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2.2.1 信用的基本形式
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等形式。
1)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概念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如赊销赊购商品、预付货款、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经销、代销等形式,主要表现是商品赊销赊购或预付货款。
(2)商业信用的特点
第一,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即主体是企业或厂商)。商业信用主要是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因此债权人债务人都是从事生产或流通活动的生产经营者。(对债权人来说,商业信用使它尽快地实现了商品的销售,完成了商品“惊险的跳跃”;对于债务人来说,通过商业信用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买到了原材料或商品,保证了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二,商业信用所贷放出去的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所贷放出去的是商品资本(它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而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当企业把商品赊销出去时,商品买卖行为结束了,但由于没有收回货款,买卖行为实质上转变为借贷行为,形成货币形式的债权债务关系(借者归还货款并支付利息)。这种行为没有从再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是产业资本运动的一部分。
第三,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由于商业信用和处于再生产过程的商品资本的运动结合在一起,因此,商业信用的规模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与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是一致的。经济繁荣,生产和商品流通扩大,商业信用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则缩小。
(3)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数量受企业资本量的限制。因为商业信用在企业之间进行,只能在他们之间对现有资本进行再分配,而不能在此之外再获得追加资本。而从个别大厂商来看其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并非他的全部资本,只能是他暂时不用于再生产过程中的那部分资本,主要是再生产过程最后阶段的商品资本和可以出售的半成品。
第二,商业信用有比较严格的方向性限制。商业信用是以商品买卖为前提的,比如纺织工业中,织布厂、印染厂、纱厂之间可以相互提供商业信用;又如生产钢材的企业只能与机器制造企业之间发生信用关系,一般不能与纺织企业建立商业信用关系。
第三,商业信用的信用能力有局限性。商业信用发生在两个相互了解的企业之间,尤其是卖方一定要了解买方的支付能力和信用能力,否则在两个没有交易、互不往来、缺乏了解的企业之间不会发生商业信用。
第四,商业信用的管理和调节有局限性。商业信用是在众多的企业之间发生的,经常形成一条债务链,如果某一个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触发信用危机。而国家调节机制对商业信用的控制能力又十分微弱,商业信用甚至对中央银行调节措施的反应完全相反,如中央银行紧缩银根,使银行信用的获得较为困难时,恰恰为商业信用活动提供了条件。只有当中央银行放松了银根,使银行信用的获得较为容易时,商业信用才可能相对减少。
由于上述局限性,决定了商业信用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信用形式——银行信用产生了。
2)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的概念
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进行的借贷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以及开出汇票、支票、开立信用账户、发行货币等。
(2)银行信用的特点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比商业信用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更加完善。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特点如下:
第一,银行信用发生在银行与企业、政府、家庭和其他机构之间。这一特点突破了商业信用关系和信用方向的局限性。银行可将货币资金提供给任何一个需要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又由于银行信息的广泛性,使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与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机构、个人提供信用。
第二,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贷放出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因为银行信用所动员的资本,不仅限于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资本,也不仅限于企业手中的资本,而是超出了这个范围。这一特点可以克服商业信用规模和数量上的局限性,亦即银行信用可以广泛地动员社会上一切闲置货币。
第三,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动态与产业资本动态不完全一致。银行信用所利用的资本是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本,与商业资本相对立,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不一致。例如当经济衰退时,会有大批产业资本不能用于生产而转化存入银行为借贷资本;在经济繁荣时,生产发展,商品流通扩大,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增加,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也增加,但是这时银行信用由于需求增加,利息会提高,资金供应可能紧张。而在经济危机时期,由于商品生产过剩,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会减少,但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却有可能增加,此时,企业为支付债务,避免破产,有可能加大对银行信用的需求。
3)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的概念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借助于债券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借贷活动。通常国家信用的债务人是国家(政府),债权人是购买债券的企业和居民等,但有时国家也以债权人的身份有偿让渡筹集的部分社会财力用于生产建设和公共事业。
国家信用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不同在于它与国民经济生产和流通过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利用国家信用动员出来的资金被国家所掌握利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国家信用主要与国家财政和国家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因为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国家债务在不断地增长,几乎各国都存在这一特点,即赤字预算。大部分国家赤字预算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和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弥补赤字的主要手段就是发行公债,所以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方式。
国家公债主要依靠金融机构来发行,推销的对象主要是银行、股份公司和个人,也可以通过银行向各类投资基金进行销售。
(2)国家信用的特殊用途
第一,国家信用是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常常发生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如从整个财政年度看,财政收支是平衡的,但可能出现上半个财政年度支大于收,下半个财政年度收大于支,为解决财政年度内收支暂时不平衡,国家往往借助于发行国库券来解决。
第二,国家信用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各国普遍利用财政赤字扩大需求,刺激生产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一再出现财政赤字,很多国家均需要依靠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
第三,国家信用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信用的发展,各国中央银行依靠买进和卖出国家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影响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这便是通常所讲的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内容。
我国于1950年1月开始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用于恢复经济。1954年至
年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用以筹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的资金。此后奉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指导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发行公债。改革开放后,1998年又开始发行国库券,此后年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大。
4)消费信用
(1)消费信用的概念
消费信用是由工商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人向消费者个人用赊销方式出售商品时,已产生了消费信用,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消费信用规模依然不大。从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开始,消费信用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是消费信用高速发展的年代。因为:一是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得到认同,各国大力鼓励消费信用,以消费拉动生产;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快而稳定,人们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对消费信用的需求旺盛,厂商和金融机构也因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减少了对消费风险的顾虑,敢于以积极态度提供消费信用,从而使消费信用有了长足的发展。
(2)消费信用的形式
消费信用按性质来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于商业信用,由工商企业以赊销或分期付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劳务;另一种属于银行信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贷款。所以说消费信用是一种混合信用形式。
从形式上看,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无本质区别,只是它们的债务人不同。不管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以赊销方式,还是金融机构以放款方式,它们都是以房屋住宅、小轿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为对象,债务人都是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
消费信用具体形式有延期付款、分期付款、消费贷款等。
①延期付款。延期付款是指零售商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即以延期付款方式销售商品。延期付款一般采用信用卡方式提供。信用卡是由银行或其他机构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发给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消费者可凭卡在承接该卡的各个商业服务部门赊购商品和其他劳务,再由银行定期同顾客和商店进行结算。这种业务对银行而言可以同时收取顾客的利息和商店的佣金;对商业部门而言可以扩大营业额,增加利润;对顾客而言,可以获得较多的方便和安全。
②分期付款。分期付款一般属于中期信用。即购买者先交付首次付款额约定的货款,其余金额按合同规定加息支付,在货款付清之前,消费品的所有权仍属卖方,如果消费者不能按期付款,则其所购商品将被收回,而已支付的款项也将被没收。比如,美国一般规定,购买一部小轿车,第一次付款额为车款的10%~20%,其余部分可按固定比例在12个月甚至48个月内分期付清。
③消费贷款。消费贷款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方式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包括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无需任何抵押品,而抵押贷款通常需要消费者以所购的商品或其他商品作为担保品。
(3)消费信用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用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分期付款方式增长更为突出。据估算,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期付款总额已达到4770亿美元,而1945年只有25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增加190倍。消费信用迅速增长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消费信用的发展扩大了需求,刺激了经济发展。消费者提前享受了当前尚无力购买的消费品(如住房、小汽车、家具等)。这种消费信用惊人地扩大了需求。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小轿车年消费量在600万~800万辆,倘若不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量至少要减少1/3。而汽车工业每年消耗的钢铁,在美国占总产量的1/8,铝占总产量的1/2,橡胶占总产量的3/5。可见汽车工业发展对整个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而汽车工业增长又是消费信用发展的结果。
然而,消费信用的发展又为经济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消费信用的盲目发展,使一部分人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之中,这种情况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经济繁荣时期,借贷关系发展,靠消费信用方式使商品销量扩大。在萧条时期,贷者和借者都减少这种借贷数额,使商品销售更加困难,从而使经济更加恶化。
5)股份信用
股份信用是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所体现的一种信用形式。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财产所有关系而非债权债务关系。
(1)股份公司的特点
①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形式上分离。股东即所有者一般不直接经营,而是邀请经理经营,经理虽有支配实际资本的权利,但没有所有权。
②股份公司筹集资金后,投资者不必具体过问生产经营的过程,而只获得股息和分红收入,这一点类似于存款者的存款取息。
③投资者若需要现金,可以随时出售股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④股份公司的存在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存款取息已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股份公司就利用信用集中社会资金,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将各种闲置的资金聚集起来用于需投入巨额资金的领域,使通过银行的间接投资变为直接投资。
(2)股份信用的组织形式
股份信用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按其股东对公司的负债是否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分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无限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
①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其股东对公司的负债只以自己的股金为限,不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组织。这类股份公司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②股份无限公司。股份无限公司是其股东对公司的负债承担连带无限责任的组织,即当公司的资本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时,公司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公司的股东清偿债务。这类公司并不像股份有限公司那样普遍,但也有存在。
③两合公司。两合公司是兼有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无限公司双重性质的组织,即在公司的股东中,既有对公司的负债承担无限责任的,也有对公司的负债承担有限责任的。由于需要协调负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股东之间的权责利的关系,因而这类公司没有普遍发展。
(3)股份信用的意义
从一级市场发行和购买股票的活动去考察,使资源重新得以配置。从二级市场股票的流通来看,买卖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运动,并不反映真实资本的增加,只会导致收入的再分配,因此股份信用具有调整分配、消费关系的意义。
6)合作信用
合作信用是信用领域中的一种合作经济形式。12—14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一些商人为开展海外贸易,摆脱高利贷盘剥和货币经营业的垄断,组成“信用组合”。这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手段之一。合作信用的组织形式是信用合作社。合作信用的原则是:自愿结合,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权利平等,广泛合作,按贡献分配。这是成立于1895年的国际合作联盟组织规定的。我国对信用合作社提出的“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就是对该原则的具体运用和概括。
7)租赁信用
(1)租赁信用的概念
租赁信用是指以出租设备和工具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在物品出租期间,物品的所有权仍归出租人所有,而承租人有使用权。租赁信用有两个最基本的关系人,即出租人和承租人。租赁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租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2)现代租赁飞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军用工业面临向民用工业的转化,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更新机器设备,但在当时由于设备投资过剩和工资过高,造成成本增高、利润下降的局面,降低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企业继续用传统的设备更新的方式,比如购买新设备来淘汰旧设备就不合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更新加快,一些资本家难以适应。金融形势紧缩,企业很难筹集到足够的中长期资金,又不可能依靠自有资金和借款来解决更新设备所需要的大量的资金。在此背景下,一些由大商业银行附属的租赁公司购买机器设备(如大型电子计算机、飞机、轮船以及先进机器等),给需要的资本家使用,收取租金。租金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利率。租赁期间,承租人不得中途解约,否则要赔偿损失。租赁期满,承租人可以归还所租设备,也可以作价承购这些机器设备。1952年,美国国际租赁公司成立,标志着现代租赁体制的确立和现代租赁业务的开始,现代融资租赁产生了。
(3)租赁信用的种类
租赁的种类很多,从出租人购置物件的资金来源和付款对象看,有直接租赁、转租赁和回租租赁;从出资人购置物件的出资比例看,有单一租赁和杠杆租赁;从税收角度看,有享受减税等税收优惠的真实租赁和没有税收优惠的销售式租赁;从租赁目的及投资回收特点来看,有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
①经营性租赁。经营性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适用于企业短期使用设备的需要,是一种不完全付清的租赁。这种租赁方式,出租赁人除了提供资金外,还提供特别的维修和保险等服务。这种租赁方式主要适应专业性较强、技术较先进、需特殊保管和维修、承租人自行维修保养有困难的物品,所以,租赁费一般较高。这种方式租赁的物品始终归出租人所有,并承担所有权的一切利益和风险。其特点是:
a.租赁合同可以中途解约。
b.出租人在一个租期内只能收回部分投资,需要通过对不同承租人的多次出租才能收回全部投资。
c.设备大多为通用设备,适用范围广,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短,设备由出租人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判断购买。
d.租赁期内,出租人负责设备的维修、保养并承担设备过时的风险。
e.租金高于融资性租赁。
②融资性租赁。融资性租赁也称金融租赁。它是指当企业需要添置设备时,企业不是向银行申请借款购入设备,而是委托租赁公司根据企业的要求购入所需设备,企业再从租赁公司那里租用设备,从而达到以“融物代替融资”的目的。融资租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涉及三个关系人: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商,并涉及两个或多个合同,如租赁合同、设备买卖合同等。
b.由于租赁设备是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购置的,因此承租人要对设备的性能、老化风险以及维修保养等负责,不能以上述理由拖欠或拒付租金。
出租人可在一个租期内完全收回投资并赢利,融资租赁的设备通常只适用于承租人,因此,出租人要通过对承租人在一个连续不断的租期内收回全部投资。
d.租赁合同不得中途解约,租赁期间,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租赁期满,承租人对设备有留购、续租和退租三种选择。通常承租人向租赁公司交付少量的租赁物件的名义货价,获得设备的所有权。
金融租赁公司经营的业务有:用于生产、科研、办公、交通运输等动产、不动产的租赁、转租赁、回租租赁业务;上述租赁业务所涉及出租物的购买业务,出租物残值和抵偿租金产品的处理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及其他融资业务;通用设备的经营性租赁业务;国际融资性业务;等等。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租赁公司,成立于1981年7月。
8)国际信用
(1)国际信用的概念
国际信用也叫国际信贷,是指国家(或地区)间发生的借贷行为,它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2)国际信用的类型
①国际商业信用。国际商业信用是指出口商用商品形式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向进口方提供的信用。包括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
来料加工是由出口国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零部件或部分设备,在进口国企业加工,成品归出口国所有。进口国企业从原料和设备中扣留一部分作为加工费。
补偿贸易是由出口国企业向进口国企业提供机器设备、技术力量、专利、各种人员培训等,联合发展生产和科研项目,待项目完成或竣工投产后,进口国企业可将该项目以产品或以双方商定的其他办法偿还出口国企业的投资。
②国际银行信用。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信用。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由出口方银行提供贷款解决方资金周转需要。由于在进出口贸易中,交易规模都比较大,买方经常会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出口商的货款,此时,如果出口商以赊销方式提供商品,而不能及时收到货款,就会使出口商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为了鼓励本国出口商增加出口,出口方银行便向进口商(进口方银行)或出口商提供贷款。出口信贷又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信贷。买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这种贷款是有指定用途的,必须用于购买本国出口商的货物。如果是直接向进口商提供贷款,通常需要由进口国一流银行提供担保。
进口信贷分两种。一种是由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解决买方资金需要,以支付本国进口商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或技术等。另一种是指本国进口商向国外银行申请贷款,如果进口商是中小企业,往往还要通过进口方银行出面取得这种贷款。
不管是出口信贷还是进口信贷,其提供的金额一般只占该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5%,这是因为的国际贸易中一般要求进口商预付15%定金。
③政府间信用。政府间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一般由政府和财政部出面进行借贷,这种借贷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条件较优惠,具有友好往来性质,通常用来做非生产性支出。个别附带有政治条件。
④国际金融机构信用。国际金融机构信用是指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为其成员国所提供的信用。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下属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区域性金融机构主要有亚洲开发银行、阿拉伯货币组织、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其成员国政府提供的中长期和短期性质的贷款,其目的在于帮助成员国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和促进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世界银行贷款是指世界银行对其成员国政府提供的长期开发性贷款。目前,它只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其贷款领域很广,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电力、电讯、供水排水、教育、旅游、人口计划、城市发展等方面;贷款要专款专用只限于世界银行批准的专门项目。它的贷款规模大,通常在数十亿美元以上;利率低,一般都低于市场利率;期限长,短的几年,长的30年,平均为7年,还有4年左右的宽限期。
国际开发协会贷款是指国际开发协会对其贫穷的成员国政府提供的长期性贷款。一般期限可长达50年,利率低,只收0.75%的手续费。国际金融公司贷款是指国际金融公司对其成员国中的私人企业发放的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5~12年,宽限期为3年;采用相当于市场利率的固定利率。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是指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为使本地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发展,对其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提供的贷款。我国是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国,也是非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国。
外国政府贷款是指一国政府利用国库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性贷款。这种贷款一般是由某一发达国家向某一发展中国家提供,其利率较低,期限较长,具有双边援助性质。但一般贷款金额不大,有一定的附加条件,如规定采购限制,即借款国必须将贷款的全部或一部分用于向贷款国购买设备和物资,有时还带政治附加条件。
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的概念
信用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
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是资本或资金的载体,借助这个运载工具实现资金或资本由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它是重要的金融资产,也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对象。
2)信用工具的特征
(1)偿还性
除股票外其他信用工具的债权人或投资人都可按信用凭证所记载的应偿还债务的时间,到期收回债权金额。而投入到股票上的资金则可通过随时出卖股票而收回。商业票据和债券等信用工具一般均注明发行日至到期日的期限,即偿还期。具体到信用工具的持有人——债权人来说,实际的偿还期应从持有人得到信用工具之日开始计算至到期日止。比如,某种1980年发行的公债,公债券上注明是2000年到期,从发行之日起算偿还期为20年,但是如果某人1990年购买这种公债,那么对这个人来说,这张公债券的偿还期只有10年。
只有两种信用工具没有明确的偿还期,一是活期存款单,二是股票。
(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迅速变卖为现金而不致蒙受损失的能力。理论上对信用工具的所有者来说,随时可以将信用工具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转让,获得现款,收回投放在信用工具上的资金,但实际操作中视受具体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而定。显然能随时出卖而换回现金的信用工具流动性强,更受持有者欢迎,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库券和银行活期存单等,而在短期内不易脱手的信用工具则流动性较差。信用工具在变卖时要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一般说,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与债务人的信用成正比。即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差,而债务人的信用越好,流动性就越强。
(3)风险性
风险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本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证程度。任何一种信用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都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契约,不按事先约定归还本息,不履行应尽义务。这类风险的大小,既与债务人的信用有关,也与信用工具的类别有关。如债券、股票风险不相同,普通股与优先股也存在风险差别。另一类风险是市场风险,即市场因种种原因出现波动而导致信用工具下跌的风险。如,市场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会下跌,股票持有者的利益会受到损伤。一般而言,信用工具的风险性与偿还期成反比,与流动性成正比,与债务人的信用及实力成正比。
(4)收益性
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债权人或投资者带来收益。信用工具的收益有两种:一是固定收益,如债券、存单,在券面上就载明了利率;另一种是即期收益,如股票,其收益大小没有事先确定,只能取决于发行股票的公司的赢利水平以及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如,一张100元的股票在股息为10%,银行利息率为5%的情况下,可卖为200元。这时可以为所有者带来一笔收益,收益的大小通过收益率来反映。
信用工具的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之间呈现一定的相逆关系,如股票的风险大,债券的风险小,但股票的收益率却较债券要高。因而作为投资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形成最佳的资产组合。
3)信用工具的分类
按发行者的地位分:有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直接信用工具是指非金融机构如工商企业、个人和政府发行和签署的商业票据、股票、公司债券、抵押契约等。这些信用工具,是用来在金融市场进行借贷或交易的。
间接信用工具是指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人寿保险单等。这些信用工具,是由融资单位通过银行和信用机构融资而产生的。
按金融市场交易的偿还期划分,可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长期信用工具也称为资本市场信用工具,如公债券、股票等。
短期信用工具是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同业拆借等。
长期与短期划分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目前一般把1年以下期限的信用工具称为短期,1年以上期限的称为长期。西方一般把1年以下的货币市场交易的对象称为“准货币”,这是由于其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随时可变现而近似于货币之故。
按是否拥有所投资产的所有权,可将信用工具分为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债务凭证表明发行者对持有者的负债,到期必须对持有者还本付息。
所有权凭证是指持有者获得了一定资产的所有权而非债权,所以无权索要本金,但有权转通过出售证券收回本金。只有股票一种。
如果按发行的地理范围划分,信用工具又有地方性、全国性和世界性之分。
4)信用工具的作用
信用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信用工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格式、内容及其他要求,使各种信用关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有效地明确了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权益的安全性,从而促使各种信用关系稳定、健康地发展。第二,信用工具对融通资金,搞活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信用工具的发行、转让、交易是形成资金市场的前提,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信用工具是金融市场交易的主要对象。第三,信用工具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和影响的作用,使其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国家的方针政策可通过信用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以及金融市场的管理等行为而得以实施。
5)信用工具的内容
(1)传统的信用工具
①本票。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支付承诺书,承诺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票面上注明支付金额、还款期限和地点,其特点是见票即付,无需承诺。
②汇票。汇票是指债权人命令债务人支付一定的款项给第三者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由于汇票是由债权人发出的,因此必须经债务人承兑后才能进入流通。由债务人自己承诺到期付款的汇票叫做商业承兑汇票;由债务人委托银行承兑的汇票叫做银行承兑汇票。
③支票。支票是存款户签发,要求银行从其活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指定人或持票人的凭证。支票按其支付方式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前者可用来支取现金或转账,后者只能用来转账。转账支票常在票面画两条红色平行线,故也成为划线支票、平行线支票或横线支票。
④信用证。信用证是银行(开证行)根据付款方(申请人)的要求,向收款方(受益人)开立的一定金额,一定期限,并根据一定条件进行付款的一种凭证(保证书)。
⑤信用卡。信用卡是银行或专业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客户(消费者)所发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需要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一般要向银行或经办公司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后取得。
(2)证券
①债券。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政府债券按发行时间可分为国库券和中长期公债。国库券的发行期限在一年以内,流动性强,采取贴现发行的方式。公司债券是股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筹集长期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借款凭证。金融债券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筹集某种专门用途的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借款凭证。
②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股份公司主要发行两种类型的股票:普通股和优先股。优先股票的股利是固定的,不受公司营运情况的影响并且在公司破产的情况下,优先股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剩余财产。但是优先股股东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3)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它的价值取决于作为合约标的物的某一金融工具、指数或其他投资工具的变动状况。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认股权证、互换协议及可转换证券等。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变得越来越活跃,各种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被开发出来。具体有关衍生工具的详细内容参见第4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