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纵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纵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两个重要标识都能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地理教学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地理活动是开展地理德育的好形式。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要素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及全球意识教育。
纵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 乐 坪

地理教材中蕴含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展现了地理课程开展德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融德育、智育于一体。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关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自然而有效地落实学科德育目标。

一、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处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伟大文明。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作为其载体的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古代中国的盛世有两个重要标识:

一为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从汉武帝始到唐朝的盛世时,我国的疆域版图空前辽阔。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逾越汉唐,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大致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包括台湾和南海诸岛。清帝国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辖权和控制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大值。

二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这两个重要标识都能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展现。首先,读图是地理学科强调的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从读图中了解中国版图的变化,发现过去几百年疆域变化很大。我国遵守通行的国际法律法规,时至今日,仍旧是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人口数第一的大国,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次,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以从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体现;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航海者的“地理大发现”就是揣着中国发明的罗盘上路的;哥伦布当年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的是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国书,他的目标是从欧洲西航到达东方的中国和印度。

二、国家意识

中学地理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国情教育结合点,在沪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中,可以梳理出以下这些实践与应用要点来掌握我们国家的概况: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四至点、邻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讨论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分布特点;我国的气候特点,讨论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举例说出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及其影响;说出我国主要河流的概况,说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读图及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农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发展条件;运用地图找出主要港口和铁路交通枢纽;学会查看车、船、飞机时刻表;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分析我国进出口货物的构成及其变化;以某一环境问题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运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收集我国环境污染及治理的事实材料。

教材中关于国情、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颇多,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地理教师存在着对结合点挖掘不够深入、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结合不紧等问题,直接导致德育内容无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用多种形式进行学科德育。通过地理教学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地理德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地理活动是开展地理德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如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总之,要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德育的渠道之一。

三、政治认同

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中国迅即成为多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短短几十年间,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对中国进行疯狂掠夺。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苦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终于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创造了同期世界上大国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且人数最多的脱贫致富速度……

在地理课程中,可以对这一内容进行深挖开拓,很好地实现德育目标。例如:通过对行政区划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相关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此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把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四、公民人格

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地理教学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水平。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要素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及全球意识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例如,教师在讲授“世界分国篇”中欧洲、北美洲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指引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教师在讲授南极洲地理时,可通过1985年、1989年、2009年和2014年中国在南极地区先后建立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史实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徐霞客探索自然奥秘、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真理、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素材。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能体现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变成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