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电子证券的产生与发展
电子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一种形态,是几经演化才发展到今天的电子数据化形式的。它伴随着纸质证券的更新而转换,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产生,亦伴随着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潮流的形成而发展。
1.国外电子证券的产生和发展
电子证券这一名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出现在美国电子证券挂牌交易的“第二市场”上。由于当时电子计算机刚刚问世不久,价格昂贵,只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先进国家为数不多的交易所和证券公司采用,其数据化程序的应用只局限于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内部信息处理及清算业务。60年代后期,美国和日本推出了计算机联机处理控制系统。这一新技术出现以后,分别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等大型交易所和公司采用,并将总部的中央处理机与一些主要的分支机构的计算机联成网络,利用计算机联网向各分支机构传送证券交易信息和即时指令,管理公司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和整理通报信息。从此,证券交易业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手工操作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了证券市场资本虚拟化信息流通的革命,从而加速了电子证券的迅速演化与形成。1971年美国创建了世界第一家电子化证券市场,即纳斯达克(Nasdaq)证券市场。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创立,既标志着电子证券的兴起,同时又继承了传统证券市场的优良传统,实现了资本运作与现代技术的交融。纳斯达克电子化证券交易体系,实现了证券凭证数据化,同时大大降低了其管理与运作的成本,极大程度上维护和保障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网络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1992年,在历时5年的研究开发之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交易会和英国“路透社”(Reuters)共同推出了一个称为Globex的全球交易执行系统。从此,这两个交易所的成员便能够全天候地同全世界任何地点的机构进行期货交易和其他证券交易。这一系统的运营不仅把一国内的证券网联通起来,而且通过因特网和通信网将世界多国的金融网联通。到1993年,这一系统已联通120多个国家,安装了几十万个终端,经营几百种世界级证券和上万种美国、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股票,从而标志着无国界的电子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也标志着电子证券已进入网络化的发展时期。
2.中国电子证券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我国共有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与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正式成立。20世纪90年代中叶,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证券市场电子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运作平台。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网络证券迅速兴起。1996年,和讯(Homeway)证券网站首先登台亮相,它标志着我国网络证券的开始。然而,最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突破是1997年由闽发证券和中国华融信托投资公司推出的网上证券交易系统,从而开创了网上咨询和网上交易的新起点。继此之后,证券之星、道博咨询等网站及交易系统相继登场亮相,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已组建成覆盖全国各大城市的证券交易网络,凡是已开设了网上用户的证券投资者,在全国各地均可通过网络进行即时证券交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很多证券商纷纷开设网站,推出网上证券交易业务,其中推广规模较大的君安证券和华泰证券开通了网上交易,进行网上证券交易的人数和交易量急剧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