冲击。随之,主要经济体国家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有资料显示,美欧主要国家近期经济萎缩幅度创30年之最。金融海啸淹没全球。
美国是此次大危机的发源地和主要制造者。将次贷包装成金融衍生品卖向全球,本来是向外输出风险的,是美国扔给世界的石头,最后也砸了自己的脚。
2009年4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全美上市企业500强最新排行榜。数据显示,这500家企业去年总收入缩水超过八成,创下55年来最差的业绩记录。对美国企业和大多数美国人来说,2008年是“最艰苦的一年”。这是一份“缩水”和“清洗”的名单,是金融内战的死伤名单。金融内战双方两败俱伤。
首先,资源金融一方“自杀身亡”。其中,保险巨头AIG因大量持有资源金融衍生品而损失最为惨重,2008年亏损额高达993亿美元,在榜单上的排名也骤降232位,下滑至第245位。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紧随其后,分别亏损587亿美元和501亿美元。更可悲的是,房地美的代理首席财务官大卫·克勒曼在家中自杀,业内人士均推测他的自杀源于公司巨大的财务压力。
其次,实业和实业金融“奄奄一息”。作为金融内战的受害一方,实业是战败者,其中实业领域的最大代表——汽车业的日子最不好过。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被列入损失最大企业榜单的前十名,通用汽车以309亿美元的亏损额位列第四,福特汽车则以147亿美元亏损额位列第八。
最后,作为资源金融和实业金融操作者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也“自身难保”。在上一次500强排行榜上位居第八和第九的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也双双跌出前十名,那些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包括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在内的38家机构则被榜单除名。被普遍认为是此次大危机“操盘手”的对冲基金老板和知名投资家同样难以独善其身,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大量蒸发。自持企业股票和期权缩水最多的是“股神”巴菲特,2008年,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和期权缩水136亿美元。
可见,在金融内战中,无论是作为标的物的实业和资源,还是作为“操盘手”的金融机构,都是失败者。没有胜利者正是一切内战的必然结果。
实业是货币之母,资源是货币之子,资源的货币所得离不开实业的付租。问题是,“出轨的纸币”不再遵循价值规律,资源的价值补偿不再只有实业付租一条路径,“出轨的纸币”完全可以直接流到资源领域,而且完全可能先于实业领域到达,并且完全可能在资源领域集聚比实业领域还多的纸币筹码。
在合理的经济“金字塔”结构中,自然资源的作用是个极有意思的事情。人在劳动中,离不开一切自然条件的支撑。例如,你站着采摘苹果,似乎只用你自己的体力,只是一种简单劳动,但你离得开地球引力的作用吗?你不需要呼吸空气吗?
因此,人在劳动中和自然资源对接了,与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体,劳动因此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譬如,你造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既能抵挡风吹日晒,又能通风采光,这风是地球之风,这晒是太阳光之晒,因此,你直接和地球、太阳交了手,你驾驭了地球和太阳,进而驾驭了地球、太阳背后的整个宇宙。因此,造房子就成为一个宇宙事件。不管是渺小的劳动,还是伟大的劳动,都一样是宇宙事件。海德格尔讲过:“人诗意地栖居”。其实,他的同胞马克思讲得更早、更有普遍性:人诗意地劳动。马克思讲的广义生产力是最诗意的人类存在状态。自然资源原本充满诗意。
虽然自然资源不创造价值,只是像海绵一样吸收价值,但是只要不超出实业和金融的支付能力,就像房东要的租金不能超出房客的工资一样,这样有限的吸收就是合理的。然而,此次“泡沫铁三角”玩大了,以它们为基础的虚拟价值完全超过了实业创造的真实价值。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先生在《危机后全球金融格局十大变化》中提到,到2007年底,全球股票市值为62.7万亿美元,债券余额为78.9万亿美元,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6.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更高达674万亿美元。四者合计,全球金融资产的名义价值是实体经济的16.4倍,而在1998年时,这个数据仅为6.2倍。
我们不禁要问,实体经济真的需要一个15到16倍的金融业来为它服务吗?回答是否定的。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更加认识到,过去金融业的规模过度膨胀了,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过度膨胀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纯粹的纸币和金融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一分钱也必须附着在实体经济上,15到16倍的金融业主要以实体经济的哪一部分为标的物?当然包括实业,但更多的是资源产品。因为当前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统计尚没有这个数据,我们可以这样定性分析:在20世纪的100年间,全球GDP增长了18倍,同期石油、钢铁、铜的年消费量分别增长了170倍、29倍和27倍。资源消耗远远高于实业发展,资源金融超过实业金融成为整个金融资产的大头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虚拟金融价值溢出的部分主要是资源金融泡沫,资源金融泡沫进一步催生资本市场泡沫。
此次2008年危机前的2005年至2007年,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年均增长高达41.5%,而其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4%,资源金融泡沫过快发展和过度膨胀更加明显。虽然这不仅仅是“出轨的美元”的功劳而是全部全球现存“出轨的纸币”的功劳,但是“出轨的美元”和美国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当局作为首席吹泡手仍然责无旁贷。
金融内战的逻辑是:绝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原本是实业,在资源泡沫诱惑和信用误导下,他们却将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土地等资源金融资产。这样,不创造价值而只能以地租等形式吸收价值的自然资源就像海绵一样一点点吸干了实业领域的血液,最终温水煮熟了青蛙,吸血链条断裂,实业奄奄一息,资源海绵也慢慢干了。因此,此次危机在根源上不是货币战争,我们也没有成为货币战争俘虏,而是上了资源泡沫和信用泡沫的贼船。世界金融结构越来越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资源和资源金融的绝对膨胀建立在实业和实业金融相对萎缩的基础上,现在它倒塌了。
工业革命300年来,实业的极大发展最终带来资源的极度消耗,人们利用一切技术手段榨取自然资源,最终使得人类自己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境地。黑色的“蒸汽磨逻辑”是地球之癌。“蒸汽磨逻辑”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发明,现在成为对人类的最大挑战,也使人类进入一个“自己搞死自己的时代”。工业文明既给人们的生活条件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善,又提出了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能不能可持续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挑战。这是工业革命300年负面结果的最终清算。
“蒸汽磨逻辑”以工业革命的形式否定了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带来的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又以金融内战的形式否定了工业社会,新的知识社会和绿色经济正在向人类招手,这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金融内战首先发生在美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