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赋予地理图表鲜活而深刻的功能

赋予地理图表鲜活而深刻的功能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图表的阅读技能是地理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能力,阅读地理图表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重要途径。纵观近年来的上海地理考题,愈发凸显“有图析图”“图文互换”和“无图考图”的特点,且读图题的比重逐年增加,专题式的选择题中也有图表,而这正是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面临的难题。此外,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学生地理图表阅读的方法指引等。
赋予地理图表鲜活而深刻的功能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市北中学 潘为国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学会地理思维。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更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图表教学法是以图形、图像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地理事物及其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地理素质、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

地理图表的阅读技能是地理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能力,阅读地理图表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重要途径。图表教学是地理教学重要和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也是地理教学独有魅力之所在。二期课改地理新教材中,图表的比例大量增加,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把握好“图表教学”,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落脚点。

上海高中地理水平考、高考已逐步从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从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利用图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年来的上海地理考题,愈发凸显“有图析图”“图文互换”和“无图考图”的特点,且读图题的比重逐年增加,专题式的选择题中也有图表,而这正是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面临的难题。

多年来,一线地理教师不断积累图表资源,使之日益丰富。而正是图表素材的“多”和“杂”,使教师逐渐缺乏对有效运用图表教学本身的通盘考虑。地理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图表本身的问题,如图表不够典型、图表质量不高、图表的主题不够突出,某些图表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二是教学组织中的问题,如图表数量过多、过滥,缺乏针对性的图表教学问题设计等。此外,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学生地理图表阅读的方法指引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图表教学的效果,现以“行星风系”相关内容为例,探讨图表教学中的育人价值。教学片段一:气压与风

阅读和观察动画演示,分析大气运动的机制。

1.读“垂直空气柱”示意图,理解气压的概念。

2.出示少数民族地区的篝火晚会图,请学生讨论:为什么篝火中心的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然后在四周落下?

设计思想:对学生印象深刻的篝火晚会上的现象展开讨论,学生很快就对热力环流有了初步了解,为下一步分析大气运动的机制作铺垫。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画出篝火中心与周围气流垂直、水平运动图。

设计思想: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示意图来形象直观地展示大气运动过程、阐述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想象能力。

4.学生观察动画演示:“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假设是否正确。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气压与气温的关系是怎样的?

(2)气压与大气垂直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3)海拔4500米的云南玉龙雪山上的大气比我们上海地区的大气_____(稠密/稀薄),那里单位面积承受的空气重量比上海地区承受的空气重量____(大/小),因此那里的气压相对于低海拔地区_______(高/低)。

设计思想:学生绘制的示意图其实是学生提出来的一个假设,所以,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Flash模拟演示,对假设加以检验。

5.设计下面的“纲要图表”,归纳大气运动的原因。

教学片段二:行星风系

分三个步骤提出假设,以问引探,学习“大气环流”。

1.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1)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匀,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全球会出现怎样的大气环流状况?

提示:赤道地区和极地附近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了什么气压带?气流如何运动?

(2)学生讨论后,绘图表示。

(3)观察动画演示,加以验证。

设计思想:把热力环流的空间尺度放大到整个地球,先探究理想条件下大气环流的空间模式,化难为易。

转承提问:实际上赤道与北极间的热力环流能维持吗?为什么?

2.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1)提问:考虑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全球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大气环流状况?

(2)动画演示说明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和风向变化的原理。

设计思想: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近地面包括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是讲述大气运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并结合物理知识说明风向变化的原理。

(3)边演示边引导学生探究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各个环节,并要求学生在图中绘出北半球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风带。

提示:①赤道地区上升的空气到高空后怎样运动?在高空向北的一支气流如何变化?②在0°、30°N近地面形成了什么气压带?近地面空气如何运动?

设计思想:师生互动,推理与印证相结合,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探究提供范例。

(4)学生根据探究低纬环流的思路,小组合作探究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并绘出示意图。

提示:北半球副热带近地面向北运动的气流和极地附近向南运动的气流性质有何不同?它们在60°N附近相遇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近地面形成了什么气压带?为什么?

(5)动画演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学生观察印证。进一步设问:赤道和副极地地区都是上升气流,副热带和极地地区都是下沉气流,它们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各气压带成因上的差异,及时巩固知识。

(6)运用风的形成原理来分析北半球三个风带的形成。

(7)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8)学生读图归纳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教师指出巧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及风向的方法。

3.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表均一。

(1)提问:考虑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则会对气压带与风带产生什么影响呢?

(2)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观察提问: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为什么会发生季节移动?其移动有何规律?

(3)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改变,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设计思想:学生在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时,还要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季节移动的原因,实现知识的迁移。

4.师生互动,以流程图小结“大气环流”。

设计思想:通过小结呈现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核心内容,又可顺势引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课程“行星风系与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学习作好铺垫。

梳理上述案例,可发现两个特点:

其一,“循序渐进”,增强学生掌握地理图表阅读和分析能力的信心

本课题教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备课、上课时做到:关注知识间的跨度和难度,采取办法让学生平稳、顺利地跨越这个坎,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大多数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通过铺设知识台阶来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行星风系”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其二,大胆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图表使用的针对性

本课题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教师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绘制、设计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教师大胆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做到让教材容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容量,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等课程理念。

基于上述梳理,本人对学生的地理图表阅读与分析技能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围绕教学重点整合地理图表

在地理图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表现出“领导力”:依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选择并整合各类地理图表,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在新课导入环节,选取地理图表的出发点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可以是地理景观图的对比分析,或是地理统计图表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对于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演绎,其出发点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以地理图表的表象信息为基础,以问题为抓手,挖掘“隐性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生成地理思维等;在教学的反馈环节,可以制作地理表格归纳总结教学重点,也可配以“地理漫画”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意向,还可以让学生自制地理过程示意图等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知识点的梳理等。

其次,针对图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图表感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易停留在表面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学生有效读图以获取地理信息的前提是明确地理问题,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知识怎么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根据教材中的图像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地理问题,对学生来说简单的,就没必要多问;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如果学生通过努力有可能解决,就设计一个铺垫,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判断、解答问题,其地理思维能力便可得到训练。

最后,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进行表达

地理绘图、绘画、表格制作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学生体验和实践地理图表生成的过程也即学生学习用地理图表来表达地理事物及其内在关系或特征的过程。此过程有助于学生培养借助图表演绎地理事物的“过程性思维”,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图表,形成乐于用并善于用地理图表的方式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和习惯。运用地理图表表达地理事物是学生地理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学科育人的一种成果。学生亲手创造出自己的学习成果,自然能最大程度地激励他们进一步积极进取。在未来的地理学习中,地理图表的表达习惯也就自然养成。

总之,让学生学会看图、用图、析图,头脑中有一幅活地图,使学生“学会”地理,更重要的是真正“会学”地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地理教师追求的目标。图表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师生共同努力,赋予地理图表以鲜活而深刻的地理内涵的教学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既习得地理图表的阅读技能,又可以内化地理思维,甚至是地理观点,这应该成为地理课堂图表教学不懈追求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