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

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具有高负债率、高风险和管制严格等特征,因此,追求利润不是其经营的唯一目标。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安全性的反面就是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的差额。

第五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必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是,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具有高负债率、高风险和管制严格等特征,因此,追求利润不是其经营的唯一目标。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1.安全性

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当尽量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等方面造成损失,保证银行的稳健和发展。这是商业银行经营首先要考虑的原则。安全性的反面就是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原则的主要因素有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贷款的平均期限、贷款方式、贷款对象的行业和地区分布以及贷款管理体制等。

在银行经营活动中,由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种种原因,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风险直接影响银行本息的按时收回,必然会削弱甚至丧失银行的清偿能力,危及银行本身的安全。所以,银行管理者在风险问题上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尽力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和分散风险。

2.流动性

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具有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随时满足存款人提取存款和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衡量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标准也有两个:一是取得可用资金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价格越低,该项负债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取得可用资金的时效,取得可用资金的时效越短,则该项负债的流动性就越强。

3.盈利性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力求获取最大利润,以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的差额。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与劳务收入等;其业务支出包括吸收存款的利息支出、借入资金的利息支出、贷款与投资的损失以及工资、办公费、设备维修费、税金支出等。

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之间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

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成反向变动,盈利性要求越高,往往风险越大,安全性、流动性越低。

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体现在:(1)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在保本和资产较小可能损失的区间之内,三性可以都令人满意。(2)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可以同向变化。例如,得到政府担保或保险的项目,盈利性和安全性都很高;对于行政干预要求支持,但经营管理水平又很低的企业贷款,其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都很低。

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有向反向变动的可能。例如,由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流动性不足,对于三性的矛盾和统一,银行经营的总方针就是谋求三性的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协调。三性的相对低位是:盈利性为银行的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银行经营的总方针,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方法

(一)资产管理理论及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60%以上是活期存款,银行处于被动地位,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要致力于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强调资产的流动性。根据其发展,主要有3种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客户的存款,而这些存款是要经常提取的。银行只能将资金短期使用,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或进行长期投资;其次,只有商业贷款能满足银行的既能保持安全性,又有收益,并具有短期贷款性质的要求。

2.可转换理论

可转换理论认为:银行的贷款不能仅依赖于短期和自偿性。只要银行的资产能在存款人提现时随时转换为现金,维持银行的流动性,就是安全的,这样的资产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不管是否有自偿性,都可以持有。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或现金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它是长期贷款,或是不能很快转换的资产,也不会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问题。

(二)负债管理理论及方法

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经济相对繁荣,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和数量受到威胁,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开始上升,且商业银行受到政府利率管制,吸收资金的能力进一步衰弱,迫使商业银行开始发掘负债项目来满足准备金要求和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负债管理理论强调以主动负债来满足银行流动性的要求。银行主动负债的方式主要有: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金融债券、银行同业拆借、国际市场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负债管理理论扩大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了新的金融市场,扩大了银行的金融服务。

(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及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产生。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行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作出最优化的资产组合,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包括多种方法,如偿还期对称理论、资金集中管理理论、不同中心分配理论等,目前这些理论已被许多商业银行所抛弃,下面介绍各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缺口管理法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

1.缺口管理法

所谓缺口管理法,是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即缺口(Gap),进行分析和管理。以利率指标为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可以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类型。根据这两种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有3种不同的缺口管理战略:

(1)零缺口战略:也就是使浮动利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等于浮动利率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两者之间不存在缺口。在这种战略下,当利率水平上升时,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都将同比例上升,因此从理论上说,利率波动的影响能够被完全抵消,银行的总收益将保持不变。

(2)正缺口战略:也就是使浮动利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于浮动利率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正缺口。在这种战略下,利率的上升将使银行的收益增加,利率的下降则使银行的收入减少。

(3)负缺口战略:也就是使浮动利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小于浮动利率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负缺口。在这种战略下,利率的上升将使银行的收益减少,利率的下降则使银行的收入增加。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则是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控和管理。它既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自身的一种业务管理方式,也可以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一种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颁布了《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从当年起,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同时还颁布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暂行监控指标》,确定了资本充足率、存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单个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对股东贷款比例、贷款质量指标等9个监控指标,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

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

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债务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同一借款客户指任何一个自然人或任何一个法人。

向股东提供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股东已缴股金的100%。

对最大10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与各项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50%。

本章小结

1.商业银行是依法成立的,以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它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经营目的。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负债、资产、中间业务三类。负债业务以自有资本、存款和借款为主,资产业务以现金、贷款、投资和贴现为主,而中间业务有支付结算、汇兑、代理等业务。商业银行通过其业务运作服务客户,服务社会,并获得收入,实现多赢。

复习思考

1.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方针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2.商业银行为什么要从资产或负债的单一管理过渡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3.商业银行何以有信用创造的能力?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因素是什么?

4.为什么说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