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国际储备货币的现状与未来
一、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形成
在实物货币时代,货币成色的鉴定、重量的计量以及价值的分割极为不便,由此产生了铸币。铸币的成色和重量由发行人担保。商代的青铜铸币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而在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就出现了铸有头像的货币。
铸币的出现使得人们在使用货币的时候可以不必考虑币材的成色或重量,从而极大地便利了商品交易。但也由此产生了铸币成色或重量的掺假问题。在公元7年到14年间,王莽一共进行了三次货币改革。其中的核心就是改“纪重货币”为“纪值货币”。新朝所发行的货币叫“大钱”,其成色仅及西汉五铢钱的两个半,但官定价值却为后者的五十倍。于是“民多盗铸”。
这种情况同样也发生在西方。西方古代有一种货币叫做苏倍拉代币,这种货币的内部是铁、铜、锡等贱金属,外面再覆以金、银贵金属,借以冒充金银铸币。公元91年,罗马共和国规定,其所铸造银币的1/8必须是苏倍拉代币。在公元3世纪,罗马铸币的掺假问题曾导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由此引发的物价飞涨重创了罗马社会的稳定。
实际上,纪值货币与纸币仅一步之遥。
早期铸币的形态习惯于模拟某种实物货币。例如,夏商时代的天然海贝是我国最有名的早期货币,于是在商代晚期便出现了用铜铸造的仿贝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自此直至民国初年,方孔圆钱都是我国货币的定制。在16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出现了完美的圆形货币。而在17世纪末,西方国家货币的边沿有了齿槽,并在币面上镌刻了保护性的文字,由此杜绝了锉平或削剪铸币的现象。
与典型的实物货币不同,铸币和纸币需要专门制造。铸币和纸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原因就在于铸币和纸币的制造存在暴利。经济学把这种暴利叫做铸币税。在币值充足的铸币流通时代,铸币税就是铸币机构为客户铸造货币所收取的费用高出其实际铸造成本的那部分差额。而在纸币时代,政府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凭空印刷货币,这种情景下的纸币实际上就是政府签发的既不支付利息、又无到期期限的白条。因此,纸币时代的铸币税就是中央银行所投放的基础货币的面额超出纸币印刷发行费用的那部分价值。
一方面,相对于纸币的面值,纸币的印刷发行费用微不足道;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转账结算方式使得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必主要通过印钞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因此,在纸币时代,铸币税的规模就相当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发行总规模。
例如,假定中央银行买进100元的国债,则政府在央行的存款就会增加100元。政府的这部分购买力是凭空增加的,因为中央银行用于购买国债的钱没有任何来路。这正是纸币时代最令人诟病的地方。所以总起来说,人类社会是一步一犹豫、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万般无奈地最终接受了纸币时代的现实。
在进入纸币时代之前,人类社会最后留下的是三个足迹:一是完全的金本位制;二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三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中可以窥见人类对黄金时代的留恋。
所谓完全的金本位制,亦即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金币的含金量;允许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并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纸币(实际上是银行券)与金币之间完全可兑换。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维持了一百年左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各国为筹措军费滥发纸币,并停止纸币兑换黄金。等到一战结束以后,除了美国以外,物价水平的飞涨使得其他西方国家已经无法完全恢复金本位制。西欧国家就退而求其次,先后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
在金块本位制下,虽然名义上仍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但实际流通的只有纸币。而且尽管纸币仍有含金量,但已不能直接兑换金币,只能有条件地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块。
在金汇兑本位制下,纸币已完全不能兑现黄金,但能兑换外汇。由于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与实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比价固定,因此纸币在换取外汇后可到国外兑现金块。德国和许多殖民地、附属国实行的就是这种货币制度。
在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下,由于金币不再流通,通过黄金贮藏手段职能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机制也就不再存在;同时,由于纸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受到限制,纸币退出流通的机制也就基本丧失。因此这两种蜕化了的金本位制已经不再具备古典金本位制能够稳定物价的特性。
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一直维持到二战爆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工业制成品生产占世界工业制成品生产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黄金储备更是占世界黄金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而战后初期的西方各国在经济和政治的意义上已经变成了植物人,马歇尔计划成了西欧各国维持资本主义体制的营养液。西方各国的复兴只能仰赖美国资本的救济。于是横跨大西洋的国际贸易体制出现了颠覆历史性的变化:美国依照马歇尔计划输出美元,援助西欧各国;西欧各国将所获得的美元援助兑换成本国货币,贷放给本国企业,用于振兴本国经济;西欧各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用换得的美元以及依照马歇尔计划所获得的美元进口美国的设备、技术或产品;西方各国需要用美元来偿付马歇尔计划当中的有偿援助。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得不接受了美国的美元发行以黄金为准备、各国货币的发行以美元为准备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这就是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见,各国百姓由于喜欢美国产品而持有美元;各国中央银行由于缺乏黄金准备而持有美元。美元之成为世界货币是时势使然,它是由美国以进出口规模为代表的强大经济实力决定的。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也就意味着美国能够享受世界性的铸币税。这当然是一种超国家的权利,其他国家自然不会很舒服。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初,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六国就主张建立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单位,以便逐步代替美元与英镑。这一建议自然遭到了美英的激烈反对。美英主张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设法弥补美元、英镑和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不足,而不是抛弃美元和英镑,另起炉灶。
后来比利时提出了一种折中方案:增加各国向货币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而不是另起炉灶,通过创新储备货币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国际流通手段不足的问题。显然,这一方案更为接近美英的思路,因此遭到了法国的阻挠而被搁置。
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现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国际金汇兑制度就此瓦解。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纸币时代。
若说在二战结束的初期,世界各国接受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实属无奈,因为自己缺乏黄金等国际支付手段,而黄金、产品、设备、技术、资本这些好东西只有美国才有。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的相对处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相对枯竭,美元在国内外都已经成为纯粹的纸币;西方各国对美国产品和技术的需求欲望相对大为缓解,对美元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淡薄;以日、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产品或技术开始畅销全球,日元和马克等发达国家货币相应地也逐步拥有了国际货币的特征。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元再也不能唯一地享有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了。自此,世界储备货币进入了多国争雄的时代。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供补充储备货币以满足国际交易的需要就成了货币基金组织最紧迫的任务。1969年,货币基金组织正式通过了十国集团提出的储备货币方案,由此产生了特别提款权这一新型的国际储备资产。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由国际机构发行、具有超国家意义的账面货币。
二、国际储备货币的未来
若站在全人类利益的角度,特别提款权作为世界货币的前景广阔。但以这样的角度看问题显然过于高尚。特别提款权世界货币化的努力注定会困难重重:
首先,这是对国家主权的剥夺。在国家利益至上、国际矛盾尖锐的当今世界,任何建立大同世界的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其次,纸币的发行可以获得铸币税,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调控本国的经济,为确保这些利益或便利,各国不可能放弃货币的发行权。而且,如果各国保留在本国内部的货币发行权,仅仅在国际结算中采用经由国际协商产生的世界货币,则这种国际货币不仅存在定价的困难,而且同样也会由于各国货币泛滥而贬值。另外,也缺乏足够权威的国际机构负责世界货币事务。由于协调各国利益的困难,这种国际机构的运行效率将会极其低下。最后,由于各国货币与国际货币兑换比例的形成过于专业,市场认同困难。
因此可以设想,只要美国仍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处于主导地位,美元就仍然会保持住目前的第一国际储备资产地位。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世界货币只能产生于某一个或一些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的主权货币。至于花落谁家,这要由经济规律来决定,而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着中印等国家经济的崛起,未来必将是一个多种国际储备货币鼎立的时代,尽管这并不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形成方式
企业和个人通过商业银行买入和卖出外汇,如果商业银行将净买入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上出售,由人民银行购买后就形成了外汇储备。在人民银行买入外汇的时候,已经向外汇持有人支付了相应的人民币。
从企业看,企业通过向国外客户出售货物、提供服务或接受外商投资,获得对方支付的外汇,向商业银行结汇成人民币以后在国内使用。结汇过程中,企业将外汇卖给商业银行,同时按汇率获得了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其外汇资产转变成人民币资产。从个人看,居民个人将持有的外汇卖给商业银行后,也获得银行支付的等值的人民币。从商业银行看,商业银行从企业和个人购汇后,出于外汇资产负债配置需要,将大部分外汇在各营业窗口又卖给了企业和个人,并将买卖轧差后的多余外汇卖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支付相应的人民币获得外汇,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总体来看,外汇储备形成中,企业、个人和银行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国家,而是卖给了国家,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与税收和财政收入明显不同。
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近年来,充裕的外汇储备在维持国际支付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外汇储备抵御危机冲击的表现尤为突出。
二是充足的外汇储备便利企业对外开展经济交往活动。在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企业用汇购汇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如企业对外投资,只要是企业在经济上可行,就可以用人民币购汇投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进口、外债等对外支付也同样能得到保障和满足。
三是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可增加民生支出。外汇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在管理好风险的前提下,确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并入人民银行大账,人民银行依法将央行净利润全部上缴财政,增加了用于民生支出的财政资金的可使用量,实际上也对国民福利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明显
随着中国迅速增强的影响力重塑商业世界,人民币大有在2011年年底将英镑挤出全球贸易结算三大货币行列的态势。据预测,随着人民币被新兴市场接受,并且中国政府努力向着人民币全面国际化的方向靠近,到2015年,中国一半以上的贸易将以人民币结算,金额达2万亿美元。
人民币的强大优势和英镑的相对衰落是汇丰银行最新贸易信心指数2011年的调查研究所透露出的信息。汇丰银行的贸易信心指数是对所有主要经济集团6 390家中小出口商、进口商和贸易商进行的每半年一次的调查。
人民币自2009年以来开始在事实上被当作一种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如今,人民币在小型贸易商当中成为受青睐货币的特征以及针对外国发债人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的同时出现,都显示出人民币的强势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