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财政赤字规模扩大的原因分析
建国后,我国奉行的是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从1951年~1978年的28年间,仅有10个年份出现财政赤字,赤字数额比较小,一般在2亿到20亿元之间,只有“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赤字数额较大,1960年赤字最大,是81.8亿元。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分配制度、分配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除了1985年有25亿元的账面结余外,其余年份都有赤字,如表8-1所示。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财政赤字自2002年首次突破了3000亿元,达到3098亿元。2003年财政赤字继续增高,达到3198亿元;2004年中央财政赤字3191.77亿元,和2003年的规模基本持平。总的来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表8-1 1978年~2002年的财政收支表
注:上表中的财政支出包含了债息支付,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从2000年开始的财政支出中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债息支付),所以将1978年~1999年的财政支出进行了相应调整,使财政支出包含债息支付,这样就使财政收支差额为总赤字,从而与国际的统计口径相一致。
数据来源:1978年~1999年的债息支付的数据来自郭庆旺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财政研究》·2003年第9期。1978年~2001年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2年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3》。
1.国家财力集中程度过低,而且长期呈下降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国家财力集中程度都是比较低的,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远不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近年来财政赤字规模膨胀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提供的资料,1978年至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4%,到1995年这一比重降到历史最低点,为10.67%,到2003年这一比重为18.52%,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回升,到2003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52%。但这一比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5%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5%的水平。我国的总体趋势是财政收入在GDP稳步增长的条件下也同样稳步上升,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GDP的增长速率每年都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率。这一点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因此,今后为了实现缩减赤字、控制债务的目标,并能有效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至为关键的是要提高国家财力集中度,切实改变财政的弱势地位。
2.财政支出总量增长较快,增加了财政平衡的压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获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财政收入没有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缺口逐年扩大。如1999年,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全国财政收入11377亿元,财政支出13136亿元,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1759亿元。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两万亿元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达到26355.88亿元,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2040.91亿元。
3.经济发展的形势所迫
1998年以前,我国虽然几乎年年有财政赤字,但赤字无论是绝对量还是赤字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都是比较小的,并非主动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从1998年以后发生重大转折,从被动有财政赤字转变为主动利用财政赤字。其目的是应对通货紧缩压力,弥补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缺口,在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威胁时用以刺激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