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账户与跨境资金流动
本章要点
·在完全规范和透明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跨境资金流动可通过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的平衡及其变动体现出来,并最终表现为一国对外投资头寸及其净额的相应变动。而且,经常账户顺差通常伴随金融账户逆差,金融账户资金流入会伴随金融账户资金流出。经常账户平衡与金融账户平衡之间存在着固定的、相反方向的等值对应格局。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中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双顺差”,即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同时并存的情形。产生这种特殊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金融账户的跨境资金流动受到政策限制,即私人部门的跨境资金流入不必然伴随私人部门的等值的跨境资金流出;汇率体制的低弹性促使经常账户顺差长久化并且不相应表现为私人部门金融账户资金流出。理解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双顺差”现象的关键在于对私人部门跨境资金流动的管制措施和人民币汇率体制的低弹性。
·总体上,近年来中国金融账户跨境资金流动出现了持续多年的顺差,即跨境资金净流入。但是,通过金融账户的跨境资金流动(流入)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具体而言,直接投资流动的年度性波动相对小,但证券投资(尤其是来自国内主体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跨境资金流动具有相对大的波动性。从期限上看,短期性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较高。
·导致短期性跨境资金流动出现显著波动性的主要因素是利率、汇率、物价以及税收差别、金融资产价格差别及其变动和调整等。这些情况同时表明,短期性跨境资金流动主要受到经济基本层面因素的影响。
·短期性投机性资金的流动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引起资产泡沫、导致货币冲击、降低货币政策效率等。但一国宏观经济是否稳定的主要决定因素在国内,尤其对像目前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型经济体而言。
·完善国内金融市场、提升金融监管效力、提高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增进国际协调和合作,是中国在金融开放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本章专题通过对双边贸易数据的考察,发现中国近年来的贸易平衡数据基本可信。通过贸易渠道(即货物贸易渠道)的单纯资金流动不能被排除,但其规模相对于总体贸易水平而言不大。
本章主要关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变动以及跨境资金流动的情况,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与影响。资本与金融账户由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部分组成,也即传统上所指的资本账户,只记录私人部门的资金往来而不涉及官方储备变动。在现行狭义统计口径下,资本账户记录的是非生产非金融的资金交易活动,如债务减免、移民造成的转移等。就我国而言,这部分交易的数量很小,2005年以前差额都在1亿美元以下,之后也都没超过50亿美元,而且与金融账户比较,其重要性也相对低一些。因此,本章主要讨论的对象是金融账户,并且在行文中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用金融账户指代资本与金融账户。
金融账户记录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资金交往情况。我国金融账户出现了多年的顺差,在反映了我国成为国际投资重要目的地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跨境资金流动尤其是国际投机性“热钱”流动的担忧与争论。本章从金融账户变动特点入手,结合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探析影响国际资金流动的因素,以及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本章结构如下,第一节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概念进行辨析,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探讨对中国“双顺差”的认识;第二节描述及总结中国金融账户的变动特点;第三节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性质进行探讨;第四节分析金融账户的变动原因;第五节关注短期性投机资金的影响及其规模;第六节讨论了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第七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专题部分运用双边统计对比法考察贸易统计下可能隐藏的单纯资金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