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模拟是油气系统模拟(油气成藏模拟)的基础。在这里,为了阐述方便,我们将盆地模拟与油气系统模拟合并在一起,统称为盆地模拟。其模拟对象从整个盆地到每一个基本油气生聚单元(即油气系统);所模拟的区域可以是盆地,也可以是坳陷、凹陷或次凹和区带等。
模拟内容包括:盆地和油气系统的沉积史、构造史、热流史、地温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聚史。盆地模拟系统输入的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地化甚至开发试验等资料。
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由如下五个模型有机组成。
——地史模型。
——地热史模型。
——生烃史模型。
——排烃史模型(油气初次运移)。
——运移聚集史模型(油气二次运移)。
1.地史模型
地史模型的主要功能是重建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该模型是盆地模拟的基础,其与真实情况的相似性、精准度和三维可视化特征直接影响后面四个模型。应考虑介质非均质非连续性、沉积间断、压实、欠压实(超压)、单层剥蚀、多层连续剥蚀、断层及古水深等地质现象,并实现其模型的体三维可视化。
采用的模拟方法是以体三维模型为基础的回剥技术(正常压实带)、超压技术(欠压实带)和回剥与超压相结合的技术(适用于正常压实带和欠压实带)。这三种技术都是建立在垂直沉降假设的基础上。若要超越这一假设,还应采用平衡剖面技术(适用于盆地的拉张或挤压)和平衡体技术(拉、压、剪)。
2.地热史和生烃史模型
地热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热流史、地温史,特别是盆地古地热场演化史。该模型是盆地模拟的关键模型,因为古地热场史是烃类成熟度的最重要客观因素。目前常用的模拟方法有四种:地球热力学法、地球热力学与地球化学结合法、估计给定法和地壳热结构分析法。
生烃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含油气盆地的有机质成熟史和生烃量史。常用的模拟方法有四种:TTI-Ro法(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地区)、化学动力学法(适用于勘探程度中等地区)、Easy-Ro法(适用于勘探程度较低地区)和T-t-Ro法。
3.排烃史和运聚史模型
排烃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排烃史(又称油气初次运移史)。所采用的模拟方法有:①压实法求排油史(适用于孔隙度变化正常的情况);②压差法求排油史(适用于孔隙度变化异常的情况);③物质平衡法求排气史;④渗流力学法求排含烃流体史;⑤应力法求幕式排含烃流体史。
运移聚集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运移聚集史(又称油气二次运移史)。模拟方法主要有四种:①一维(z)三相(水、油、气)现今流体势法,适用于晚期油气成藏或中期油气成藏而晚期无剧烈构造运动的情况;②二维(x,y)三相(水、油、气)历史模拟简易法,实质是拟三维(x,y,z)模型,适用于各历史时期油气成藏的情况;③二维(x,z)三相(水、油、气)历史模拟差分法,由于模拟三相流体在垂直剖面上的运动,故模拟效果有限;④三维(x,y,z)三相(水、油、气)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油气初次运移主要发生在垂向上,故采用一维盆地模拟系统有一定的合理性。油气二次运移既发生在垂向上也发生在横向上,而且主要指向四面八方,故必须采用三维模拟系统(x, y,z轴)。
显然,一维和二维系统只能用于描述上述前三个模型,三维系统才能描述油气二次运移模型。
当前流行的盆地模拟系统都是一维和二维系统。三维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都比一维系统和二维系统复杂,但却能真正模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