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运行概况

市场运行概况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市场共成交89.6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信用拆借、质押式和买断式回购分别成交19.4万亿元、67.7万亿元和2.6万亿元;现券市场共成交47.3万亿元,同比增长27.4%。进入10月份,货币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市场利率再次恢复稳定。但是,天量信贷增量难以持续以及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蔓延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担忧,国债指数大幅反弹,并在5月20日达到阶段高点1201.4点,接近全年最高点,较2月5日的低点上升19.5点。

第一节 市场运行概况

2009年,我国银行间市场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Shibor短端较年初有所上扬,中长端品种普遍下降,下半年波动幅度明显增加。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2009年,全国银行间货币与债券市场共有250个交易日,基础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成交量均大幅上升(参见表5-1)。货币市场共成交89.6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信用拆借、质押式和买断式回购分别成交19.4万亿元、67.7万亿元和2.6万亿元;现券市场共成交47.3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另外,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交易量也保持快速增长,共成交1.1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债券远期、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分别成交6556亿元、4616亿元和60亿元。

表5-1 2009年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交易情况

img13

注:现券的成交量为全价金额。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1.货币市场利率前期走势平稳,下半年震荡回升;Shibor短端较年初有所上扬,中长端品种普遍下降

2009年上半年,货币市场基本特征是资金面宽裕和利率小幅波动。经历了年初的短暂回落后,货币市场利率在平静的政策面和宽裕的资金面共同作用下,维持了长达近5个月的小幅盘整。6月下旬以后,随着新股IPO重启,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有所增大。另外,央行连续7次提高央票发行和正回购中标利率,带动各期限品种利率上行。进入10月份,货币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市场利率再次恢复稳定。2009年底,受年末因素的影响,短期利率有所上扬(参见图5-1)。

2009年上半年,Shibor各期限品种波动较小,中长端Shibor在年初的快速回落后趋于稳定,短端品种变化不大。进入下半年,随着新股发行开闸,短端Shibor的波动性明显增加且整体上移,中长端Shibor则在平稳中有所回升。2009年底,短端Shibor各期限品种利率较年初均有增加,其中,“Shibor_1W”增幅最大,上升58个基点;“Shibor_O/N”增幅最小,增加24个基点。中长端部分,除“Shibor_3M”微增9个基点外,其余期限品种利率较年初均小幅下降,降幅在8—14个基点之间。2009年,Shibor与信用拆借和质押式回购的利差保持稳定,7天Shibor比7天信用拆借利率平均低4个基点,7天Shibor与7天质押式回购平均利差不超过1个基点(参见图5-1)。

img14

图5-1 2009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2.信用拆借交易量大幅增长,市场利率上升

2009年,信用拆借达成交易28041笔,累计成交193504.97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年内信用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整体呈现上升,年初报于0.9306%,年末收于1.1550%,比年初增加22.44个基点(参见图5-2)。

img15

图5-2 2009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价量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从期限品种看,2009年,信用拆借以隔夜品种为主,共成交161665.94亿元,同比增长51.78%,占全部拆借交易量的83.55%。各期限品种的交易量涨跌互现,其中1个月品种的交易量同比上涨80.40%,而9个月品种的交易量同比下降94.12%。各期限品种的加权利率均出现下跌,其中6个月品种加权利率同比下降60.11%(参见表5-2)。

表5-2 2009年信用拆借期限品种交易情况

img16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网。

3.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快速增长,市场利率上升

2009年,质押式回购达成交易114586笔,累计成交677007.32亿元,同比增长20.1%。年内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整体呈现上升,年初报于0.9654%,年末收于1.1985%,比年初上升23.31个基点(参见图5-3)。

img17

图5-3 2009年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价量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从期限品种看,2009年,质押式回购以隔夜品种为主,共成交526451.68亿元,占市场成交总量的77.76%。各期限品种的加权利率均大幅回落,降幅最大的为4个月品种,其加权利率同比下降69.67%(参见表5-3)。

表5-3 2009年债券质押式回购期限品种交易情况

img18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4.买断式回购交易量大幅增长,市场利率上升

2009年,买断式回购达成交易6870笔,累计成交25891.35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49.0%。年内买断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整体呈现上升,年初报于0.9115%,年末收于1.5055%,比年初上升了59.40个基点(参见图5-4)。

img19

图5-4 2009年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价量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从期限品种看,2009年,买断式回购以隔夜和7天品种为主,分别成交19956.48亿元和3467.51亿元,分别占买断式回购成交总量的77.08%和13.39%。各期限品种的加权利率均大幅回落,降幅最大的为隔夜品种,同比下降58.89%(参见表5-4)。

表5-4 2009年债券买断式回购期限品种交易情况

img20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网。

5.现券市场成交量明显增长,银行间国债指数[1]窄幅波动

2009年,银行间现券市场的资金面整体宽裕,现券市场交易量明显增长,共成交19.3万笔,累计成交47.3万亿元,同比增长27.4%。

2009年,银行间国债指数年初报于1201.0点,年末收于1192.0点,较上年末的1202.2点下降10.2点,降幅0.85%,年内最高值为1月9日的1203.7点,最低值为2月5日的1181.9点(参见图5-5)。从国债指数的具体走势形态来看,由于金融危机阴影依然存在,市场投资者心态趋于谨慎,对宏观经济是否正走向复苏以及宽松货币政策是否转向的判断也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受此影响,银行间国债指数窄幅波动,出现了三次下探回升。

第一次:2009年初至5月底。年初,受1、2月份公布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以及制造业指数反弹的影响,市场对未来经济形势好转的预期有所提前,前期市场中浓厚的降息预期有所降低,国债指数在短期冲高后出现大幅回调,并于2月5日创下年内最低值1181.9点。但是,天量信贷增量难以持续以及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蔓延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担忧,国债指数大幅反弹,并在5月20日达到阶段高点1201.4点,接近全年最高点,较2月5日的低点上升19.5点。

第二次:6月初至9月中旬。6月初,受宏观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股市向好、IPO重启以及央行重发1年期央票且发行利率持续上升等多重利空因素的影响,国债指数一路下探,并于8月5日创下年内次低点1184.5点。此后,随着央票发行利率企稳、股市出现深幅调整,国债指数出现小幅反弹。

第三次:9月中旬至年末。由于宏观经济数据继续向好、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澳大利亚和挪威央行开始加息以及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今后几个月的重点调控内容之一,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转向以及央票利率进一步上升的预期增强,受此影响,国债指数经历了一轮小幅调整。但是,政策面的平静、央票利率的平稳以及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低于市场预期等因素稳定了市场心态,国债指数在11月初以后出现一轮小幅回升。

img21

图5-5 2009年银行间国债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网。

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2]整体上移。随着我国经济复苏的逐渐深化,并在股市大涨以及年中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大幅上升的直接推动下,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大幅上移,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上移幅度达70.1个基点,其中3—8年期品种的收益率上涨最大,涨幅在100—118个基点之间,而1年期以下和27年期以上位于收益率曲线两端品种的收益率涨幅较小,在35个基点左右(参见图5-6)。

img22

图5-6 2009年银行间市场国债即期收益率曲线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从期限结构看,现券交易主要集中于0—5年期品种。2009年,0—5年期债券品种累计成交40.0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占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84.6%,其中,3—5年期债券品种的成交量大幅增长,累计成交13.1万亿元,同比增长447.4%,占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27.8%,较上年显著提升21.3个百分点(参见表5-5)。

表5-5 2009年银行间现券交易情况

img23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从交易券种来看,政策性金融债是成交量最大的券种,中期票据取代国债进入成交排名前三的券种。2009年,市场成交排名前三位的券种由2008年的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转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和中期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全年累计成交17.7万亿元,同比大增157.5%,占市场总成交量的37.4%,居于首位。央行票据交易量的大幅下降一定程度上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央票发行规模降低密切相关[3],2009年央行票据累计成交14.2万亿元,同比下降37.7%。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债供给量大幅增加[4],降低了国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国债全年累计成交3.9万亿元,虽然同比增长11.1%,但增幅较上年的68.2%明显放缓。由于发行主体信用等级高、流动性较好等特点,中期票据自2008年上市以来颇受投资者青睐,2009年全年累计成交6.0万亿元,市场占比由上年的1.7%上升到12.8%(参见表5-6)。

从现券投资者结构看,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最活跃的交易主体,基金和保险公司由净买入债券转为净卖出债券。从现券买入方来看,交易活跃的三类主体的交易量分别占市场总交易量的27.6%、22.3%和13.1%,合计占比为63.1%,较2008年上升2.6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是现券市场中最大的净买入方,累计净买入现券1.2万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则是现券市场中最大的净卖出方,累计净卖出现券5654.8亿元。

2009年,股票市场整体向好使得基金在资产配置上更多地偏向权益类产品,而保险公司受前两个季度保费收入增长较慢的影响,减持了债券资产,两者由2008年现券市场的净买入者转为2009年的净卖出者。2009年,基金共卖出现券9994.5亿元,净卖出现券2921.2亿元;保险公司共卖出现券5755.2亿元,净卖出现券1472.2亿元。

6.利率互换交易量小幅增长,互换利率[5]明显升高

2009年,人民币利率互换累计成交4044笔,名义本金总额4616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1年期及1年期以下交易比较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为2606亿元,占比56.5%。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主要有Shibor、7天回购定盘利率和1年期定存利率,与其挂钩的交易量分别为1304亿元、3244亿元和69亿元,分别占比28.3%、70.2%和1.5%。此外,市场首次出现了一笔以一年期贷款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交易。

表5-6 2009年银行间现券交易情况

img24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受2008年央行持续降息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1月初,互换利率持续下降至年内低点,随后出现温和反弹,市场活跃度逐步恢复,交易量也稳步增长。至6、7月份,随着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逐步向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猛增,经济复苏形势逐步明朗,央行开始连续提高央票发行利率和回购中标利率,互换利率在短期内出现明显上升,交易量迅速增长。随后主要受逐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影响,互换利率开始小幅波动,月度交易量在350—500亿元之间波动。全年来看,互换利率上升明显,以1年期“FR007-IRS”品种[6]为例(参见图5-7),其固定利率上涨约120个基点;互换利率曲线出现陡峭化趋势,1年期“FR007-IRS”品种与5年期“FR007-IRS”品种之间的利差由年初的70个基点上升至12月底的150个基点左右。

在利率互换交易中,Shibor的基准性进一步增强。以Shibo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交易量占比由2008年的22%提高到2009年的近30%,并且以Shibo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交易的真实性大为提高。

2009年,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利率互换交易最主要的参与者,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45%和25%,前者比2008年上升6.5个百分点,后者则下降12.4个百分点,外资行的市场参与度明显提高。

img25

图5-7 2009年1年期“FR007-IRS”互换利率波动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7.债券远期成交量大幅上升,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

2009年,债券远期共达成交易1599笔,成交金额6556亿元,同比上升31%。其中7天品种最为活跃,共成交4156亿元,占市场总交易量的63.4%,较2008年下降12.5个百分点。14天品种交易量上升较快,市场占比由2008年的10.8%上升至2009年的23.3%。

从交易量的月度分布来看,债券远期于年初逐步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交易量不断上升,4月份上升至年内高点,接近1000亿元,这也是债券远期历史上单月最高成交量。此后,月度交易量基本维持在500—800亿元之间。

债券远期交易标的券种发生较大变化。政策性金融债取代央行票据成为交易占比最大的标的券,占比由2008年的27%上升到2009年的54%,央行票据占比则由2008年的65%降到25%。这与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间1年期央行票据停发、央票总体发行量下降有关。

2009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债券远期交易的主要参与者,所占份额分别为52%和39%,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占比大幅上升23个百分点,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比重则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至5.4%。城市商业银行是债券远期交易的主要买方,其买入量占市场总交易量的86%;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是主要卖方,其卖出量占市场总交易量的69%。

2009年,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远期利率协议累计成交27笔,名义本金额60亿元,同比下降47.2%。据了解,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缺乏可靠的定价依据,远期利率定价困难,报价往往偏离较大;二是终端客户对远期利率的避险需求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