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球”教学中探究精神的培养

“月球”教学中探究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的伙伴——月球”专题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探究内容和关于科学探究精神的育人内容。通过学习单,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月球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这一教学内容将要“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
“月球”教学中探究精神的培养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风华中学 曹 维

科学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科学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科学探究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教育精神。《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地理课程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主动的探究精神,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要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地球的伙伴——月球”专题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探究内容和关于科学探究精神的育人内容。在本专题的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答”,却忽视了“问”;只强调“知”,却忽视了“思”;只强调“结论”,却忽视了“过程”;只强调“传授”,却忽视了“探究”,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缺失。本人借鉴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实践和反思,现将教学片段呈现如下:

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

(1)情境创设: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人类是什么时候把它变为现实的呢?(播放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录像片段)

(2)悬念导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后,出现了关于“美国登月是骗局”之说。为什么航天员在月球上竖起的美国国旗摆动多时的现象会成为“美国登月阴谋论”的重要论据?

(3)教师引导:事实上,这和月球上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好好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片段二:月球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1)情境创设:观看月球视频。

(2)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步骤①:讨论“在月球上,宇航员能看到哪些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呈现景观图片“月球上能看到的现象”,如月球上看到的美丽地球、众多的环形山、人类登月留下的脚印……)

步骤②:讨论“在月球上,宇航员看不到哪些地球上能看到的现象?”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呈现景观图片“月球上看不到的现象”,如月球上看不到的蔚蓝天空、天气变化,听不到任何声音,没有液态水、没有生命……)

(3)教师引导,学习单导学:同学们,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月球概况的结构图,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一,从而构建起“月球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单]

任务一:依据逻辑关系,参照月球的物理参数,在学习单上将有关的自然现象用箭头联结,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图。

教学片段三:月球的运动

(1)情境创设:看月球照片。我们平时看见的月球和哪一张图片比较像?(课件呈现月球正面和背面区域的影像图)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球总是以同一侧面向我们地球呢?

(3)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4)在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扮演月球,围绕教师(扮演地球)绕转,演示并说明道理(同步自转、公转),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

教学片段四:月相成因和规律

(1)情境创设:通过观察不同的月相照片和阅读诗句“月有阴晴圆缺”导入。

(2)提出问题:月相为什么会有变化?(让学生猜测月相变化的原因)

(3)学习单导学:通过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二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任务二:①自制“月球”。在乒乓球上,一半涂黑,一半涂白。

②各小组按图中数码演示月球的各个位置,演示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归纳产生不同月相的原因。

月球公转运动位置示意图

基于上述教学片段,本人就地理教学中探究精神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第一,运用“悬念导入”,能广泛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在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中运用了“悬念导入”后,学生们的表现大大出乎预料。在随后的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积极踊跃,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即使一些平时学习存在困难、对地理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热情。究其原因,是“悬念导入”给几乎所有学生留下了鲜明、有感染力的印象,而这一印象深刻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激发了学生探究“月球”的兴趣和参与愿望,把绝大部分学生探究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良好的开端”即地理课堂导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中呈现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激发探究欲望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人类登月等重大的历史事件既是世界大事,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其中隐含着许多需要去发现、研究、探索的地理问题。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应充分挖掘。

第二,运用“学习单”进行导学,可以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在教学片段二“月球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中,教师首先借助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看月球视频后,通过个人积极思考探索,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对“月球自然环境”的表象认识;然后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这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个人思考探索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对“月球自然环境”的正确形象认识;此外,在讲解时,为了提高“学”的效率,运用了学习单进行导学。通过学习单,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月球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这一教学内容将要“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在本环节中,学习单中的任务一很好地发挥了引导学生读、思、做的功能,在学生的已知(“月球自然环境”的正确形象认识)和未知(月球自然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习单设计合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最终能自主高效地完成学习单中的任务一,正确地归纳出月球自然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大大提升了探究效果,进而对学生的探究情绪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实践证明,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地理课堂上,设计合理的学习单既能帮助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第三,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讲授“月球的运动”(教学片段三)时,采用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和组织学生对月球运动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教学时,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十分注意学生内在学习热情的激发,先通过“看月球照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为什么月球总是以同一侧面向我们地球呢?”进而借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分析此问题,最后由师生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性地解决该问题。我们发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使学生亲身体验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第四,借助“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月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制“月球”并演示其公转,亲手画出看到的月相形状,这一亲身体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从表象出发,通过对月相静态示意图的观察、分析,获取了探究月相知识的能力,最终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揭示了月相的本质和规律。

基于反思,本人提出地理教学中探究精神培养的几点建议:

首先,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

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探究热情的必要前提。在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容易被激发,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其次,采用图表教学策略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精神

图表教学策略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自己思考、探索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读图、析图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为了寻求一个规律或者答案,会对图表进行充分地发掘,探究热情得以激发。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围绕某些真实或类真实问题进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提供的情境往往存在不止一种解决的思路与答案,故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教学策略是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得以培养。

再次,设计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设计教学活动,重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努力探索相关问题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魅力。教师要设计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安排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和创新的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最后,加强探究活动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教师加强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的方法;通过类比,找出异同的方法;归纳总结,寻求规律的方法;演绎推理,发现问题的方法等,从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例如,社会热门话题、生活实践、地理教材、地理文献资料、科普读物、杂志和报纸等均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探究学习的问题来源。此外,要使学生“会问”,教师自身的提问必须是高质量的。因为高中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提问的角度、方式及问题与学习内容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无一不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