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非存款性资金规模的确定

商业银行非存款性资金规模的确定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银行在银行金融机构中,业务量最大,经营范围极为广泛。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就是其传统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决定其资产规模,负债结构影响其资产运用方向和盈利水平,因此,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基础。公积金是商业银行依法按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于应付银行意外损失的基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被称为同业拆借。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在银行金融机构中,业务量最大,经营范围极为广泛。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就是其传统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其中,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执行信用中介职能时所经营的基本业务,故又称信用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执行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务职能时所经营的代理委托业务,不占用银行自身的资金,故又称服务性业务。

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即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决定其资产规模,负债结构影响其资产运用方向和盈利水平,因此,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自有资本和吸收外来资金两大部分。自有资本在银行负债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是商业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外来资金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中占90%以上,包括存款和各种借款。

一、自有资本

自有资本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初始资金,包括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自有资本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是银行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是客户存款免受损失的保障,也是阻止银行破产的缓冲器。股份资本是商业银行筹建时股东投资的资本金,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资金来源。公积金是商业银行依法按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于应付银行意外损失的基金。未分配利润是银行税后利润在提取公积金、派发股息和红利后的余额,它是银行增加自有资本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例很小,但它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越多,可以开展的资产业务越多。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自有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必须达到8%。

二、存款

1.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又称支票存款,指那些可以由存户随时存取的存款。它来源于工商企业、个人、政府机构用于交易和支付的款项。其特点是存取不受期限限制,流动性很强,客户可以使用支票提取现金或转账支付。由于活期存款存取频繁,还要提供多种服务,营业成本较高,所以活期存款一般不付利息。现在很多国家为了保住活期存款,也对其支付利息了。活期存款是密切银行与客户关系的桥梁,也是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活期存款虽然平均期限短,但可给商业银行带来短期流动资金,并可形成一定存款余额用于对外放款,因此,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美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因此,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提供免费服务来吸引存款者,如代发工资、代交水电费等。

2.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存款客户与银行事先约定存款期,到期才能支付的存款。如果需要提前支取,客户将蒙受利息损失。定期存款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结余资金。定期存款有一定期限,通常为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等,由于传统定期存款存期固定且较长,客户考虑可能的利息损失一半也不提前支取,因此银行对其承担的流动性风险较低,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加上定期存款的营运成本低于活期存款,所以银行对定期存款支付的利息要高于活期存款,且利率高低与期限长短成正比。

3.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或非盈利性单位以积蓄货币资产和获得利息收入为目的,凭存折或存单提取的存款。它来源于社会各阶层收入中的消费结余,多为个人为了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因而各国对经营储蓄存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有些国家只准专门的金融机构经营此项业务,如储蓄银行。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可分为定期和活期两种,银行对活期储蓄存款也要付利息,利率低于定期利率。在我国,储蓄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在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定期储蓄存款比例高且稳定,为银行提供了大量长期资金。

[资料链接]

商业银行能够为个人提供的账户种类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种最基本的账户种类:

个人结算账户

开设个人结算账户,可以帮助您管理日常收支,比如代发代扣、转账结算、缴纳各项公共事业费用,或作为其他投资方式的资金账户等。个人结算账户形式多样,包括活期存折、借记卡、个人支票和信用卡等,除贷记卡外,储蓄类个人结算账户内的资金按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利率计算利息。

各家商业银行选择的个人结算账户的载体或介质有所不同。您可根据需要申请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也可以在已开立的储蓄账户中选择并向开户银行申请确认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个人储蓄账户

个人储蓄账户的目的主要是取得利息收入,根据个人存取款频率、资金量等可以选择以下存款种类:

活期储蓄,是只能用于现金存取的个人活期存款账户,账户内的资金按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利率计算利息。

整存整取,由客户与银行约定存期,本金一次存入,到期一次支取本息或要求银行按原存期自动转存的本外币存款。

零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期存款是指开户时约定存期,本金分次存入,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存款方式。特点是逐月存储,每月存入金额固定,适合那些有固定收入但节余不多的存款。零存整取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未补存者,视同违约,对违约后存入的部分,支取时按活期利率计息。

存本取息,是指一次存入本金,分次支取利息,到期支取本金的一种存款。

人民币通知存款,指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须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金额和日期方能支取的存款方式。通知存款不论实际存期多长,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该种存款的特点是如果您有大额短期闲置资金,可以在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

教育储蓄,是仅对在校小学四年级以上(含四年级)学生提供的优惠储蓄品种。开户时约定存期,本金分次存入,到期时存款凭存折及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必须是当年有效证明,且一份证明只能享受一次利率优惠)一次支取本息。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利息所得税。

三、借款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或企业借款,以弥补暂时性准备金不足或获取额外的利润。

(一)向中央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在资金不足时,可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维持资金周转。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也有义务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是为了缓解暂时性资金不足,主要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两种形式。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如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等,再转卖给中央银行。再贷款是商业银行凭借自身信用,或以自己持有的合格票据、银行承兑汇票、政府公债等有价证券作为质押品从中央银行申请的直接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但由于央行贷款受货币政策的牵制,条件较为苛刻。

(二)同业拆借

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被称为同业拆借。主要用于维持日常性资金周转,期限短,有的只有一天或一夜,是商业银行为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金和清算准备金头寸而相互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当前,同业拆借还日益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一些大银行把拆入资金作为一种长期的周转准备,它们通过循环拆借的方法,使其贷款能力超过原来的存款基础。另一方面,许多中小银行对大银行拆入拆出,有利于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叫做联邦资金市场。联邦资金市场上的贷款利率被称为联邦资金利率,它是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三)回购协议

回购协议是通过出售金融资产取得资金,但出售时约定出售人在一定时期按预定价格再购回此项金融资产。商业银行通过回购协议借款有很多好处,如可以不提缴存款准备金,降低借款成本,易于确定和控制期限等。

(四)发行金融债券

发行金融债券是指商业银行经批准,通过向社会公众推销债务凭证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业务。发行金融债券与存款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筹资的目的不同。吸收存款是为了扩大银行资金来源总量,而发行金融债券是为了增加长期资金来源和满足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二是筹资的机制不同。吸收存款是经常性的、无限额的,而金融债券的发行是集中、有限额的,吸收存款是被动型负债,而发行金融债券是银行的主动型负债。三是筹资的效率不同。由于金融债券的利率一般要高于同期存款的利率,对客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而其筹资效率要高于存款。四是所吸收的资金稳定性不同。金融债券有明确的偿还期,一般不用提前还本付息,有很高的稳定性,而存款的期限有一定弹性,稳定性要差些。五是资金的流动性不同。一般情况下,存款关系基本固定在银行与存户之间,不能转让;而金融债券一般不记名,有较好的流通市场,具有比存款更高的转让性。

[资料链接]

从4%到1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外媒体曾将中国银行业形容为“技术上已濒临破产”的“定时炸弹”,对那时几乎资不抵债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资本充足率要达到国际监管水平基本上是奢谈。

银行业改革启动之初,“资本充足”即已成为改革设定的最终目标之一。经过十余年努力,中国银行业不仅达到了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甚至有了更大的提高。

据2009年6月1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披露,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比2007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2007年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

从几乎没有一家银行满足国际资本监管要求,到逾200家银行实现资本充足,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熟悉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史的人们都明白,这一指标的得来是如何不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