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吗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吗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分析,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通货膨胀理论。如果货币数量增长率超过产量的增长率,势必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标准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工资增长引起的。为抵消通货膨胀因素,工人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厂商提高价格,总供给曲线上升到SS3,物价进而又会上升。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分析,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通货膨胀理论。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主要有需求拉上说、成本推进说、需求拉上—成本推进说、需求移动说等。

一、需求拉上说

需求拉上说从需求角度来寻求通货膨胀的根源。根据这一理论,当经济体系中的总需求增加,以至于大大超过总供给时,就会引起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即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在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利率模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模型,强调实际因素对需求的影响;另一类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强调货币因素对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货币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货币量之外,还有成本单位和就业量等多种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是否会引起通货膨胀,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社会中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供给也有弹性,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就业量和产量随有效需求增加而增加,物价也逐渐上涨。当社会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各种资源已充分利用,供给无弹性,此时货币量增加所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已无增加产量之作用,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img19

图11.1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图11.1中,SS表示总供给曲线,D1、D2、D3表示不断提高的总需求曲线,在充分就业时的产量Y2以前,供给曲线SS具有价格弹性,向上倾斜,表示在价格上升的同时,可以诱导产量的增加,即需求曲线由D1上升到D2时,价格产量同时增加。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2以后,供给曲线SS变成垂线,短期内,物价上升无法刺激产量增加,即需求曲线由D2上升到D3时,价格上升而产量不变。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量比产量增加更快造成的。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许多现象可以使通货膨胀率发生暂时的波动,但只有当它们影响到货币增长率时,才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果货币数量增长率超过产量的增长率,势必造成通货膨胀。一旦人们对这种物价上涨产生预期后,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工资—物价循环上升的过程,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二、成本推进说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出现了物价持续上升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甚至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升的情况。对此,需求拉上的理论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成本推进说。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成本推进理论认为,厂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一个既定的利润率。因此,成本上升时,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图11.2中,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在社会总需求不变,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即A点,供给由SS1上升到SS2、SS3时,物价水平不断上升,产量水平不断下降,这种物价上涨即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标准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工资增长引起的。强大的工会组织会使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价格总水平没有上升的情况下货币工资上涨,进而提高生产成本,提高商品价格,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之后,工人为维持实际工资水平而要求工资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经济中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还有原料价格上升、

img20

图11.2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间接成本推动、垄断价格等。

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说

在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下,面对失业增加、产量下降的情况,政府为了避免失业和经济萧条,必然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应地扩大总需求。这样,失业和产出量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而物价则会进一步上升,形成混合型通货膨胀。

img21

图11.3 混合型通货膨胀

图11.3中,由于成本推动,总供给曲线由SS1上移到SS2,如果总需求不变,物价由A上升到a所对应的价格水平,产出减少。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需求曲线由D1上移到D2,产出量恢复到原来水平,但物价又上升到B点所对应的水平。为抵消通货膨胀因素,工人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厂商提高价格,总供给曲线上升到SS3,物价进而又会上升。

四、需求移动说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发表论文《最近美国的通货膨胀》,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他认为,即使总需求不是过多,只要需求在部门之间发生移动,也会产生通货膨胀。舒尔兹之后的经济学家鲍莫尔、希克斯、托宾、奥克鲁斯特、德格伦、法克森、奥德纳等对需求移动说进行了补充,形成了“需求移动说”。该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即需求增加部门和需求减少部门、先进部门和保守部门、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由于需求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和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上升,但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工人的工资以同一比例上升,相反的情况出现时,工资和物价存在向上的刚性,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五、各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结合各国通货膨胀的具体实践,原因一般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财政赤字

解决财政赤字的方法一是向中央银行贷款;二是发行公债。发生财政赤字时,如果向中央银行贷款,就会造成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引起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发行公债,如果向中央银行推销,或以公债为抵押向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向政府发放贷款,通过财政支出,转变为商业银行存款,再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数倍扩大货币供应量。而财政支出多为非生产性的,不会增加产品和商品流通数量。

因而为解决财政赤字增发的货币,必然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通货膨胀。

(二)信用膨胀

商业信用是以商业票据为工具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可以流通转让,代替货币起交换媒介作用,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给量,减少了货币需求量。商业信用和一部分消费信用是由企业提供的,但企业之所以能提供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是因为得到了银行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向工商业提供的贷款必然要转为存款,而且转换的存款数量数倍扩张,这就直接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商业信用、消费信用、银行信用的膨胀,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因此,信用膨胀即信贷规模的扩大,如果超过了流通、生产的需要,必然出现通货膨胀。

(三)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与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积累基金规模过大,建设规模超过了工农业生产所能承担的能力,或消费基金规模过大,超过了消费资料的供应能力,商品供不应求。这就是由建设投资而投放到市场上的货币与生产资料的供应不相适应,由工资、奖金等渠道投放到市场上的货币与消费资料的供应不相适应,使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出现通货膨胀。

一国重工业发展速度过快,超过了轻工业和农业所能承担的能力,使重、农、轻比例失调,引起市场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比如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通货膨胀。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数度出现的通货膨胀,也都源于经济过热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外债规模过大

大量举借外债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还本付息包袱,有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有可能因此导致通货膨胀。如墨西哥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量借外债,导致了通货膨胀。

此外,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还有诸如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顺差、基本建设投资过度、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经济效益低下等。

六、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

国际通货膨胀一般有4个传导途径。

(一)价格途径

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使本国商品价格上涨,会刺激国外商品大量流入,而商品出口国在商品供应减少的同时,由于出口的增加导致了货币供给增加,必然使商品价格上升,导致该国发生通货膨胀。

(二)需求途径

当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会诱导其他国家向该国出口商品。如果商品出口国,由于出口需求增加,而资源已达到充分利用,生产量不能增加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

(三)国际收支途径

一国出现通货膨胀,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刺激本国商品进口,导致该国国际收支逆差,商品出口国由于出口增加,导致该国国际收支顺差。顺差国由于外汇收入增加,为收兑外汇,导致向流通领域注入大量的本国货币,使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

(四)示范作用途径

国际性的物价上涨,使一些尚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国家的企业预期本国物价也会上涨,为避免损失,提前将物价上涨的因素计入成本,抬高物价,或囤积居奇,引起本国物价总水平上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