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动物示意图。
“白垩纪”时期,地球迎来了45岁生日。“白垩纪”结束,距离现在6500万年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新生代。新生代经历时间不长,仅相当于古生代的一个纪,但是新生代的地球发生了更快、更多也更近的变化,一直到我们能够看到的今天。
新生代分为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这种叫法是欧洲人在1760年开始的。当时,有人把阿尔卑斯到意大利一带的地层从老到新划分为三个纪,就是“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1829年,又有人把“第三纪”上面的松散地层划分出来,称为“第四纪”。后来,“第一纪”“第二纪”合并到了其他的地质年代里,“第三纪”和“第四纪”就一直沿用下来。2001年,国际地质大会统一不再使用“第三纪”的划分,把第三纪分为两部分:早第三纪命名为“古近纪”,晚第三纪命名为“新近纪”。这样,新生代实际上就有了三个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新生代离现代比较近,人们了解到的地质现象也比较多,所以,在这些“纪”的下面,又划分出了一些“代”。这些“代”的名称,是大家经常会看得到的。从老到新,“古近纪”包括了“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新近纪”包括了“中新世”“上新世”,而“第四纪”则包括了“更新世”和“全新世”。这样的划分,就把6500万年的历史分成了三个大段和七个小段。我们现在应该是生活在“全新世”这最后一个小段的时期里。以后,紧接着“全新世”的,就是人类无法预料的、地球发展遥远的未来……
新生代造就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系,在中印边境的中国一侧,白垩纪的沉积岩环绕着由时代更早一些的花岗岩形成的冈仁波齐峰,冈仁波齐被奉为众山之山、众神之神。从地质学的角度,冈仁波齐峰的地质构造确实神奇。
新生代的三个阶段,大部分时期是“古近纪”,“古近纪”占了新生代阶段的三分之二,大约历时4170万年。而后进入到“新近纪”,“新近纪”历时2000多万年。在距离现在260万年的时候,新生代进入到了年轻的“第四纪”。
在新生代,影响全球地壳变化的“阿尔卑斯运动”从“燕山运动”阶段发展到了著名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阶段。由于海底扩张,“联合大陆”中的“冈瓦那古陆”完全解体,澳大利亚从南极大陆脱离出来,向北面漂移;印度板块在“古近纪”中期的“始新世”阶段和亚洲板块相遇,形成南亚次大陆;非洲也脱离了“冈瓦那古陆”,向着“联合古陆”中“劳亚古陆”的欧洲地块漂移。在“白垩纪”时期,“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基本轮廓,“古近纪”时,中国大陆已经是山川交错、盆地相间的景象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长期作用,使中国大陆自东向西,形成了三个褶皱和拗陷带,褶皱隆起,形成了一些山脉;拗陷沉积,填充集聚了丰富的煤和石油。新生代的早期,喜马拉雅还是一条深深的海槽,印度板块正在向着亚洲板块边缘青藏高原方向的底部冲来。
现在还在上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
北美冻土地带的一头坚头龙,他活跃在新近纪的早期,距离现在2300万年。
“古近纪”早期的“古新世”时期,除了恐龙以外,一些在“白垩纪”晚期、地球生物第三次灭绝事件中幸存的爬行动物仍然在继续进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种。地球上有了早期的马、大象、熊,菊花也出现在茂密的丛林里,鲸鱼和海豚在海洋里穿游,一种以藻类、菌类和甲壳动物的幼虫为主要食物的有孔虫在海里大量繁殖,同时也为其他的海洋生物提供着食物来源。
阿尔伯克基博物馆里复原的新近纪动物化石。
“古近纪”中期的“始新世”阶段,草本植物和豆科植物出现,并迅速覆盖了大地,为新的物种准备了粮食。猴子出现了,牛、羊的祖先也开始奔跑在丛林的草地上。
“古近纪”晚期的“渐新世”阶段,大约2300万年前,陆地覆盖着大量的草原,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活跃在地球上,当时最大的哺乳动物是巨型犀牛,猴子中的一支进化成了最早的猿。
这些生命中的一部分遗迹,出现在云南的很多“古近纪”地层里。
“古近纪”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云南的地质发展史进入了第六个阶段——“高原期”。云南远离了大海,大地不断抬升,高原逐渐成形;中生代的内陆湖盆也逐渐消失了,星罗棋布的断陷湖泊和沼泽遍布云南。到“第四纪”初,云南的地质发展史进入到第七个阶段——“湖盆期”,由内陆湖盆演化的湖泊和沼泽逐渐发展成今天大大小小的“坝子”和“海”,哺育着近代还不太知道感恩的云南人。
新生代为云南造就了许多水草丰美的“坝子”,养育着从新近纪进化而来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