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说经济学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也以“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这一点与经济理论分析是一样的。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也人格化,纳入分析视野。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无论的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

人们对政府行为的关心在两个层面上:第一层面,想知道政府作出了什么样的决策;第二层面,这些决策是怎样制定的。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的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政策的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改进决策的结果。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说经济学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

经济学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将“经济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政治决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经济人”假设。

二、经济人的假设

公共选择理论也以“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这一点与经济理论分析是一样的。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行动选择上,人是理性的,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他所得到的、关心所处环境的信息,诸如价格、品质等来最大化自身利益,人的理性行为可以使他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动机。二是指无论对消费者、生产者或某一政治团体的领袖来说,他的行为都是自利的,时刻关心的是他的个人利益。这种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中假设的经济人。

经济人的行为在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下,可以增进社会福利。而竞争有序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容许自利并保护个人自利的权利,使得每一个经济人都有足够的积极性去努力工作。第二,完善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完善的竞争性市场结构是能够排除寻租行为的),又反过来约束人们,使人们的自利动机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挥作用,而不能发展到损人利己的地步。

市场机制与个人的自利与理性行为相结合,是社会福利的增进。关于这个观点,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曾说:“作为生产者,每个人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他所生产的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利润),在主观上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无法感知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由于追逐自身利益,他常无意识地增进了社会福利,这种无意识的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主动)促进社会利益时得到的效果要大得多。(1)

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作为他们分析政府决策过程的出发点,这样就把政府决策过程视为经济学上的交易过程。作为经济上的交易市场,是由需求方与供给方组成的一个交易结构,供求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在双方均满意的价格和数量水平上达成交易。与经济交易相类似,政治市场也是由供求双方组成,需求方是选民与纳税者,供给者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通过举手选举来完成公共物品配置。

三、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市场分析的相似之处

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市场分析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作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各种行为假定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实际上是把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引入到公共选择理论中来,在非市场选择中,人们的行为选择与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样,都是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二)对个人偏好作出类似于市场的描述

在经济市场上,消费者喜欢什么商品,就可以买什么商品;在政治市场中,投票人偏好某项公共项目,就投这个项目的票。

(三)提出和传统经济理论一样的问题

在经济市场上,人们往往会涉及商品的价格、消费偏好、资源配置是否符合效率和公平的目标等问题。与此类似,在政治决策市场上,人们也提出类似的问题。

四、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差异

(一)确定性程度不同

私人经济市场的选择行为和选择结果,存在一对一的关系,个人行为选择与选择结果有直接联系;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参与选择,但最终决策结果通常不是由某个人决定,而是集体来决定,个人选择与选择结果不尽一致。

(二)偏好体系不同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政治市场上,公共物品的产量通过投票决定,生产费用由投票人缴纳税收弥补,个人支付税收与单个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这里只存在总的税收与总的公共开支,即一揽子公共物品间的整体联系。政府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投票者的偏好综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但这种偏好不可能同时符合所有个人的偏好。在私人产品市场上,个人对私人产品的决策只涉及他自己的偏好,个人偏好与选择结果是一致的,不会有偏好受到压抑的可能。

(三)偏好表达的方式不同

在私人经济市场上,个人偏好是同货币来表达的,即按市场交易规则用货币选票决定自己所需的私人物品;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偏好是通过投票来表达的,即按政治程序投票决定公共物品的产量,或者是直接决定,或者是选出代表代为决定。

(四)在政治市场上,个人偏好有可能被隐瞒

其原因是在于:①由于个人表露偏好对决策影响很小,投票者没有强烈表示偏好的动机。②由于公共项目具有非排他性。如果政府提供公共项目的成本是根据个人偏好不同而分摊的话,人们就会隐瞒自己的偏好或歪曲地显示自己的偏好,以避免或减少成本的负担,同时又享受同样的利益。即“免费搭车”行为存在。

(五)强制性程度不同

在私人经济市场上,个人用货币购买物品,可以完全表达个人的意愿,没有强制。而在政治市场上,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决策结果是集体作出的,当某个人不满意时也得遵照执行,具有强制性。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公共选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投票人要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接受他们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支付他不情愿支付的税收,其结果是,投票人在他消费的一揽子公共物品当中,他消费的公共物品与所需要的量相比过多或过少。

五、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方法论

(一)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治决策过程,政治决策过程是集体选择行为,但公共选择理论采取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个人看成是评价、选择与行动的最基本单位,因而也是公共选择理论要分析的基本单位。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也人格化,纳入分析视野。从方法论看,集体变成一个个体,就是分析复杂问题也会变得简单许多。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无论的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公共选择要分析的就是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与行动在一个既定的组织构成制度结构中是怎样产生某种复杂的特定总体后果的。

(二)人的经济学

人的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追求个人的利益,极大化个人的利益的满足程度是人的最基本的动机。

经济人的假设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统计特征。

政治决策程序有三种:①直接民主决策,即公共决策通过所有选民每人一票的方式来决定,每一个人的决策权利相等。②集中决策,即由某些人或某个人代替公众进行公共决策,其他人没有决策权利。③间接民主决策,即由全体选民通过投票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由这些代表来代替全体选民作出公共决策,折射一种直接民主决策与集中决策相结合的决策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