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民族的、历史的高度,综合分析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一项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
1.世界科技发展大势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20世纪中叶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发明,使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产业的加速转移,国际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孕育着更多新的重大突破,进而将会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到一个崭新的层面和高度。具体而言: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历史已充分证明,当今时代,谁能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权。由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发展高技术及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我国是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大国,目前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面对突飞猛进的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真抓实干,奋起直追,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把握先机,在科学技术上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
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当前,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后发展国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挤压。有关统计表明,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百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许多人开始把中国奉为“世界工厂”。然而,由于我国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在许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比如,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医疗装备的95%依赖进口。此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而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国际竞争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保持在9%以上,目前已
经跨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这个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在未来15年,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是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突出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技术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集中凸显,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当前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需要依靠什么?答案可能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依靠两大动力:一要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没有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