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标准成本系统概述
一、标准成本系统与例外管理原则
标准成本系统(Standard Cost System)是企业进行控制管理的主要工具。为了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控制管理的经理人员不仅要了解产品的实际成本信息,更希望了解这种实际的成本水平是否能够代表或者接近一种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便及时对相关成本项目进行控制管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标准成本系统就是在这样的管理需求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作为管理会计中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标准成本系统是20世纪20年代为了配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实施,在英、美等国被首先提出。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标准成本系统在经济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仍然在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标准成本系统,也称标准成本计算法,是为了克服实际成本计算系统的缺陷,尤其是不能够提供有助于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的确切信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把成本的事前计划、日常控制和最终产品成本的确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加强日常成本管理,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
作为与实际成本计算法相对应的概念,标准成本系统的应用是例外管理原则的一个反映。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缩写为MBE)是指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将注意力放到异常的、关键性的问题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在成本指标的日常控制方面应用较多。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成本差异总是普遍存在、纷繁复杂的。为了提高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的效率,例外管理原则要求管理人员不要把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到所有的成本差异上,而应该突出重点,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正常的、不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这类差异,一定要查明其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以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用例外管理原则,企业可以更好地分配和使用人力资源,以最大的精力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在衡量成本差异是否重大、关键时需要一个事先确定的标准,标准成本系统在成本控制和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运用例外管理原则对成本差异进行控制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重要性
重要性主要是根据成本差异金额的大小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只有在金额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才属于“例外”,需要管理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差异金额大小的衡量,通常的做法是规定一个差异占标准的百分率;同时也可以在百分率之外,再用一个最低数额加以限制。例如,若成本差异超过标准成本5%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500元的均视为“例外”。
(二)一贯性
一贯性主要是指有些成本差异虽未超过重要性规定的百分率或最低金额,但却在一段期间内持续地在控制线附近徘徊也应视为“例外”,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这种“例外”一方面可能反映原先制定的标准成本已经不具有时效性,应及时加以调整,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不严格而产生的,必须迅速纠正。例如,规定任何一项成本差异若持续三周超过100元,或持续一个月超过80元即为“例外”。
(三)可控性
有些成本项目是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因此即使它们发生符合重要性标准的成本差异也不应被视为“例外”。比如由于税率变化而产生的成本差异,企业管理人员对此无能为力,故不应视为“例外”,也无须采取任何追查措施。
(四)特殊性
凡对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有重要影响的成本项目,如纺织企业的原棉,即使其差异没有达到“重要性”的标准,也应受到管理人员的密切关注,甚至任何差异均应视为“例外”并追根溯源,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二、标准成本系统的内容
从控制管理行为发生的相对时间上来看,标准成本系统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阶段主要是制定标准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事中成本控制是对标准定额现场的控制,对各种差异进行记录和分析。对于那些不正常的差异,即超过控制范围的差异,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实施控制管理。事后控制是会计部门对所记录的差异分析表进行汇总,根据可控或不可控的性质明确差异的责任,并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从控制管理行为的具体内容来看,标准成本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成本差异、分析与控制成本差异及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四个部分。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项目都需要分别制定标准成本,其中制造费用又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个部分。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之和,即为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再加上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即可得到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二)成本差异的计算
根据各成本项目的实际业务量与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可以计算得到当期产品的标准成本,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分别确定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进而寻找产生成本差异的真正原因。
(三)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控制
实施标准成本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对于发生的成本差异,企业可以依据“例外管理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在明确差异产生的原因之后实施控制管理,以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四)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企业实施标准成本系统时,原材料、生产成本、半成品、产成品及主营业务成本等账户的借方、贷方均按标准成本入账。对于实际成本偏离标准成本的各项差异分别建立专门账户进行归集,不利差异记录于借方,有利差异记录于贷方。会计期末,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结转本期损益法或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对成本差异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
标准成本系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作用。
(一)简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标准成本系统下,由于同一产品的成本完全相同,都等于标准成本,所以,不论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在实际成本计算法下因成本不同而引起的确认各项产品成本的困扰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在标准成本系统下,对产成品存货和销售成本科目的会计处理都可以大大简化。
(二)实现日常的成本控制管理
标准成本系统设定的标准成本是“应该发生的成本”,它是企业进行日常成本控制管理的标杆。通过制定标准成本,企业可以随时发现成本偏差,并针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的日常控制管理,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
(三)提供决策所依据的信息
标准成本作为一种预计成本或者目标成本,可以作为长期和短期决策(如定价决策、自制和外购决策)的依据。
(四)作为业绩考核与评价的指标
通过计算和分析各部门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企业可以完成对各部门经理在成本控制管理方面业绩的考核与评价。因此,标准成本系统也是控制和激励企业内部个体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实施标准成本系统的前提条件
标准成本系统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实施标准成本系统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否则标准成本系统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
企业实施标准成本系统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时,首先需要分别制定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项目的标准成本,然后汇总得出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因此,只有在企业确立了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之后,才能进一步确定材料价格、材料耗用量、生产工时与成本项目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制定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二)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
为了配合标准成本系统的实施,企业应健全成本核算体系,正确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实际成本,为分析和控制成本差异提供信息资料。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相应责任体系。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企业可以划分成本责任中心,实施成本的责任归属管理,并设立职能部门负责各责任中心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分析与控制、经营业绩的评价与考核以及标准成本的修订等工作,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成本控制管理。
(三)全员的成本降低意识
使用标准成本系统对成本项目进行控制管理,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降低意识,取得他们对标准成本系统的支持,使之参与标准成本制定和成本差异控制管理工作,并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实施标准成本系统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